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科技的引擎:軍工巨頭的權力密碼
關鍵字: 軍工巨頭哈里斯美國波音國防
華爾街的旋轉門
無論訂單還是法律制度,背后都是國家意志的直接體現,美國政府即使不直接與企業(yè)發(fā)生產權關系,也能通過這兩大法寶,給軍工企業(yè)戴上“緊箍咒”。但是,真正左右企業(yè)行為的權力中樞,卻不在五角大樓,而是在華爾街。
如今的美國五大軍工巨頭,多歷經上百年的發(fā)展演變史。從二十世紀初的私人小作坊,成長為叱咤風云的軍火巨無霸,期間歷經無數次戰(zhàn)火洗禮、資本市場的洗牌、政府救市、兼并重組……股權結構和創(chuàng)辦初期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但幕后真正主導這些軍工企業(yè)壯大發(fā)展的,一直是華爾街的金融寡頭。
在2019年最新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股東名單中,最大股東是美國美洲基金(American Funds),持股21.69%,其次是美國道富集團(State Street Corporation),持股15.81%,排名第三的是資本研究管理公司(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持股9.46%。
美國三大軍工巨頭的主要股東
這些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大股東們,也同時出現在波音、諾斯羅普·格魯曼,以及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這一類新興IT企業(yè)的股東名單上。雖然看似股權分散,但主要的幾家股東,卻通過一致行動等條款,掌握著這些企業(yè)的絕對權力。[4]而深扒這些機構投資人和共同基金的上層股東,又大多來自華爾街的各大金融財團和富豪們。
這些隱藏在股東名冊背后的超級財團和富豪們,才是美國軍工巨頭真正的主人。但他們并不直接參與企業(yè)經營,更多隱蔽在幕后,通過與暗藏在華爾街深處的一道道“政商旋轉門”,影響著政界的決策,操縱著整個美國的軍火生意。
大權在握的政府要員,很多原本出身于華爾街。而大量卸任的政府高層,又再次進入華爾街,或者被各大軍工集團聘用任職。美國審計署2008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04年到2006年三年間,有2435名前五角大樓官員被52家主要防務承包商聘用,其中7家大型公司聘用人數就達1581人。
多年來,這道在白宮和華爾街之間無縫切換的“政商旋轉門”,雖然被無數人詬病,但卻越轉越快,成為美國政壇的一大特色。
與白宮越走越近的華爾街,在特朗普當選后達到了頂峰。這位在競選時痛斥華爾街的地產大亨,卻在當選后第一時間邀請高盛總裁格雷·科恩出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5]也讓他的“3G”內閣——“高盛、將軍和億萬富翁”(Goldman, Generals and Gazillionaires)的稱號更加名副其實。
身價之合超過120億美元的特朗普內閣,成為史上最有錢的團隊
事實上,華爾街對政壇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于美國國內,已經跨越大西洋,將觸角延伸到了歐洲。
對于白宮來說,抓住了華爾街的富豪,也就抓住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不管歷任總統競選時如何抨擊華爾街,姑且都當作笑話來聽。
2011年,三位均具有高盛背景的要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意大利前總理蒙蒂、希臘前總理帕帕季莫斯上位的時候,英國《獨立報》曾做過一篇題為《高盛:歐洲新主人》的專題報道。報道中驚呼:
“整個歐元區(qū)成了一個高盛集團的項目。當一般人還在煩惱緊縮和就業(yè)的時候,高盛系已經在歐元區(qū)的權力層進行一場天翻地覆的變革?!盵6]
與高盛系“入主”歐洲經濟幾乎同一時期,歐洲最大的軍民一體化集團——空中客車公司的母公司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與歐洲最大防務集團英航系統(BAE)公司的合并案宣布告吹。
除了英、法、德三國政府的股權分歧外,導致這件曠世合并案被迫擱淺的幕后之手,正是美國人。
歐洲的分歧
