-
貝淡寧:為何想成為中國人這么難
關鍵字: 貝淡寧 賢能政治貝淡寧:為何誰都能當中國人中國人身份認同老外在中國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學者認為,中國人身份應該基于文化而不是種族。
誰是中國人?答案似乎很簡單:長得像中國人的人唄!
但是,想象一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年輕女孩。她的祖母來自中國,她碰巧遺傳了祖母的很多特征。她不會說中文,也根本不認同中國文化,她覺得自己是驕傲的美國人。若有人稱她是中國人,她會理直氣壯地反對這個標簽。
或者以我自己為例。我出生于加拿大,有著高加索人的身體特征,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20多年,說中文,認同中國文化,目前擁有中國永久居民身份,但幾乎沒有人認為我是中國人。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基于種族的觀念在當今中國根深蒂固,而且,這個觀點至少在其他地方也間接得到認同。
在中國,我感受到歡迎和喜愛。妻子是中國人,自2004年來到中國后,我一直在盡力融入中國文化。但是,我沒有完全成功。中國朋友有時候稱我為“中國女婿”。這本來是一種恭維,但在中國人心中,我仍然不是正宗中國人。
本月早些時候,貝淡寧 (中間)與山東大學的學生在挪威利勒哈默爾(Lillehammer)的南森學院(the Nansen Academy)。攝影:汪沛Wang Pei
障礙不是法律層面的。外國人可以與中國人結婚獲得中國公民身份,但是,實際上很少人做到這一點。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國13.9億人口中只有1448人是歸化了的中國人。中國不允許公民持有雙重國籍,這讓人很難做出入籍的決定,但是,在原則上,種族并非成為中國公民的障礙。
語言也不是中國人身份被大眾接受的主要障礙。我的漢語水平遠非完美,但我能用漢語講課。叫出租車時,我的流利漢語會讓司機感到吃驚,通電話時他們想不到客戶竟然長著一幅外國面孔。數百萬教育水平不高的中國公民的普通話講得一塌糊涂,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中國性。
就我而言,當然也不是缺乏對中國文化的承諾。我研究儒家哲學已經很多年,這對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人一再告訴我,我對中國文化的承諾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在中國參加研討會時,我常常不知不覺地發(fā)現自己是唯一穿著中式服裝的人。
大眾接受的真正障礙是中國人是以種族劃分的一種假設。對外國人的俗套觀念在任何文化中都很常見,中國也不例外。貶低非漢族中國人的說法在古代文獻中都能夠找到,中國歷史上也爆發(fā)過種族主義引發(fā)的悲劇。十六國時期,中亞的羯族首領石勒建立后趙朝,但很快就在公元350年前后被滅掉了。據說殺戮就是專門針對高加索人種,很多留胡子的人僅僅因為看起來像羯族人而慘遭殺害。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有鼓舞人心的事件。正如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學家尤銳(Yuri Pines)注意到的那樣,古代中國的主流精英文化強調以文化歸屬而非種族或民族性作為公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中國人是遵循周朝(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同禮儀規(guī)范的那些人。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可以學習當中國人的。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尤其是繁榮昌盛的時期,中國是歡迎外國人的開放社會。公元618-907年的唐朝就是經典的例子。首都長安是擁有將近百萬居民的多元文化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地野心勃勃的移民。中國最偉大的將軍有突厥人、朝鮮人、粟特人(Sogdians屬于古代伊朗文明)。阿拉伯學者也能參加科舉考試。最著名的詩人李白或許就有中亞人血統(tǒng)。
李白畫像
但是,唐朝的開放態(tài)度最終消失了。自公元八世紀爆發(fā)舉世震驚的安史之亂以及回紇人和吐蕃人攻占首都長安之后,中國人對待異族的態(tài)度出現了明顯負面的轉變。
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周期性模式。當中國強大和安全時,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高層都歡迎外國人,愿意雇傭外國人。當中國虛弱時,外國人常常受到質疑,甚至仇視?,F代最著名的案例是1899-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他們企圖用暴力將西方勢力和基督教驅逐出中國。
事實上,中國最缺乏安全感的時期是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的“百年國恥”時期。中國精英逐漸認識到中國不僅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是根本難以立足的弱國。中國一次次被西方列強和日本打敗,領土被外國列強瓜分。
就在這些事件之后,形成了基于種族的中國人身份概念。當時的改革派領袖如學者和政治思想家康有為在游歷世界后得出另一個悲觀的結論,即不同的種族正陷入為生存而戰(zhàn)的殊死搏斗。他們認為中國人身份是建立民族國家的合理種族基礎,并以此躋身類似國家的行列。
這個遺產至今仍然在影響中國人的態(tài)度。但是,中國已經復興,重新成為強大的國家,不必懼怕再遭外國列強欺負,而且已經成為龐大的世界性全球經濟的關鍵一環(huán)。在我看來,中國已經回到這樣一個歷史時刻,它對身份的概念該回歸更為寬容的狀態(tài),張開雙臂擁抱符合中國人文化標準的人。
同時,這種轉變也有現實主義基礎。清華大學研究國際關系的著名理論家閻學通就認為,中國應該聘請更多外國人擔任公職,并且給予他們中國國籍。他說,一旦中國的硬實力跨過必要的門檻,中國要競爭的就是人才而不是爭奪經濟和軍事優(yōu)勢了。
無論民族和種族背景如何,面向所有人開放。這樣的尚賢制移民政策也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目前已經廢棄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人口比例失調,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中國將從世界各地年輕移民的貢獻中受益匪淺。
這就是我自己的中國夢:不僅在我自己的心里而且在中國同胞的心里被當成中國人。
(本文譯自《華爾街日報》文章《Why Anyone Can Be Chinese》,作者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著有《賢能政治》一書,書籍及本文譯者為武漢科技大學老師吳萬偉。)
- 原標題:為何想成為中國人這么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泠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50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60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0“特朗普都沒見到,你就往中國跑?”,澳總理黑臉… 評論 79佩通坦被停職,泰國副總理出任看守總理 評論 269最新聞 Hot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特朗普再向日本施壓:談不攏,考慮提高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
特朗普威脅后,日本表態(tài)
-
“70%的工人都走了,美國人又不愿意干,我們快破產了”
-
是否會驅逐馬斯克?特朗普回應
-
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
又鬧翻了!特朗普喊話馬斯克:補貼你拿的最多,DOGE應該查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