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中國該不該上馬超大對撞機項目?
關鍵字: 對撞機楊振寧王貽芳丘成桐據新華社9月7日報道,近日,一場關于中國是否應該斥千億元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的爭論引發(fā)社會關注。
以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家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為代表的一方主建,認為這是基礎科學及高技術研究中具有標志性的重大領域,可以在技術發(fā)展和人才引進方面產生巨大效益。
而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為代表的另一方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項目耗時長、費用奇大、是個“無底洞”,且有美國終止建造大對撞機的“前車之鑒”。
科學的生命力系于偉大的新發(fā)現。通過大科學裝置尋找微小粒子,是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此指引下,科學家們寄希望于通過超大對撞機來探索更高層次的微觀世界,從而找到宇宙起源的亙古秘密。
而建設大科學裝置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不少國家為錢所困——經費不足是導致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計劃SSC終止的原因之一;日本文部科學省同樣在顧慮開支問題,期待更多國際資助。
因此,對我國而言,超大對撞機上馬與否,拍板前的辯論越民主、越充分,越有益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有限經費投到哪里,要遵循科學理性和行之有效的決策程序。
爭論各方要多發(fā)科學理性之聲,充分辨析什么當投,什么不當投,什么必須現在投,什么可以未來投。決策者要多聽科學理性之聲,胸懷創(chuàng)新自信又不妄自尊大,立足國情把握機遇與窗口,該出手時不猶豫,該堅守時不盲動。
對于超大對撞機項目的決策,首先,立項報告應當明確闡述立項依據和運行模式,科學意義和可預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對其他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其次,組織國內外小同行和大同行對項目的科學意義和其他效益進行評估,并形成專門評估報告;第三,經費預算應充分考慮大科學裝置的使用和維護也需要巨額投入,務求精準。
平等的學術爭論能為科學發(fā)現之旅輸入強勁動力和新鮮血液。不論超大對撞機項目是否上馬,何時上馬,頂尖的觀點交鋒迸發(fā)的理性之聲,都有益于孕育出不負祖國、不負時代的科學決策。
- 原標題:超大對撞機:觀點“對撞”有益科學決策
- 責任編輯:何書睿
-
最新聞 Hot
-
“沒客戶!”獲47億補貼后,三星在美芯片廠推遲投產
-
約翰遜急著表決,民主黨領袖連續(xù)講了6小時,還沒?!?/a>
-
“六代機機密會議,扎克伯格突然闖入”,白宮回應
-
8年后,默克爾吐槽特朗普:真裝!
-
美軍評估又變了,“不是幾個月是兩年”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