2012年9月12日,柏林航展上,EADS和BAE高興的對外宣稱:雙方正在洽談合并重組事宜,并已進入高級階段。這一聲明立刻在全球輿論掀起軒然大波,隨后的一個月內,滿懷期待的媒體紛紛聚焦歐洲,鋪天蓋地的新聞,爭先恐后報道這一焦點事件。
由法、德控股的EADS,和英國控股的BAE公司,在短短28天內展開了高潮迭起的談判。作為此次談判桌上的最大主角,英、法、德三國政府使勁渾身解數,派出了最精悍的談判團隊,為世人展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三方博弈。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是繼波音公司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航天公司
這場歐洲史上最大的航空合并案如果得以完成,將一舉超越波音,誕生新的全球最大的航空防務公司。[7]雙方市場和技術優(yōu)勢將形成完美互補。而間接給三國帶來的就業(yè)、工業(yè)、國防和國家利益等方面的影響,更是難以評估。
拉鋸談判28天后,媒體卻收到來自三國的聯合聲明,宣布談判最終破裂。世界輿論一片嘩然,此后英、法、德國內媒體流出的報道則是眾說紛紜,均指責另外兩國政府的態(tài)度,是導致談判告吹的最大原因。
實際上,導致合并案擱淺的最直接分歧,在于三國政府對于日后新公司股權結構的劃分,以及權力大小。而造成這場談判復雜且敏感的根源,在于英、法、德三國政府管控軍工企業(yè)的不同傳統。
政府對軍工企業(yè)的產權制度的態(tài)度,是由深層次的國家文化和歷史思維所決定。
英國政府受美國“私有化”情結影響較大,更傾向于美國方式,即政府不在企業(yè)中占股,但卻設計了特殊的“金股”制度,通過“金股”,政府在某些關鍵問題上擁有一票否決權。
法國作為大陸國家,長期以來對“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更為看重,政府國有情結更濃。在關系國家安全的軍工企業(yè)中,政府往往直接以持大股的方式,直接控制企業(yè)。
德國的模式比較另類。這個歐洲大陸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國家,經歷一戰(zhàn)、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分裂的洗禮,形成和發(fā)展了以大銀行為中心的財團和以工業(yè)壟斷組織為主的兩大類財團。其中的代表包括法本、蒂森、弗利克、西門子、克虜伯、曼奈斯曼、三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yè)銀行)等[8],他們控制著國家經濟命脈,操縱政治生活。
對于軍工這一類“特殊企業(yè)”,德國政府通過另外一種模式控制。即不直接在企業(yè)中持股,但通過“根正苗紅”“政治過硬”的大企業(yè)或者銀行財團等持股軍工企業(yè),間接施加影響。
奔馳汽車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團,最多時候持有EADS公司22.5%左右的股份,后于2013年全部出清
以此作為背景,就不難理解EADS和BAE合并案告吹的真實原因。法國政府要求繼續(xù)在新公司中持有較多股權,并繼續(xù)增持股份直到超過10%,同時新公司總部設在法國圖盧茲。而德國人則并不強調直接占股,但要求影響力方面與法國平衡,并將新公司總部設在德國的慕尼黑。
最終按下否決鍵的是英國人,為這場價值觀存在分歧的談判率畫上了句號。但英國人叫停合并案的背后,股權分歧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卻是美國人的幕后干預。
BAE公司的最大客戶之一,是美國軍方。對于英國人來說,整合只是手段,市場訂單才是最直接的發(fā)展動能。而一旦合并,則不得不顧忌美國人的態(tài)度。BAE從一開始就表示,若美國政府不同意這項交易,就不會繼續(xù)。
很顯然,受合并威脅最大的,就是美國的波音公司。一旦合并成功,不僅波音進入歐洲市場會受到極大阻礙,甚至連美國本土的份額都有可能被擠壓。而前文中提到,這家曾于1997年出手阻止洛克希德·馬丁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合并的美國第一民用航空巨頭,不會對此事坐視不管。
2012年9月19日,在EADS和BAE宣布合并談判的一周后,波音防務業(yè)務CEO丹尼斯·穆倫伯格即向媒體表示:
“我們認為這筆交易應該接受所有一般監(jiān)管審查,而交易中的國家安全問題、行業(yè)問題等都需要被解決?!?
