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與中國直接對抗可能性不大
關鍵字: 印度中國帕內塔國防對抗在結束對越南的訪問后,美國防長帕內塔6月5日起對印度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帕內塔此次訪印,旨在確認美印共同利益,建設“強有力的國防關系”。在雙邊關系方面,美印除了遵守目前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外,還有望達成巨額軍事合同。然而,無論印美如何加強雙方關系,印度都不會也沒有能力與中國對抗。
首先,印度不具備與中國對抗的綜合國力。印度1947年獨立時工業(yè)實力位居世界前十,領先于當時處在內戰(zhàn)中的中國。但中國現(xiàn)在的GDP總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資是印度的10倍。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自1991年啟動的“新經濟政策”,一度被認為“可以媲美中國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統(tǒng)計顯示,此后印度經濟規(guī)模翻了兩番,GDP(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穩(wěn)步增長態(tài)勢,最高時竟有兩個財年更是連續(xù)在9%以上運行。然而,2011年第四季度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是三年來最低增速。盡管經濟發(fā)展駛入了“快車道”,但印度仍有3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普通民眾似乎感受不到快速發(fā)展的脈搏。就連辛格也坦承,“兒童營養(yǎng)不良是印度的恥辱。”因此,讓來到印度的人仿佛置身于現(xiàn)代與落后的兩個世界,“摩天大樓挨著貧民窟、IT產業(yè)與落后工廠并存、奔馳與三輪車一同行駛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對于這樣的一個多面印度,有學者形象地稱印度是一個“身披破襯衫的健壯小伙”,即在基礎落后的表象下蘊藏著無窮潛力。印度這艘巨輪還在高速前行,但猛烈颶風也正迎面而來。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貧困和富裕交織,跛足發(fā)展讓印度充滿尷尬和隱憂。
其次,歷史上有過與中國對抗的教訓。印度獨立之后,英帝國主義在中印兩國之間埋下“麥克馬洪線”的隱患。印度政府依據(jù)“麥克馬洪線”把大片中國領土劃人印度版圖,引發(fā)中印之間的領土紛爭和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zhàn)爭。不過,在印度軍方以及政界,總有那么少數(shù)幾個人對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zhàn)爭耿耿于懷。盡管中印戰(zhàn)爭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印度某些人一直對此無法釋懷,至今還無法接受慘敗的結果,認為這是印度的奇恥大辱。印度一位將軍2008年曾說:“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的恥辱。”正因為這樣,這些人對中國的心態(tài)可謂復雜,既有恐懼和憂慮,又有羨慕與嫉妒。他們喜歡與中國進行對比,似乎總想“凡中國有的,印度一定要有;中國沒有的,印度也要有”。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國2006年底剛一公布載人登月計劃,印度立即就表示“決不能落在中國的后面”。隨后,印度宣布將在2020年之前把印度的宇航員送上月球,這樣就比中國提前了4年。而當2008年11月印度發(fā)射的月球探測器攜帶國旗撞擊月球成功后,印度全國為之歡呼,狂喜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
印度的國度也不是一個傳統(tǒng)外向型國家。印度是個多種族、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國家。無論印度文明中包含有怎樣的特殊形態(tài),它們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印度特性,即印度文明的一致性和包容性。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字,豐富多彩的藝術、音樂、舞蹈,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民族節(jié)日、飲食文化等,融合在同一個國度,形成獨具魅力的印度文明。印度教文化本身其實就具有這種融合性,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它主動與被動地吸收其他宗教或文明的合理內核,以豐富自身內涵和適應歷史的變遷,而她輝煌的不可勝數(shù)的宗教圣書成為印度以及世界探尋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化經典。例如《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大并列的史詩巨作,都是跨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一代又一代人延承完成的?!赌υX婆羅多》史詩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是《薄伽梵歌》。它蘊含有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和人生哲理,成為印度哲學思想的精萃。印度文化的融合性與印度宗教的多樣性交織,一方面造就了印度文明的輝煌和印度社會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各宗教、種族、種姓等固有的尖銳矛盾使得社會的動亂和沖突總是不可避免。
中國與印度山連山,是親密的鄰居,有著悠久的友情?!段饔斡洝肪褪怯涗浿杏∮颜x的膾炙人口的經典文學作品。印度對華政策一向是其大國外交的重頭戲,這既包含了兩個亞洲大國相互關系中歷史遺留的困難因素,也指向新形勢下某些地緣政治考量。自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問中國雙方確定“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以來,印度對雙邊關系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意義進行了全面的評估衡量,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發(fā)展最值得注意:其一是關于邊界談判的特別代表機制,其二是兩國貿易量呈飛躍式的增長。特別是兩國貿易的飛速發(fā)展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印度民眾對所謂“中國威脅論”的看法。客觀地說,印度的對華外交是務實具體有成效的。印度并不期望兩國間的問題一夜之間就全部得到解決,而且在更深一層意義上看,印度對中國的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兩國有過友好交往的歷史,而是基于實力對比和地緣政治的基礎上的。如今,中印兩國“化干戈為玉帛”,已成為亞洲兩塊閃閃發(fā)亮的“金磚”。
注:作者李大光為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教授,軍事學博士,解放軍大校
標簽 舊文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
-
最新聞 Hot
-
“沒客戶!”獲47億補貼后,三星在美芯片廠推遲投產
-
約翰遜急著表決,民主黨領袖連續(xù)講了6小時,還沒?!?/a>
-
“六代機機密會議,扎克伯格突然闖入”,白宮回應
-
8年后,默克爾吐槽特朗普:真裝!
-
美軍評估又變了,“不是幾個月是兩年”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