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榮文:“美國要二三十年才能看清中國”
最后更新: 2024-11-24 09:17:05按:本文為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George Yong-Boon Yeo)于2024年10月下旬在劍橋大學辯論社(Cambridge Union)一個講座上的講話的摘要。
他指出,中國永遠不會成為西方式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因為中國文明的歷史形成和特性與西方本質不同,這種不同,已經寫在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但這一點很難一下讓美國/西方人相信——但也許經過二十年、三十年,美國人最終會相信。
楊榮文還指出,中國崛起首先是一個巨大的經濟現象,就好比一顆“新的太陽”加入了太陽系,而且“新的太陽比原有的太陽還要大”。所有人都應該把握和理解中國現象,找到與中國的相處之道,從中多方獲益。
【文/楊榮文】
中美關系將經歷一個漫長的考驗期。美國曾經支持中國加入全球體系。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我也在現場,那是在多哈。從那以后,直到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前,中國經濟的實際價值增長了7倍,以人民幣計價增長了9倍,以美元計價增長了11倍。不少美國人對曾經幫助中國發(fā)展感到后悔,認為不應該助力中國崛起,因為中國現在已經變得過于強大,對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構成了威脅。
這一點考慮,再加上美國(以及在某種程度上西方社會)對本土社會發(fā)展趨勢的不安,是導致中美之間出現一個相當長時間緊張關系的重要原因。這種緊張關系可能在“冷和平”和“冷戰(zhàn)”間來回搖擺。代理人沖突有可能發(fā)生在東南亞,也有可能在緬甸或其他地方。但美國最大的擔憂是:中國有朝一日可能取代其全球霸權地位。
講座現場
如果中國像過去的蘇聯(lián)一樣,那么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教訓和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就會變得有參考價值。但實際上,中國的性質與蘇聯(lián)不同。盡管研究希臘文明可以為理解西方社會的演變提供重要視角,但要理解東亞社會的話,需要一個不同的視角——一個關于中國歷史興衰的視角。
中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它擁有異常高的同質性。中國人口的92%~93%是漢族,規(guī)模上是歐洲人口的兩倍多。中國人一套文學、一套書寫體系、一套英雄體系。在歐洲,每隔幾百公里就有不同的歷史、風土、英雄和自我認知。在中國,確實也存在原始的地域差異,許多方言之間相互聽不懂,但其高級語言是基于書寫的。中國有記載翔實的歷史,有共同的歷史英雄形象。因此,這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
這種同質性并非偶然,也不是某位領導者或一套政策的結果,而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和文明“DNA”之中的。
實際上,中國人更喜歡生活在一個以中國人為主的社會里。每當遇到危機時,他們會實施控制措施。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人也會抱怨,但他們會遵守規(guī)定。而中國人以外的人通常很難接受這些措施,于是選擇離開;某種程度上,中國對此是歡迎的,因為這樣一來,中國人就可以更好地關閉艙口,拉起吊橋,關上大門,設法保全自身。中國歷朝歷代都不斷修建長城。我們在Instagram上看到的長城只是一個“化石”,因為長城曾經是一個“活”的系統(tǒng),不僅僅是磚石堆砌的城墻,而是一個超越長城本身的控制體系。
無論是在長城之外還是之內,如果一個哨塔上的守衛(wèi)打瞌睡,未能及時發(fā)出警報(無論是對城墻外的人還是城墻內的人來說),則守衛(wèi)都可能被處決,因為這是事關生死的。當局勢平穩(wěn)、沒有威脅時,大門敞開,人們可以自由進出,但一旦有危險,控制措施就會啟動,監(jiān)控網絡被激活——不僅覆蓋長城之外,也深入內部,甚至包括動員后備力量。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就看到了這一點:人們將人口分成網格單元,然后逐一解決問題。