老大哥一發(fā)話,而還沒等到美國政府表態(tài),BAE自己就怯場了。深知波音公司與美國政府深厚關系的英國人,及時叫停了合并案的談判。
這場政府搭臺、企業(yè)唱戲的談判,最終草草收場。表面看來是歐洲各國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導致了談判的破裂,實質上是強大的美國在幕后施加無形的影響。美國的國家戰(zhàn)略中有一條重要的方針——千方百計阻擾歐洲各國的聯合與統一。若是放在這個大背景下來理解這次事件,與歐盟、歐元區(qū)各種爭吵多年卻仍然無果的談判相比,兩個企業(yè)的合并,實在算不了什么大事。
而此時,另一個能在軍工領域與美國人掰一掰手腕的傳統強國俄羅斯,正走在另外一個十字路口。
普京的手腕
同樣是2012年,在EADS和BAE合并談判的半年前,俄羅斯伊孜瑪什公司宣布破產。
這家擁有兩個世紀歷史的兵工廠,曾為全世界生產了超過一億支的“槍王之王”AK-47,裝備過全球80多個國家的軍隊。然而,面對前蘇聯解體后,越來越不景氣的國內市場,日益老化的產品線,泛濫的山寨產品,以及全球軍火商的競爭壓力,最終這家國有控股的軍工企業(yè)不得不走向破產的邊緣。
這次破產事件在全球軍工界引發(fā)的掀然大波,絲毫不亞于半年后EADS和BAE。大量媒體將此解讀為“一個時代的逝去”,“俄羅斯軍工從此將一蹶不振,難以再現當日輝煌”。
實際上,從后來幾年事態(tài)的走向來看,這更像是普京對不作為國企的“敲山震虎”,企圖重振俄羅斯軍工的一出“苦肉計”。進入破產重組程序,也是為了“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市場的問題”。
“AK之父”卡拉尼科夫
2013年,“AK之父”卡拉尼科夫去世。同年,并購重組后的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成立。2014年,俄羅斯商人Andrei Bokarev收購了集團旗下伊熱夫斯克機械廠74.9%的股份,并對公司進行再投資。2014年,卡拉什尼科夫集團在嘗試一系列并不成功的民用產品之后,開始謀劃新的轉型。2015年,集團收購了無人機制造商扎拉航空集團(ZALA Aero Group)51%的股權,正式進軍軍用無人機領域。如今,無人機訂單已經占據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最核心的出貨量。
AK-47的破產,對俄羅斯軍工產業(yè)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相比于普京對航空航天工業(yè)的“大洗牌”,只能算作一個小小的插曲。
2001年,資深財務背景的尤里·拉斯妥奇金在俄羅斯左派“改革者”們的支持下,相繼完成了對雷賓斯克航空發(fā)動機制造企業(yè),和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的兼并。這意味著俄羅斯軍用大推力渦扇發(fā)動機和大功率燃氣輪機領域最重要的科研單位落入了私人的掌控。[9]
在掌控了雷賓斯克-留里卡-土星生產聯合公司后,尤里·拉斯妥奇金(簡稱小尤里)把下一個并購目標瞄準了當時俄羅斯最大的航空發(fā)動機生產企業(yè)——莫斯科禮炮機械制造生產公司。此舉遭到了禮炮廠總經理尤里·葉里謝耶夫(簡稱老尤里)的強烈抵制。
廣泛用于Su-27、Su-30等戰(zhàn)斗機的AL-31F發(fā)動機,是留里卡-土星聯合公司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輿論眼中,代表“改革派”勢力的金融高手小尤里,與代表“保守派”勢力的技術狂人老尤里,圍繞著收購與反收購,展開了一場“禮炮對土星”的世紀對決。雙方使勁渾身解數,動用了一切能動用的政府關系。在小尤里的窮追猛打下,禮炮廠幾乎斷水斷糧。
最終,老尤里憑借一筆俄羅斯國家進出口銀行的資金,成功化解了禮炮廠的危機,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而這筆神奇的資金,據坊間傳說來自一個“東方國家”。
在這場世紀大戰(zhàn)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彼時剛剛上任的新總統普京,已經在密切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且悄悄在謀劃一盤更大的棋局。
姓“公”還是姓“私”,這是當時俄羅斯改革者們最大的糾結。時隔6年后,已經大權在握的普京總統,親自登場了。
普京亮相出手不凡。2007年4月,普京簽署總統令,要求先成立2-3家發(fā)動機控股公司,最后形成一家發(fā)動機制造企業(yè)。以此整合全國的發(fā)動機企業(yè)。此舉在其余公司推進順利,唯獨受到了尤里·拉斯妥奇金的強烈抵制。
雙方圍繞股份“收歸國有”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土星公司和其關聯企業(yè)烏法廠的管理層,聯合抵制國有資金的收購。就在法院仲裁無果、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讓事態(tài)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原先財大氣粗的土星公司,此刻也面臨著嚴重的資金鏈危機。由于屢屢對抗政府政策,土星公司在試圖找俄國有銀行貸款,和中央金融債券發(fā)行機構增發(fā)債券時,“順理成章”地遭到了拒絕。
