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林達”們近距離看美國,隱藏了什么?
最后更新: 2023-11-03 08:44:36說起“近距離”的取景方法,劉瑜也是深諳此道的寫作高手,加上她的政治學科班出身,在專業(yè)性上遠非草根作家林達夫婦可比。但成功之道仍根自于同樣的手法,在劉瑜一系列近距離看美國政治的報刊文結(jié)集出版時,整本書就叫作《民主的細節(jié):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門道就在這“細節(jié)”中,真要看清楚“細節(jié)”,唯有“近距離”。在此意義上,林達和劉瑜是異曲同工的。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薛涌也是繞不過去的作者,他的美國寫作,大致流行于林達之后和劉瑜之前,在21世紀起首幾年,尤其圍繞著2004年小布什和克里的總統(tǒng)選戰(zhàn),薛涌的寫作,尤其是他對“文化內(nèi)戰(zhàn)”的討論,令人大開眼界,而他最后結(jié)集出版的書,同樣是在吆喝“美國政治筆記”或者“美國社會觀察筆記”,所謂“筆記”,自我定位就是一種發(fā)自現(xiàn)場的報道。
林達的“近距離”、薛涌的“觀察筆記”,以及劉瑜的“細節(jié)”,這些講述美國的寫作,都貫徹了“孟曉駿”的方法論,他們終于奮斗到美國,終于親口嘗到了梨子的滋味。而他們的寫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時間躋身國民閱讀的爆款,不僅取決于作品自身的品質(zhì),還要看時代的風口,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近距離”的寫作手法同當年國內(nèi)讀者的“審美”觀是相得益彰的。
為什么“近距離”的筆記體,或如林達的寫作手法所示范,那些來自大洋彼岸的信札,竟蘊含著打動一個時代的力量,就在于讀者相信“近距離”,這里存在著一個“審美”的定律:當年的讀者相信,觀察者同被觀察對象距離越近,則其下筆就越真實,因為聚焦后的顯微鏡頭,是容不得造假的。正因此,那些年占據(jù)我們書架的都是“近距離”作品,渴望捕捉生活的細節(jié),抗拒鳥瞰鏡頭下的簡史或跨時段視野的大歷史寫作。在《民主的細節(jié)》一書中,劉瑜就是這樣自我介紹的:“全書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在此意義上,旅美作家把他們的比較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們梨子這種水果的滋味吧。
大眾讀物要做到風靡一時,當然不可能脫離其據(jù)以流傳的文化脈絡(luò)和社會土壤。流行作者要訴諸讀者的預期心理,與讀者共舞,刺激但不刺痛他們,不可能直接說不,那些來自大洋彼岸的筆記觀察,無論筆下的世界多么光怪陸離,歸根到底都談不上觀念的顛覆,反而精準地迎合了做美國夢的讀者群體。準確地說,那一代“孟曉駿”的美國寫作,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敘事,一方面瓦解了一個早已被放棄的“舊”的美國觀,另一方面則在構(gòu)建一個當年風光無限的“新”的美國觀,新舊之間的交鋒,早在“孟曉駿”站出來挑戰(zhàn)老教授時,斗爭就展開了它的首個回合。這個被樹立起來的“新美國”,其所代表的道路和模式曾被認為終結(jié)了歷史,一度讓全世界精英團結(jié)起來的“政治正確”,它道成肉身,如同一尊無法批評的偶像,好像“孟曉駿”年輕時代對“美國夢”的暢想,“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那時的他不僅是在想象,也是信仰。
但信仰不再,又會如何?在電影中,“孟曉駿”確實嘗到了梨子的滋味,但完全沒有想到的是,它苦澀難咽,“我已經(jīng)變得不再是我”,影片里“載譽歸來”就已經(jīng)是打臉了——走之前,明明說好了“我不回來了”。實踐的確在檢驗,但首先驗證的卻是長者對年輕人的批判,整整一代,無論是他們作為作者,還是我們作為讀者,都有那么一些天真。我們遺忘了“近距離”的取景也隱藏著“鏡頭”,細節(jié)記錄也出自講故事的人,更何況,孟所想象的“人人機會均等”在美國也只是夢,吃梨子的人未必就能“融入”作為觀察對象的美國。