西方媒體和互聯(lián)網希望讓我們相信: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不佳。實際上,中國在疫情期間表現非常出色。正如所有流行病學家都知道的,在疫情中,努力爭當最后一個開放的國家,而不是第一個開放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死亡人數是最少的,僅約一百萬。
而且,由于在疫情期間中國國內維持了閉環(huán)生產,而我們其他地方的人都在家里,不敢接觸他人,通過手機或電腦工作或假裝在工作,領著工資,每天等待快遞員送來包裹,有時還會在家里互相猜測是誰買了什么。那么,這些包裹里的東西是誰制造的呢?來自哪里?都來自中國。
所有的船只都開往中國裝載制造品。他們在這里留下東西,然后空船返回中國。我曾在物流行業(yè)工作多年。跨太平洋的貨運費通常在1000到2000美元之間,但當時價格一路飆升。當價格漲到5000美元的時候,船隊接到的指示是:不用等卸貨了,直接把集裝箱留在那里,船只空船返回,因為每個集裝箱的成本不過2000美元。這些成本導致了后來所謂的供應鏈危機。
在那幾年里,中國的商品貿易順差打破了歷史紀錄。2020年,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為5300億美元;2021年,數字升至6700億美元。2022年,當外界只關注上海突然的疫情防控時,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卻增長至8500億美元。去年,這一數字也基本持平。
當中國最終放開后,上海舉辦了一場車展。西方和日本的汽車制造商大為震驚:因為當他們在各自國內按兵不動時,中國卻在全力推進。如今,中國的電動車已經主導了全球市場。他們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國,我認為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尤其在電動車領域。
2021年上海車展 新華網
我的觀點是,在某些情況下,中國的文化同質性是一種巨大的優(yōu)勢。但當這種高度集中、內向型、同頻化的體系出現問題時,當這臺龐大的機器卡殼時,它的“不適”狀態(tài)會持續(xù)很長時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長周期”現象的原因所在。
在我看來,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我在我的書中曾經提到)——是紙。在許多世紀里,中國對紙張擁有壟斷地位。與羊皮紙、莎草紙或棕櫚葉等材料相比,中國的紙可以存儲更多數據,處理更多信息。中國人幾個世紀以來掌握了大量紙張,并將其秘而不宣。當你能夠捕獲并處理如此海量的數據時,就能組織更多的人。數據處理能力越強,就能組織越大的人類社會。正因為這種技術壟斷,中國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度集中的系統(tǒng),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實現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社會獨一無二的特質。
當中國人說“我們沒有帝國野心,因為這不是我們的本性”時,這是真實的情況。因為如果像英國那樣征服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你需要組織那些與你不同的人,而他們的文化未必是你能夠消化的。對于中國來說,只要與中國人相處,一切都會簡單得多。所以,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之后,其行為會像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那樣,或者像美國自己那樣——這是一種錯誤的判斷。問題是,這個情況無法用“數學”來證明,而只能通過實踐來驗證。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也許20年,也許30年,到那時,美國人才會最終相信:這就是中國的本質。中國不是俄羅斯,不是英國,不是法國,也不是德國。
在緊張的國際局勢里,各方都采取抗衡行動,會讓商人們感到非常不安,因為他們要面對關稅、面臨監(jiān)控,面臨各種各樣的限制。因此,許多人正在遷往東南亞,包括歐洲公司、美國公司、日本公司,也包括中國公司。而且中國商人往往會“本地化”,通過更換護照,成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或印尼人。甚至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帕多瓦——溫州人也成了意大利人,其中許多人改信天主教。當我們購買標注“意大利制造”的領帶或手袋時,實際上是由意大利的溫州人制作的。