金融危機幫了普京的大忙,終于到了收網的時候。2008年12月8日,時任總理普京親自出馬,參加了土星科研生產聯合公司的會議。會后宣布,國防工業(yè)股份公司將按照市場價格收購土星公司58%的私人股份,收購烏法廠49%的股份以及土星公司持有的烏法廠19%的股份。同時宣布,國家對外貿易銀行將給予土星公司100億盧布的貸款,并同意增發(fā)30億盧布的股票。
經過一年多的博弈,最后一樁硬茬被“收歸國有”,組建聯合發(fā)動機公司的主要障礙終于被消除。俄羅斯軍用發(fā)動機的研發(fā)和制造,重新回到了政府的掌控之中。
重組航空發(fā)動機產業(yè)后的普京雄心勃勃,隨后將目光瞄準了航天和船舶工業(yè)領域。將核心戰(zhàn)略性企業(yè)牢牢掌控在國家手中,發(fā)展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yè),打造“國防工業(yè)復合體”,進而拉動整個國家科技工業(yè)的發(fā)展,是普京胸中的宏偉藍圖。
如今再來回顧普京執(zhí)政的十九年,這位克格勃特工出身的鐵血硬漢,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推動著舉國體制的改革。雖然與前蘇聯時期單一的國有獨資相比,已經具備了很大的靈活性,但這種由人為意志刀砍斧鑿形成的軍工體制,仍然無法讓俄羅斯的軍工產業(yè)走出混沌。
首先,沒有良好的市場經濟土壤作為生態(tài)基礎,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容易衍生出畸形的市場經濟。不倫不類的國家管控,最終讓“法治”變?yōu)椤叭酥巍?,常常出現顧首不顧尾的窘境。這是俄羅斯軍工新體制目前面臨的最根本問題。
其次,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國民經濟一蹶不振,軍費預算大幅度縮水,國際軍貿的市場份額也一再被西方國家和中國壓縮。沒有充足的市場訂單滋養(yǎng),靠人為意志設計的體制也無法得到健全成長。
再次,普京的本意并不是全部國有化,同樣大力鼓勵民營軍工企業(yè)的發(fā)展。但由于整體制度和市場發(fā)育的不成熟,搖擺于“國有”與“私有”之間,常常一不小心就陷入“一放就散、一管就死”的怪圈。這也是俄羅斯走向國際資本緩慢的重要原因。
有俄羅斯的經驗教訓作為鏡子,中國的軍工體制改革,是否能夠走得更穩(wěn)健一些?
啟示:中國的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事無巨細的普京,更像是俄羅斯經濟的“總建筑師”,而非“總設計師”。相對而言,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經濟基礎更加雄厚,市場化經濟發(fā)育相對健全,配套工業(yè)體系更為完善。
鈦禾前文《中航工業(yè)改制往事》,詳盡敘述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管理體制68年的創(chuàng)建起步與股份制改造的歷程。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推進方式,雖然走了不少彎路,卻恰恰避免了個人意志強勢主導的“用力過猛”,某種程度倒逼著航空工業(yè)上下自我求生,適應市場的生存法則。
中國軍工管理體制改革的最大問題,在于法規(guī)制度的尚不完善。而一個體制的完善,既需要頂層的高效推進,也切忌操之過急,讓一切歸于市場的部分,都交給時間來打磨。
政府干預何時出手,這是極為考驗領導人智慧的一件事。這一點上,美俄差別之處在于,美國擁有更為完善的法制和流程體系,來保證“政府出手”的合理合法性,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錯誤決策的可能。
冷戰(zhàn)的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卻讓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于兩國軍工產業(yè)體制的根本差異。
蘇聯的軍工產業(yè)完全由政府一家投入,軍民互不融合,最終拖垮了整個國家。而美國政府雖然也投入不菲,卻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支撐——可以調動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源的華爾街。冷戰(zhàn)后期,軍工科研成果通過“軍民融合”向民用經濟領域轉化,讓國家經濟迅速回血,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從2003年10月,第一家境外上市的“體制內”軍工企業(yè)——中航科工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開始算起,中國軍工產業(yè)的股份制改革往深水區(qū)探索,已經超過了15個年頭。這15年來,國有控股企業(yè)的資本運作日益精進,圍繞產業(yè)的資本也越來越成熟。
聚集中國最重要金融管理機構的北京金融街,能否成為中國的華爾街?
