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的三落三起
“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是一種主要用于超導磁約束聚變裝置的材料,也是我國首創(chuàng)的一種新型材料。它的存在,能讓聚變堆的“心臟”穩(wěn)固堅韌。
今年5月,我國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進入總裝階段,建成后將首次演示聚變能發(fā)電?,F(xiàn)場裝配的6000噸左右部件中,由“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做成的超導導體鎧甲和線圈盒直線段部件達500噸。
如今,“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已實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誕生經(jīng)歷了長達10年的三落三起。
新型低溫鋼制成的超導導體。倪思潔攝
一落一起:“人造太陽”的“心頭刺”,改造N50成目標
“如果不是位于法國的‘人造太陽’出了問題,我們可能不會下那么大決心去‘死磕’新型低溫鋼?!敝袊茖W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研究員李來風說。
那是在2011年,被譽為“人造太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突然遇到問題。原來,位于“心臟”位置、用低溫鋼材料做成的鋼管,在低溫下延伸率大幅下降,這就好比人患上了心血管狹窄的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隨時會有心梗風險。
通常,在核聚變裝置的“心臟”里,超導磁體由超導導體繞制,導體鎧甲由低溫鋼材料制成,不僅需要扛住零下269攝氏度的液氦低溫,還要扛住極強磁場的拉扯。
在ITER中,導體鎧甲采用的是一種名為316LN的不銹鋼。出問題后,ITER項目參與團隊緊急找原因、優(yōu)化鋼管生產(chǎn)和檢測技術,理化所則負責低溫檢測任務。之后,中國團隊率先解決了問題。
盡管如此,從那時起,李來風心里就埋下了一根“刺”:“現(xiàn)在ITER設計的最高磁場是11.8特斯拉,用316LN沒問題。但如果未來要提升磁場強度呢?用什么材料滿足更高磁場的需要?”
他想,中國也有自己的“人造太陽”,低溫鋼性能不夠的問題終將成為我國聚變堆發(fā)展的“心頭刺”。不拔出“刺”,李來風心里難安。他帶著理化所團隊通過查閱文獻、與國內(nèi)外同行交流,初步鎖定了一種代號N50的鋼。
與傳統(tǒng)316LN相比,N50在煉造過程中加入了氮,并增加了鎳和鈮含量,屈服強度明顯提高。只不過在強磁場條件下,N50的韌性表現(xiàn)并不比316LN優(yōu)秀。
李來風決定改進N50成分設計,通過碳氮聯(lián)控和添加釩實現(xiàn)低溫下強韌性匹配。這是他的看家本領。早在1986年,他的學士學位論文做的就是“新型廉價奧氏體不銹鋼及應用”。2005年,他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楊柯共同指導博士生王松濤開展高氮鋼基礎研究。憑著過去30多年的經(jīng)驗,他帶著團隊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技術路線。
二落二起:外國專家聽了直搖頭,小試階段初獲成功
2017年,帶著新的技術思路,李來風和團隊成員黃傳軍、王維等去美國參加國際低溫材料大會。會上,黃傳軍作了“中國低溫結構材料研發(fā)”的邀請報告。
沒想到,國際同行給他們潑了盆冷水。有的外國專家聽完直搖頭,覺得改造N50的技術路線根本不可能做出更高性能的新型低溫鋼;有的覺得有316LN就夠了,研制新材料屬于多此一舉;還有人撇撇嘴、聳聳肩,禮貌地說“你可以試試看”。
“試試就試試?!贝蠹也环?。
2018年,李來風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面向高場應用的新型高性能CICC超導導體研制”項目,堅持在項目計劃中預留100萬元經(jīng)費,委托金屬所和宣化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宣鋼)同時開展低溫鋼冶煉研究。
冶煉研究先從10公斤規(guī)模的小爐子做起,慢慢調(diào)整“配方”和冶煉工藝后,再把規(guī)模逐漸增加到50公斤、300公斤、500公斤。
到2019年12月,500公斤批量生產(chǎn)的新型低溫鋼屈服強度達到1500兆帕,相當于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承受住15頭大象的重量,比316LN高出500兆帕。
盡管500公斤仍屬于小規(guī)模試驗,但團隊知道,新型低溫鋼離成功就差“臨門一腳”了。
三落三起:停滯一年有余,需求牽出新機遇
誰也沒想到,新型低溫鋼產(chǎn)業(yè)化的“臨門一腳”踢到了“鋼板”上。
做放大試驗,至少要冶煉1噸鋼材,材料制備、熱處理、鍛造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算下來,每冶煉1噸至少需要20萬元的成本。錢從哪里來?