在非洲則展現了另一種模式,有不少跨種族通婚的情況。中國人并不像舊時的西方殖民者那樣住在高山上的豪宅,由仆人侍奉,而是蹬著自行車,開著小商鋪,推銷他們的商品。當然,也有一些是大商人。但無論如何,中國崛起是一個全新的現象。我有時把它比作太陽系中進入了一顆新的太陽,導致所有行星的引力場發(fā)生變化,運行軌道被扭曲。而且,這顆新的太陽比現有的太陽還大。
試想一下,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正如埃隆·馬斯克所說,這是個簡單的算術問題: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時,經濟規(guī)模將是美國的兩倍。目前中國人的平均生產力只是美國人的一半,但他們非常勤奮。如果中國的人均GDP超過美國的一半,則其經濟規(guī)??赡軙_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
這是一個巨大的現象。每個“天體”的“運行軌道”都會受到影響。一旦犯錯,就會撞上更大的東西。但如果能夠理解這些力量,就有可能實現一種前所未有的軌道自由。因此,理解“中國”這個現象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龐大的現象,一個復雜的現象。在東南亞,我們因為見證過中國歷史上的變遷,本能地知道如何應對當今的中國。在東盟(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聯(lián)盟)內,如果我們運籌得當,就能扮演美國和中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穩(wěn)定力量,讓各方都感到舒適,同時,我們自身也能從這種合作與競爭中獲益。
- 原標題:“美國要二三十年才能看清中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彭宇萱 
-
“中歐接近談妥,即將取消關稅”
2024-11-24 09:17 觀察者頭條 -
我使館: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2024-11-24 08:06 臺灣 -
委內瑞拉國家警察包圍阿根廷駐委大使官邸
2024-11-24 07:47 -
博雷利:成員國不能選擇性地執(zhí)行逮捕令
2024-11-24 07:13 歐洲亂局 -
“這是中國的非凡機遇,德國和日本遠遠落后了”
2024-11-23 22:34 人工智能 -
北約秘書長與特朗普會談,討論“全球安全”
2024-11-23 21:21 特朗普 -
所謂“中立”?瑞士高校對中國學生下手引發(fā)廣泛擔憂
2024-11-23 21:14 歐洲亂局 -
“他最快下月首次訪華”
2024-11-23 19:44 日本 -
“日產在泰國優(yōu)勢,被中企取代了”
2024-11-23 18:59 觀察者頭條 -
-
索羅斯前部下被提名美國財長
2024-11-23 14:11 美國政治 -
他放話:我們在努力“拆散”中俄
2024-11-23 13:31 中美關系 -
涉華問題,立陶宛新總理最新表態(tài)
2024-11-23 13:29 -
加拿大也來這一套:加錢,中國…
2024-11-23 10:27 -
朝鮮:軍隊提升至戰(zhàn)備狀態(tài)
2024-11-23 09:55 朝鮮現狀 -
得州州長連發(fā)4條“反華”命令,中使館駁斥
2024-11-23 09:49 中美關系 -
“決定性勝利”,無限期推遲
2024-11-23 08:24 特朗普 -
墨西哥總統(tǒng):我們不是中國產品進入美國的后門
2024-11-23 08:11 -
梅德韋杰夫:不排除任何可能
2024-11-23 07:19 俄羅斯之聲 -
烏內閣批準烏克蘭海上安全戰(zhàn)略實施計劃
2024-11-23 07:14 烏克蘭之殤
相關推薦 -
“美國一退再退,這里也要讓給中國?” 評論 33又威脅上了!“最高70%,12國等著收信吧” 評論 121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評論 155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36最新聞 Hot
-
“美國一退再退,這里也要讓給中國?”
-
“24死超20名女童失蹤”,特朗普“震驚”,地方官卻…
-
又威脅上了!“最高70%,12國等著收信吧”
-
特朗普:這方面,普京很“專業(yè)”
-
特朗普玩爽了,美國人傻眼了…
-
以軍總長被曝與內塔尼亞胡激烈爭吵:這么干局勢會失控
-
“是特朗普向媒體爆料:馬斯克吸毒”
-
哈馬斯接受停火框架,特朗普:好事
-
江蘇:縣級以下禁止開發(fā)政務服務APP
-
“家庭主義者”盧特尼克,把歐盟鴿了
-
通話通了個寂寞?特朗普不滿,克宮回應
-
“盯上”西非礦產,特朗普將會晤非洲五國
-
英前防相挑釁:臺灣問題上,西方對中國簡直慫包…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