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原來負責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yè)進行股權投資的中央匯金公司作為全資子公司整理并入中投公司。這個掌管中國最大筆海外資產的正部級央企,號稱中國“主權投資基金”。初次亮相,便沖入美國股市,拿下了黑石集團、摩根士丹利、美國貨幣基金、花旗銀行等的大量股份,成為華爾街金融巨擘的大股東。
日后中投公司頻繁現身國際舞臺,為中國經濟全球化保駕護航,也為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及投資充當先鋒。盡管也曾跌跌撞撞,但卻在強大國力的護航下,飛快成長。
除了布局與國家經濟需求密切相關的礦產資源、基礎設施等海外資產,中投公司近年來在高科技實體公司方面的投資也不斷加碼。2012年,中投公司收購歐洲通信衛(wèi)星運營公司7%的股份,成為三大股東之一。甚至也投資了英國的羅·羅公司。2017年,中投公司副總經理郭向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基礎設施、高科技、健康醫(yī)療將是中投公司未來最重要的投資領域。”
以“安全”作為第一投資原則的中投公司,將高科技企業(yè)作為未來重點投資領域,顯示了中國主權投資機構的日趨成熟。
參與到軍工與戰(zhàn)略性高科技企業(yè)中的資本國家隊,遠遠不止中投公司一家。近年來的十二大軍工集團的整合重組與股份制改革,幕后少不了北京金融街的身影。航空工業(y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電科、中車集團等各大央企之間也紛紛合縱連橫,設立市場化的投資基金。“中”字頭央企摩拳擦掌,在工業(yè)、能源等領域投資頗有建樹的中信產業(yè)基金,也將目光投向軍工領域。
如今,中國的國防工業(yè)正在加速推進新一輪的資產證券化。這些新生的資本力量將深度參與其中。南起復興門內大街,北至阜成門內大街,西抵西二環(huán)路,東臨太平橋大街的北京金融街,正以前所未有的高漲熱情關注中國的軍工產業(yè)。
300多年歷史的美國華爾街,正在被中國“華爾街”迎頭追趕。
尾聲:新勢力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經典電影《戰(zhàn)爭之王》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和平是軍火商最大的風險?!?
事實上,軍工巨頭們并沒有因為和平年代的到來而失業(yè)。褪去戰(zhàn)爭色彩的軍工企業(yè),沒有人們想象中的血腥味。走入它們的幕后,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尖端科技與大工業(yè)的完美結合體。
現代軍工企業(yè),是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引擎。驅動這個引擎運轉的燃料,以前往往都是由國家投入。但是現在,情況卻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
2018年,五角大樓拋出了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單筆軍工訂單之一——100億美元的云服務合同。競爭者的名單里,并沒有傳統的軍工巨頭,全部是亞馬遜、谷歌、微軟、甲骨文、IBM這樣的新興IT企業(yè)。
在美國,新興的科技企業(yè)成為軍方供應商,參與國防工業(yè),早已屢見不鮮。五角大樓的很大一部分訂單,也已經從南方的得克薩斯州和密西西比州,轉移到了加州的硅谷。核心科技的創(chuàng)新,不再單純是由國家發(fā)起和投入,硅谷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團隊,成為“自下而上”推動創(chuàng)新的代表力量。
在中國,這樣的變化同樣在悄悄發(fā)生。??低暋⒋蠼@類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產品,被軍方及國家安全部門廣泛采用,屢屢獲得不菲訂單。星際榮耀、藍箭、天儀、航天馭星等一大批民營商業(yè)航天公司的興起,也讓中國的太空探索領域不再只有國家隊的身影。
2016年,阿里巴巴正式宣布與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聯手,雙方各出資50%,成立了名為“千尋位置”的網絡有限公司,提供高達動態(tài)厘米級和靜態(tài)毫米級的定位能力。
阿里巴巴與兵器工業(yè)集團聯手打造的“千尋位置”,2016年落戶德清地理位置小鎮(zhèn),這個產業(yè)的年輕新貴們,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崛起,開辟著新的時代。