也因此,就認識美國而言,“孟曉駿”的兩分法恰恰是錯誤的,去過美國的未必就能識得美國的真面目,而書本也有可能是去偽存真之后的實事求是?!敖嚯x”并不意味著講述者就是無立場的,可以價值無涉地講述這一切,反而是距離越近,權(quán)力越大,一旦鏡頭聚焦于“細節(jié)”,也就意味著更廣闊的背景和更深遠的歷史被遮蔽起來,“近距離看”的另一面就是“屏蔽”。但在這種“審美”文化的籠罩下,“拆解成點點滴滴”的手法就是免檢作品,被推定為主觀真誠且客觀真實的觀察體寫作,但問題在于,這種講法,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最容易造成古訓說的認知錯誤。
我們以“孟曉駿”為標本的分析到此為止,即便對號入座,也絕不是要做誅心之論。以林達為代表的這一系列近距離看美國,它們的成功絕非浪得虛名,其中很多作品堪稱中文寫作的精品,其影響力所至,更是打動了一代知識青年。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定他們的作品擺脫了敘事的政治,或者找到了一個在政治上中立的支點。不僅他們做不到,任何人都找不到,歸根到底,沒有無立場的立場,或者說無立場的立場,本身就是一種立場。從文化政治的角度解讀這些美國敘事,就能看到,“孟曉駿”們在埋葬前一套認識論的同時,又培植出自己的一整套方法,兩者之間無縫對接。在這里,并不是講述者私心自用,他們有多少洞見,也就有多少盲區(qū),反之亦成立。準確地說,同樣是“近距離看美國”的方法,此前我們能望見的都是洞見,現(xiàn)在卻輪到盲區(qū)登場了,這是時代的進程要對前一歷史階段的“審美”方法做個清算。
在歷史的進程中,誰都不是無辜者,我們作為讀者更要自我反省,我們只看到了我們想要看到的“美國”,對于不想看到的,就視而不見,其中的任性遠非作者所能享有——某種意義上,“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也是不斷變動的,如同黑屋子里的探照燈,我們能看到什么,關(guān)乎操控者把燈光轉(zhuǎn)向何處,沒有陽光普照這回事。
201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看不見的美國》,收入在其市場號召力巨大的系列“譯文紀實”中,書名原題是Hidden America,這題目就很值得玩味,“美國”就擺在那里,是誰把這個龐然大物的某些器官給“隱藏”起來了,為什么此前“看不見”呢,為什么現(xiàn)在要“看見”呢,以及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還有“沒看見”的,甚至是不是還有那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看見”的?簡言之,“看見”背后也隱藏著政治學。在此意義上,我們一定要警惕那些起名“看見”的書,所有的“看見”嚴格說都是虛假廣告,如果不首先交代作者之鏡頭在光影之間是如何操作的,那么“看見”就未必是“啟蒙”,也可能是遮蔽、掩蓋或議題操控。
在呈現(xiàn)生活的復雜時,文藝工作者往往敏感又敏銳,反而是學院派卻后知后覺。《北京人在紐約》的每集頭條,就已經(jīng)道出紐約客對它的愛恨交織,這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獄,但這并未妨礙北上廣的精英們當年“千萬里我追尋著你”。第一集,在蝸居的地下室里,郭燕對王起明說:“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這兒的很多事情,跟我們過去想的不一樣”,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家住北京三環(huán)路內(nèi)和平里的大提琴手王起明,他從前是怎樣想象紐約的,腳踏實地之后又發(fā)現(xiàn)有何不同?沒過多久,在“湘院樓”刷盤子時,王起明就被上了自由市場經(jīng)濟學的第一課,“這里是有錢就是爺,沒錢就他媽的是奴才”,但為什么我們當年只看到了錢能使人自由,卻沒有領(lǐng)會貫穿其中的主奴辯證法呢?又是誰給我們披上了這個“無知之幕”,讓劇中人以及我們都相信,大幕揭開后,我們一定是先富起來的,是王起明在發(fā)達后所說的“爺”?
