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洛聞:占中后盤點香港的反對派到底是誰?
關鍵字: 占中占領中環(huán)香港反對派梁國雄外部勢力特區(qū)政府港英政府領事館梁國雄可以說做出了一個示范,就是一個被港英所不齒,在街頭賣魚蛋的小販,能夠通過政治,變身為一個每月拿十幾萬稅款,有自己辦公室,可以請助理,罵特首不用負責的議員,罵罵政府就可以變成民心所向。梁國雄之后的陳偉業(yè)等等就是遵循著這條道路越來越注重“我反對”這一形式,而忽略了梁國雄們當年從雄心萬丈,主動出擊,到葉公好龍,物極必反的思考過程。
第二類是陳方安生等“亂港四人幫”所代表的,頗有社會地位的人物。其動機則更好理解,他們“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回歸之后威風不再,自然要找舊主子找找場面。
與領事館們串通一氣的也可以理解為這一派,說白了還是為了利益,只不過有的是為了以前有現(xiàn)在沒有的利益,有的是為了以前沒有現(xiàn)在可能會有的利益。
第三類是原來在港英政權中層、底層的人。港英對基層控制主要通過警察、紀律部隊和政治部。政治部其實類似秘密警察,60、70年代曾積極打擊左派,也曾經打擊過國民黨殘余勢力,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日不落帝國皇冠上的明珠”的穩(wěn)定和光彩。而97年回歸之后,所有政治部人員基本都有BNO身份(觀察者網注:即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但不少流落他鄉(xiāng)。筆者曾經在泰國遇到一位老爸是政治部的朋友,他講了這么個故事:
當年他年紀很小,還沒有警廉沖突,政治部一家獨大。他出入茶餐廳、電影院或坐電車,從來沒有買票的概念,都是用他爸爸的私章蓋章走賬,或者是出示一下印章了事。他當時以為是印章做憑證,他爸爸每個月月底去結賬,后來才明白,正常公務員工資根本不可能支撐這種開銷,這些免費的午餐、電影票,都是對政治部的“孝敬”。打擊左派時也十分賣命,將一個敢在港督府前示威要求“華洋平權”的人打傷之后扔下?!敖逃枴?,并且限制這人的就業(yè),逼得他不得不出家為僧避禍。后來由于打擊左派時出手太狠,又在政治部位居中層,回歸前被英國政府全家接到英國,但確定情報都已經過時之后,就開始通過加征稅款,限制就業(yè)等辦法將他們一家擠出了英國,此時又不能回香港,不能去加拿大等國家,最后只能拿著英國護照在泰國定居,做導游謀生。
看官當然可以斥我道聽途說,一面之詞不足為憑。但深受英國恩惠,在港英殖民時期享有的優(yōu)越地位由于回歸消失;或者一直籍籍無名,由于占領需要,被英美許以重酬,甘心賣命的大有人在。這一群人說難轉化,因為他們利欲熏心,說容易轉化,因為他們唯利是圖。但他們對紅色中國,對中國普通人的無來由的鄙視,對英式宗主文化的優(yōu)越感,崇拜心都根深蒂固,即使轉化,也不可能可靠。
第四類最讓人無奈,是媒體、學生這些“天生的無辜者”。他們天生占據道德高地,用群氓的形式引領著運動,并且以放大鏡看警察,看政府,尋找“你錯一所以我可以錯一萬”的借口。只舉一個例子,“占中”期間,部分學生日夜占據金鐘,隨地便溺,金鐘海富天橋下行向東大概三十米,拐角的位置到現(xiàn)在仍然氣味盎然,有興趣來香港旅游的朋友可以自行考證。更別說偷接電線盜取政府電力,占領七十天換三十個女朋友這種花邊新聞了。而媒體的傾向更為讓人覺得部分港人聰明有余,磊落不足,想要好處,又不肯出頭擔責任,將所有問題都拖入“你先打我還是我先打你”這樣的羅生門,一旦無人監(jiān)管,又會吃光拿凈唯恐吃虧,小人之心令人作嘔。也舉一個例子,香港政府全資、雇員大部分屬于公務員序列、享受公務員待遇的香港電臺公開支持占領,12月12日,金鐘清場后交通恢復第一天,香港電臺新聞報道如下:http://rthk.hk/rthk/news/clocal/index_news.htm?clocal&20141212,其新聞取向,措辭導向適當與否,各位看官可自行判斷。
紛爭背后,其實只有兩個字:短視。港人生活在相對平穩(wěn)的環(huán)境中,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制度變遷導致利益受損,但也正是這種平穩(wěn),讓國家的意義,長遠的規(guī)劃,隱忍的好處顯得十分虛無。確實,國家破立、民族存亡的選擇從未在香港的面前出現(xiàn)過,但以國人的角度來看,港人的歷史,就是亡國也奴,不亡國也奴的歷史(港英所謂殖民歷史,其實就是不亡國而奴的歷史)。結果現(xiàn)在亡不亡國奴不奴都事不關己,無論怎樣都不承認國家布局當中,香港是其中一環(huán)這一現(xiàn)實;不接受國家拍肩膀,而希望跟國家比肩膀;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好處要立竿見影;不通過妥協(xié)建立政治信任,而要通過聯(lián)通外國挾洋自重(有香港大學生赴英國參加聽證會,要求重新履行南京條約),后果可想而知。
加上近二十年香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逐漸不足,貧富差距急劇加大,社會司法對于富人的約束越來越無力(可以查最近宣判的許仕仁案的來龍去脈來了解一下香港的司法系統(tǒng)),導致部分年輕人一方面十分焦灼,一方面十分絕望,一方面無論怎么學都無法拼贏內地的學生,更別說去內地就業(yè),另一方面就算留在香港,也要辛苦幾十年才能勉強買個房子,而這房子和他們在TVB上看到的、坐車時路過的豪宅又相差十萬八千里,更何況如果打定主意買房,那就沒有錢買名牌包、去蘭桂坊,幾十年節(jié)衣縮食臨淵履薄,這種令人灰心的辛苦,他們不想吃。
最后一種則是內地人,在內地受教育后來到香港換了護照,便仇共恐共,對內地持鄙視憐憫之情,實際上自己在香港也只是勉強溫飽。要么大義凜然,永遠站在輿論安全的風口浪尖上,頗有指點江山之意。這種人在內地特別有市場,不需多說,諸公自辨。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最新聞 Hot
-
“沒客戶!”獲47億補貼后,三星在美芯片廠推遲投產
-
約翰遜急著表決,民主黨領袖連續(xù)講了6小時,還沒?!?/a>
-
“六代機機密會議,扎克伯格突然闖入”,白宮回應
-
8年后,默克爾吐槽特朗普:真裝!
-
美軍評估又變了,“不是幾個月是兩年”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