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logo上,赫然印著他們的企業(yè)口號:“我們永遠不會忘了為誰工作。”這個為國家兢兢業(yè)業(yè)服務一百多年的軍工巨頭,在白宮乃至全球政商界積累了深厚的人脈關系,也賺取了最為豐厚的利潤。執(zhí)掌該公司的第一位女性CEO瑪麗蓮·休森,卻仍然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在她執(zhí)掌公司權柄之后,不斷提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再創(chuàng)新”的施政方略,而“一邊賺錢,一邊創(chuàng)新”,也是百年洛馬能夠保持屹立不倒的關鍵原因。
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這些叱咤風云的世界軍工巨頭們,需要時刻斡旋與白宮、五角大樓與華爾街之間。在政治和金融的一個個旋渦中,堅持著自己的信仰與使命。正是他們的不斷創(chuàng)新,才為國家科技騰飛裝上了強大的引擎。這其中如何絕地逢生、化解一次次危機,又如何突圍與破局,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
[1] 第一財經,周佳《美國軍工業(yè)史上最大并購案背后:特朗普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2018
[2] 張兆垠《大道榮光——軍民融合論》,2017
[3] Vista看天下《美國軍工巨頭是怎樣煉成的?》,2017
[4] 吳獻東《軍工企業(yè)與資本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從白宮為什么能“hold住”華爾街上的軍工巨頭說起》,2013
[5] 張全《從特朗普的“富豪內閣”,看華盛頓與華爾街的旋轉門》,2016
[6] 國際先驅導報金薇,王群《歐洲新主人就叫高盛》,2011
[7] 周末畫報,童剛《最復雜敏感的軍工合并案》,2012
[8] 混沌秘研社《透視德國財團帝國-壟斷資本的逆天改命》,2017
[9] 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民主與俄羅斯航空發(fā)動機制造業(yè)的毀滅》,2007
- 原標題:國家科技的引擎:軍工巨頭的權力密碼
- 責任編輯:程北墨
- 最后更新: 2019-03-07 14:10:56
-
中國手機“不克制”營銷史
2019-03-07 11:34 手機 -
預防中興式危機?日媒稱華為向供應商提出擴大供給
2019-03-07 10:21 華為 -
“你打籃球像蔡徐坤”:微信翻譯這個bug是怎么回事?
2019-03-07 10:13 TMT觀察 -
中國頁巖氣單井日產量創(chuàng)新高
2019-03-07 07:28 能源戰(zhàn)略 -
蘋果供應商曬折疊屏大招:正研發(fā)可折玻璃
2019-03-06 21:38 蘋果新“品” -
去年我國研發(fā)經費支出近2萬億元,比上年增11.6%
2019-03-06 21:03 科技前沿 -
只差一塊錢,小米9和iQOO到底誰更香?
2019-03-06 17:41 手機 -
中國存儲器能否打破海外壟斷?
2019-03-06 17:29 TMT觀察 -
-
小米盧偉冰總結魅族Note 9:遺憾還在繼續(xù)
2019-03-06 17:06 -
三星正研發(fā)兩款折疊屏手機,一款類似華為Mate X
2019-03-06 16:22 大公司 -
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少5.1% 北美銳減13.2%
2019-03-06 14:57 手機 -
觀點:提速降費與5G使能兼顧 運營商如何兼顧
2019-03-06 13:30 -
格力手機3代上架官網 售價3600元
2019-03-06 13:22 -
動工在即!華為要用100億打造上海青浦研發(fā)基地
2019-03-06 12:14 大公司 -
“夜視眼藥水” 治色盲有戲
2019-03-06 11:14 -
最新報告:萬億研發(fā)經費,中國都花在哪兒了?
2019-03-06 10:28 科技前沿 -
蘋果iPhone XI配置曝光:三攝、水下模式、黑暗模式
2019-03-05 20:10 手機 -
中國空間站安排上了!將首次向國際開放
2019-03-05 19:30 航空航天 -
銷量不佳,iPhone再次全網瘋狂降價
2019-03-05 18:23 手機
相關推薦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評論 255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評論 212“2027年起,整個產業(yè)將拱手讓給中國” 評論 126“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
“還想阻撓大陸武統?美國太晚了”
-
受賄數額特別巨大,齊同生被提起公訴
-
“美國占一半,中國分四成,歐洲...”
-
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tài)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宮整活,北約秘書長:驚喜且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