“格陵蘭公司”開工的前夜,王起明關(guān)起門來,也許首先他需要說服自己,做了一番論證“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的就職演說,這個辯證是怎么展開的:他創(chuàng)辦了這個公司,所以是“家長”,是“爺爺”,工人們是來打工的,所以“只能是孩子”,工人的“美德”就是“要本分,當孫子”,這樣才能“讓我成為一個像樣的爺爺”,這個爺爺和孫子關(guān)系怎么能維系呢,道理很簡單,如王起明所言,“誰愿意失業(yè)?沒人愿意失業(yè)吧”。這樣的“辯證法”,當年的“孟曉駿”正暢想著詩與遠方,他們不會懂,整部電視劇,明明講了一個妻離子散的倫常“悲劇”,主人公的命運如郭燕在酒醉后所言,“我變不成美國人,也早就忘了中國人是什么滋味了”,但為什么我們當年看到的都是花花世界的自由呢?說到底,還是時候未到。
回到《中國合伙人》里,老教授沒有同“孟曉駿”將辯論進行下去,也許他知道,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愿意相信的人。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這取決于他們?nèi)^形成時遇到何種激情燃燒的歲月。為什么今天重看《北京人在紐約》,我們能發(fā)現(xiàn)很多隱藏劇情,從前滿眼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現(xiàn)在卻洞悉出其間的壓迫、冷漠、扭曲和荒誕,他們最終卻發(fā)現(xiàn),外面,其實是一個更大的監(jiān)獄……變的不是劇本,也不是美國,而是我們自己,是人心,是生活教會了我們,讓我們不再如90年代那樣對外面的世界無知無畏。
這么說來,這屆的年輕人,如要認識一個更真實的美國,就要檢討這些年來文化精英所營造的美國觀,尤其要從旅美觀察筆記的敘事體中跳出來,意識到“近距離”視角反而容易造成井蛙效應(yīng)。至于怎么做,首先就是要做新時代的“孟曉駿”,要學會質(zhì)疑,問一句“您是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吧”,更要理解任何書本以及敘事背后都有“看見”的政治學。
又一次,我們到了《中國合伙人》所刻畫的那個代際交接的時刻,舊觀念已經(jīng)搖搖欲墜,在新一輩的年輕人看來,早已失去了前四十年那無往不利的道德感召力,是時候辭舊迎新了……
《美國折疊:置身事外的反思與批判》雅理出品,田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標簽 美國- 原標題:田雷:如何打開“美國”這部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王毅:巴以民眾生命同等重要,不應(yīng)奉行任何雙標
2023-11-03 07:36 中國外交 -
187票同意!聯(lián)大通過決議,敦促美國終止對古巴封鎖
2023-11-03 07:15 -
歐盟也要搞加沙和平計劃?官員自嘲“只是自我陶醉”
2023-11-02 23:08 巴以恩仇錄 -
中美氣候變化會談將舉行
2023-11-02 23:02 -
加沙男子痛失21名親人,被英主持人追著問“他們對你重要嗎”
2023-11-02 22:54 不列顛 -
王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眾的生命同等重要,人道災難不應(yīng)再繼續(xù)下去
2023-11-02 22:33 巴以恩仇錄 -
以軍情局前局長指責他:只顧推卸責任、延續(xù)政治生命
2023-11-02 22:14 巴以恩仇錄 -
6名中國公民在菲律賓馬尼拉被綁架?外交部回應(yīng)
2023-11-02 21:39 -
“放走哈馬斯換釋放人質(zhì),內(nèi)塔尼亞胡對此很感興趣”
2023-11-02 21:15 巴以恩仇錄 -
又一國宣布召回駐以色列大使
2023-11-02 20:55 巴以恩仇錄 -
“要在這建20所野戰(zhàn)醫(yī)院,就等埃及批準”
2023-11-02 19:45 巴以恩仇錄 -
自稱“軍隊生活太苦”,韓軍一士兵當街跳車揮刀傷人
2023-11-02 19:20 三八線之南 -
古巴總理馬雷羅抵達上海,系首位抵滬參與進博會的國際政要
2023-11-02 19:13 進博會最新動態(tài) -
“我們所有人必須團結(jié)起來”
2023-11-02 18:35 歐洲亂局 -
普京簽署法律 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
2023-11-02 18:00 -
安吉麗娜·朱莉譴責以色列:加沙正從露天監(jiān)獄變成萬人坑…
2023-11-02 17:05 巴以恩仇錄 -
拜登稱“需要暫停一下”,白宮火速澄清
2023-11-02 16:49 巴以恩仇錄 -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加沙地帶每天有超400名兒童傷亡
2023-11-02 16:44 巴以恩仇錄 -
“同美方私下談話時,以色列官員拿廣島長崎舉例”
2023-11-02 16:34 巴以恩仇錄 -
緬甸軍方稱一個邊境戰(zhàn)略城鎮(zhèn)失去控制,外交部回應(yīng)
2023-11-02 16:22 緬甸局勢
相關(guān)推薦 -
“美國代表團‘放鴿子’,不去印度談判了” 評論 49美俄首腦峰會“如會”,拍完照得不到的依然得不到 評論 86最新聞 Hot
-
“美國代表團‘放鴿子’,不去印度談判了”
-
怕澤連斯基再搞砸,歐洲派“特朗普最愛的對話者”出馬
-
這次會吵嗎?他們仨又要在白宮會面了
-
“澤連斯基愿與特朗普討論領(lǐng)土問題”
-
“SpaceX靠美國政府合同賺錢,卻幾乎不繳納聯(lián)邦所得稅”
-
“白素貞”被聘為青城山文旅推薦官
-
李滔,跨省履新云南
-
“上海第三機場”有新進展
-
印度高官膨脹了:不想當下一個中國
-
“普特會”談近3小時未達成協(xié)議,普京:下次去莫斯科
-
新西蘭防長咋呼:中國太讓我意外了,敲醒我
-
警惕!歐盟想學美國對華打“臺灣牌”
-
特朗普搞了個企業(yè)效忠榜:看看誰最聽話
-
“普特會”釋放緩和信號,俄烏沖突離?;疬€有多遠?
-
“澤連斯基非常緊張”
-
特朗普:我打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