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封面里的弗格森騷亂:火光中舉起的雙手與大拱門
關鍵字: 美媒雜志美國媒體美媒封面上的弗格森騷亂弗格森鎮(zhèn)美國媒體封面上的弗格森騷亂紐約客布隆伯格商業(yè)周刊時代周刊美國人離他們的感恩節(jié)只剩下4個多小時了,而在街道上為麥克·布朗抗議不公的示威者注定無法安眠。那顆射向黑人青年的子彈已經引爆了整個美國的情感火藥桶。據CCN報道,當地時間周二,弗格森案件引發(fā)的全美騷亂已經擴散至美國170多個城市。某些游行的隊伍占據了大橋、隧道和主要高速公路,但與當地周一晚不同,大部分的游行都是和平的。當這座位于密蘇里的小鎮(zhèn)的示威行動成為全國性新聞后,全美各大媒體機構也是精英盡出。相比起8月份的第一次騷亂,這一次的騷亂規(guī)模更大、范圍更廣。那么,在這些美國媒體的眼中,弗格森鎮(zhèn)的兩次騷亂究竟是怎樣一副圖景?
一圖勝千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美國媒體雜志封面上的弗格森騷亂,以彼之眼,感受現場。
上圖是布隆伯格商業(yè)周刊的雜志封面:種族、階級與弗格森鎮(zhèn)的未來。圖片中黑人小女孩舉起雙手,身邊有一個嬰兒奶瓶與礦泉水瓶。
這期時代周刊發(fā)表于2014年8月23日。時代周刊評論稱,布朗可能的確有錯,但美國對于那些犯錯的有色青年所實施的暴力行為已經“殘酷到令人發(fā)指”,如果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始終無法成為美國人所夢想的國家。評論稱,在種族問題面前,所有美國人都不得不承認,民主正在被深刻地破壞,而這一問題不是簡單一兩次人民運動可以修復的。
《紐約客》已經在網上先行放出了12月8日的封面圖片。在這一期的封面中,紐約客并沒有采用弗格森現場的騷亂圖片作為背景,而是另辟蹊徑,使用了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地標性建筑——大拱門作為封面的主題。大拱門兩邊的顏色涇渭分明,含義不言而喻。這位插圖的畫家Bob Staake告訴《紐約客》,他見證了弗格森鎮(zhèn)上發(fā)生的激烈的種族沖突,他想借此圖表達他自己的感受。
圣路易斯弧形拱門(也稱作圣路易斯大拱門),就是美國西進運動的一個象征,這座不銹鋼懸鏈線的建筑物,高達192米,是1964年動工后僅用兩年時間建成的。拱門底部有電梯可以直達頂層。圣路易斯拱門為圣路易斯市的地標, 高630英尺, 比華盛頓紀念碑、自由女神像或是歐洲的比薩斜塔都還要高。
它也是通向美國西部的圣路易弧形拱門,圣路易弧形拱門在密蘇里州,走過它便意味著進入美國西部大地。在美國還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移民們便紛紛向西部進軍,征服邊遠地區(qū),尋找謀生之路。圣路易是這些拓荒者西進的必由之路。他們曾形象地把圣路易稱為“通向西部之門”。圣路易弧形拱門是為了紀念他們而建造的。運動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fā)展,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幸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而在2014年9月1日刊發(fā)的《紐約客》雜志封面所要表達的情感就相當顯而易見了。“舉起雙手,不要開槍”已經成為了示威游行中的標志性口號與動作,意在諷刺警方的開槍之舉。弗格森涉案警員威爾遜近日首度在電視上露面,就這起案件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專訪。威爾遜在采訪中說,他在8月9日的那起事件當中,并沒有“處決”18歲的非裔青年布朗,而是出于自衛(wèi),同時也是為履行職責,自己問心無愧。威爾遜表示,他為一個生命的逝去感到遺憾,但就算那天重來一遍,他也不會改變他的做法。
- 責任編輯:朱八八
-
中印外長會談達成10項成果 評論 110“歐洲松了口氣,但其實他們什么都沒得到” 評論 99為俄烏會晤開辟道路,馬克龍有個想法 評論 160印媒感慨:當我們遭美國重擊,中國喊出這句話 評論 358飯都不香了,奧爾特曼焦慮:美國低估了中國… 評論 180最新聞 Hot
-
“中國威脅美國農民”?美媒評論區(qū)大翻車
-
日本大報因為誤報辭職給石破茂道歉了?
-
美商務部長證實正和英特爾談入股:我們不能總是依賴臺灣
-
“技術差距僅剩1-3年,中國挑戰(zhàn)日本功率半導體主導權”
-
看著中國買家涌向巴西,美國豆農真的急了
-
美國巴爾的摩橋倒塌事故地再現驚險:貨船爆炸,濃煙沖天
-
“海盜船”運行時突然攔腰折斷,當地回應
-
“印度就是奸商,中國可不是”
-
說是“沒興趣削弱美元”,但印度央行還是“留了一手”
-
“看起來雄心勃勃,但對印尼并不劃算”
-
“歐洲松了口氣,但其實他們什么都沒得到”
-
鬧翻了?內塔尼亞胡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擊”
-
為俄烏會晤開辟道路,馬克龍有個想法
-
“若普京來這兒談,可享‘豁免’”
-
特朗普向馬克龍“蛐蛐”普京,麥克風沒關…
-
飯都不香了,奧爾特曼焦慮:美國低估了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