李來風跑研究所、跑鋼企,想勸說他們開展中試和量產(chǎn)試驗。對方經(jīng)常問的問題是“做出來之后有需求嗎”。李來風沒法正面回答,因為當時國內(nèi)外的核聚變實驗和計劃都還沒有建設更高磁場強度的聚變堆。
“用戶的需求還沒上來。”李來風如實回答。結果顯而易見——鋼企沒動力做、研究機構沒錢做。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國際核聚變領域知名專家西村新正在李來風課題組做訪問學者。他不僅出任過ITER磁體部主要負責人,還參與了日本下一代磁約束核聚變裝置設計,而他也認為,新型低溫鋼很難干成。
多重因素影響下,新型低溫鋼研制停滯了一年。團隊里有人開始打退堂鼓。直到2020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忠賢出現(xiàn)在李來風的課題組組會上,才讓大家重拾信心。
早在2019年,趙忠賢就了解到李來風團隊在做新型低溫鋼研究。趙忠賢與李來風都曾師從物理學家洪朝生。而趙忠賢曾在多個場合強調(diào)結構材料對超導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2020年,因為關心低溫鋼這種結構材料,趙忠賢主動提出要參加李來風的組會。組會上,看到垂頭喪氣的年輕人,趙忠賢直言:“這事值得干!你們不要迷信國外權威!”他還給團隊支招,告訴他們怎樣通過提高原材料純度確保低溫鋼的性能。
2021年,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等離子體所)啟動BEST工程設計。為了使磁體達到應有的性能,BEST要求結構部件在液氦溫度下,屈服強度達1500兆帕,延伸率超過25%。
等離子體所研究員、磁約束核聚變專家李建剛強調(diào):“新一代先進低溫鋼必須研發(fā),BEST裝置必須應用。”
由此,新型低溫鋼研制迎來了新機遇。中國科學院及時部署“20K以下用高強高韌不銹鋼材料研究”項目,由理化所負責,金屬所、等離子體所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參加,開展提升新型低溫鋼性能的深入研究。
2021年底,在趙忠賢和李建剛的建議下,等離子體所與理化所牽頭成立了一支“民間攻關隊”——高強鋼攻關聯(lián)盟。李來風任組長,等離子體所研究員秦經(jīng)剛任副組長。他們的目標是把已有的技術積累推向產(chǎn)業(yè),打造國產(chǎn)新型低溫鋼。
聯(lián)盟里有4家科研機構、13家企業(yè),分別是等離子體所、理化所、金屬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能源研究院)、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鋼研)、宣鋼、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氣上重鑄鍛有限公司、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攀鋼集團江油長城特殊鋼有限公司、中科天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另外4家做焊接的企業(yè)。
其中,以中國鋼研為代表的國內(nèi)主要特種鋼冶煉與加工制造企業(yè),自投幾千萬經(jīng)費開展新型低溫鋼的批量化與產(chǎn)業(yè)化推動工作。
民間“賽馬”,CHSN01成了
從2022年起,高強鋼攻關聯(lián)盟開啟了兩周一次交流總結,定期討論遇到的技術問題。
攻關組一邊鼓勵聯(lián)盟成員公開各自的技術,站在國家利益上思考問題;一邊與用戶單位溝通,希望保證參與攻關的單位最后都能獲得一定的訂單份額。
為了公平競爭,攻關組借鑒材料科學家?guī)煵w在碳纖維攻關時的做法,推行“賽馬制”。“各家都進行技術迭代,都有結果。我們要求所有機構做出的樣品先寄到等離子體所編號,之后再送到理化所盲評盲測?!崩砘鶛z測負責人孫文濤說。
2023年8月,在宣鋼召開的“下一代聚變磁體用高強高韌不銹鋼結構件”評審會上,專家一致認為新型低溫鋼達到性能指標,可用于我國下一代磁約束核聚變裝置BEST。
“我國下一代聚變用低溫鋼‘等米下鍋’的問題解決了!鎧甲性能十分優(yōu)異?!盉EST的鎧甲研制負責人王維俊說。
2023年底,李建剛提出,希望將組織國內(nèi)優(yōu)勢力量聯(lián)合干大事的經(jīng)驗延續(xù)下去。在他的倡議下,聚變高端材料聯(lián)合實驗室在合肥能源研究院成立。李來風擔任實驗室主任。
“新型低溫鋼是及早布局、需求牽引、產(chǎn)學研結合的產(chǎn)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以企業(yè)為創(chuàng)新主體,由科研單位組織起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力量,形成一支敢于攻堅克難的隊伍。”李來風說。
在他看來,這是一段辛苦但值得的歷程,“我是一個科研人,社會責任感是做人的根本,名譽、職位不重要,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們就干”。
對于新型低溫鋼的誕生歷程,趙忠賢感慨:“低溫材料的誕生是需求牽引,低溫鋼同樣是在需求下最終發(fā)展起來的。這個鋼除了在超導上應用外,還可以應用于其他相關領域?!?
該低溫鋼突破了傳統(tǒng)N50不銹鋼的成分設計體系,屬于新型不銹鋼種,被命名為“CHSN01”,并由合肥能源研究院與中國鋼研共同申請完成商標正式注冊。
李來風介紹,CHSN01是低溫高強控氮鋼1代的簡稱,俗稱“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寓意“中國第一”。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 原標題:“中國高強低溫鋼1號”的三落三起
- 責任編輯: 房佶宜 
-
新突破!噸級無人飛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臺物資運輸
2025-08-03 09:27 科技前沿 -
大腦一樣低功耗、高并行、高效率!國際首臺,研制成功
2025-08-02 21:01 -
這臺一度被認為失傳的機器,終于重現(xiàn)世間
2025-08-02 09:31 心智觀察所 -
國家網(wǎng)信辦約談英偉達
2025-07-31 13:22 -
按摩、打麻將、剝蛋殼……最新的具身機器人還能做什么?
2025-07-29 17:24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
中國政府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總部設在上海
2025-07-26 19:30 -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評估指數(shù)2025發(fā)布,我國居40國首位
2025-07-24 18:18 人工智能 -
事關駕駛自動化技術,科技部發(fā)布《指引》
2025-07-23 21:44 -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填補這一芯片領域空白
2025-07-22 15:32 科技前沿 -
雅魯藏布江的世紀工程,西方媒體錯誤解讀了
2025-07-22 11:52 心智觀察所 -
外交部:美國富國銀行高管茅晨月涉刑案,被限制出境
2025-07-21 15:47 -
美教授:中國這項技術也在反超,令人興奮
2025-07-21 12:04 觀察者頭條 -
推動RISC-V芯片設計革命,第五屆RISC-V中國峰會EDA分論壇干貨滿滿
2025-07-18 17:02 心智觀察所 -
第五屆RISC-V中國峰會隆重開幕!中國領航全球開放算力新時代
2025-07-18 17:02 心智觀察所 -
徐易難:SVM——基于硬件的高效RISC-V處理器驗證方法
2025-07-18 13:24 心智觀察所 -
曹夢俠:香山系列高性能RISC-V多核處理器驗證方法學創(chuàng)新實踐
2025-07-18 13:24 心智觀察所 -
美國真能推動本土稀土供應鏈建設嗎?
2025-07-17 08:31 心智觀察所 -
又一個“首次”!中國天眼再傳好消息
2025-07-16 17:17 -
身穿唐裝,黃仁勛首次用中文演講
2025-07-16 15:04 -
首次!中國空間站將利用腦類器官芯片開展生命科學研究
2025-07-15 07:18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印度無視特朗普威脅,美方氣急敗壞再發(fā)警告 評論 65“街頭黑幫堪比正規(guī)軍”,瞧瞧美國人干的好事 評論 110“連政敵都在提醒卡尼,不要步其他G7的后塵” 評論 70印度官員:我們低估了中國產(chǎn)導彈的射程 評論 361最新聞 Hot
-
“連政敵都在提醒卡尼,不要步其他G7的后塵”
-
美國施壓選邊站,“韓國不想當被兩只巨鯨壓死的小蝦”
-
“特朗普正與全球經(jīng)濟玩‘俄羅斯輪盤賭’”
-
“DOGE的意義所在就是送錢給總統(tǒng)”
-
印度官員:我們低估了中國產(chǎn)導彈的射程
-
又一典范!“中國方案更實惠,還手把手教技術”
-
“美出口審批機構趴窩,企業(yè)界急喊:中國訂單要飛了”
-
創(chuàng)紀錄!“歐洲人:中國制造真香”
-
“俄油,印度照買不誤”
-
白俄羅斯防長:感謝中國軍隊
-
日本戰(zhàn)敗80周年,“石破茂考慮不發(fā)表個人談話”
-
“加拿大船不讓中國造,做人別太特朗普…”
-
“特朗普把印度當成反面教材,用來威脅其他國家”
-
“試駕完特斯拉,頭也不回地買了中國車”
-
就業(yè)數(shù)據(jù)兩月掉25.8萬…特朗普破防,開了統(tǒng)計局長
-
往臉上貼金,特魯多前官員:只有我們和中國,別人都不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