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瓦爾代2024年會報告:自下而上變革,或歐亞架構杰作
編者按:2024年11月4-7日,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爾部第21屆年會在索契召開,今年的會議主題為“持久和平的基礎是什么?21世紀的共同安全與平等發(fā)展機會”,來自5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專家與會。
11月4日開幕式當天,會議發(fā)布了2024年瓦爾代年會報告《自下而上變革,或歐亞架構杰作》。瓦爾代俱樂部年會報告歷來受到國際多方關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第8次受邀參加該年會,與往年一樣,經瓦爾代俱爾部授權,由人大重陽運營的中國人民大學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翻譯成中文版(譯者:楊清清、陳修豪、韓家修、李雨琪),并授權觀察者網首發(fā)。內文中個別觀點有爭議性,并不代表譯者立場,特此聲明。
2024年瓦爾代年會報告《自下而上變革,或歐亞架構杰作》
“惟有變化才是永恒的……差異產生最美的和諧”
——公元前5世紀,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Ephesus)
如果說今年有什么主題,那可能就是世界已經習慣了缺乏預先確定的情景。關于國際秩序的討論正在逐漸減少;以前的秩序不再起作用,也不知道新秩序一旦出現會是什么樣子。幾年前,瓦爾代年度報告的作者提出,正如我們所知,這種秩序不太可能出現,他們的假設最多只能引起一些克制的評論。沒有秩序我們怎么可能做事呢?
然而,從歷史標準來看,生活在一個結構化的國際體系中的習慣是相對較晚形成的。政治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以不受管制的國際關系為標志。這些關系在各國互動過程中形成,并迅速發(fā)生變化。我們現在習慣稱之為多極或多中心的世界,就其形式而言,讓人聯想到20世紀初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環(huán)境。然而,這種類比具有誤導性,因為當今的國際關系結構完全不同。
首先,盡管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世界仍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整體。沖突不會切斷關系,但會扭曲關系,有時甚至會非常嚴重。
其次,與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相比,甚至與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全球秩序建立的1945年相比,影響國際進程的重要參與者的數量幾乎增加了幾個數量級。這不僅僅包括主要國家。
以前通過和平或軍事手段建立全球平衡的方法不再有效,各國尚未看到創(chuàng)新工具進入其武器庫。我們將被迫利用現有資源,并利用這些工具來應對變化的環(huán)境。這將要求每個人都重新解讀當前的事態(tài)發(fā)展,并放棄上一個時代定義我們觀點的刻板印象。在去年的報告中,我們曾提出,圍繞基于等級制度的方法構建國際關系的不可能性將成為未來時代的一個標志。隨后發(fā)生的事件表明,事情確實在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一、避免全面冷戰(zhàn)
1945年,當我們今天視為典范的國際秩序開始形成時,作家和散文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文章《你與原子彈》中得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即擁有龐大核武庫的國家的強大軍事能力使得持久的冷戰(zhàn)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不僅涉及這些國家之間的對抗,還包括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因素——它們與其他不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國家之間的對抗。
在國際優(yōu)先事項的層級中,核大國之間的關系將始終高于其他類型的關系,它們之間的沖突將組織建立全球或區(qū)域合作體系,而只會導致競爭體系。這些大國提出的所有倡議都帶有它們與其他擁有相似破壞力國家之間關系的印記。因此,在他看來,國際政治注定不會永遠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而是“沒有和平的和平”。
到目前為止,全球穩(wěn)定的命運確實受到了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最強大國家之間分歧的影響。但這是否足以讓我們相信,我們應該“忍受現有的苦痛,而不敢輕易嘗試那未知的苦痛”呢?
尤其是,即便在激烈對抗的當下,世界也并未像上個世紀那樣分裂成相互競爭的集團。盡管西方陣營式的集團體系看似成功,但它并未被復制。這表明,以意識形態(tài)和嚴格紀律為標志的有約束力的聯盟并非常態(tài),而是特例。沒有跡象表明其他國家正在尋求建立與西方類似的志同道合的聯盟。
新的規(guī)則源于權力平衡的變化。就當今世界而言,少數國家已不再能夠對國際社會其他國家發(fā)號施令。我們在大多數國家所看到的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獨立追求,已成為新興區(qū)域秩序乃至可能也是國際秩序的結構性基礎。
當前的形勢頗具諷刺意味。一方面,國際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規(guī)模和深度都比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那次更大。另一方面,這些變化本質上并非革命性的。它們不會導致既有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崩潰與消失,而是會促使其發(fā)生轉變。說實話,沒有人真正希望看到極端情況的發(fā)生。當前和預期的國際沖突升級看起來不像是有預謀的戰(zhàn)略,而更像是魯莽行動或缺乏替代方案的結果。關鍵在于,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未來的局面也絕不會是對過去的重演。
亟需建立穩(wěn)定機制,這些機制不僅能夠增強各國的現有能力,還能防止發(fā)生烏克蘭和中東地區(qū)等正在上演的悲慘情況。對這類機制的探索在歐亞大陸最為廣泛,歐亞大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陸,也擁有發(fā)展這類機制最有利的先決條件。歐亞大陸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聯系十分緊密,歐亞進程將對全球其他地區(qū)以及解決糧食、能源和環(huán)境等關鍵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方法產生決定性影響。
以色列軍隊轟炸加沙多個地區(qū),造成一片狼藉 法新社
二、各自發(fā)展意味著人人安全
從特殊到普遍
建立歐亞安全合作體系,無論是作為一種理念還是一項實際項目,都面臨著諸多障礙。然而,如果每個國家的發(fā)展目標能夠優(yōu)先于導致沖突和競爭的因素,那么在這個廣闊的范圍內實現這一目標是可能的。在大歐亞地區(qū),沖突只影響周邊地區(qū),并未深入到領土內部,這意味著通過利用新型的安全協調來維護穩(wěn)定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過去三年的全球事件清楚地表明,各國追求多元化發(fā)展道路、避免被局限在特定集團內的努力,比意識形態(tài)甚至戰(zhàn)略路線分裂的慣性更強。即使在20世紀后半葉意識形態(tài)和軍事對抗達到頂峰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選擇不與二元世界的任何一方結盟,盡管這兩個對立的集團構成了國際政治的核心。
現在,因為競爭已經失去了結構性,這種不情愿現在變得更加自然,意識形態(tài)驅動的將世界劃分為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的企圖是人為的,以至于經不起國際現實的考驗。
大多數國家都以不同程度的自信和主張,維護其在全球事務中的獨特地位,力求確定實現自身發(fā)展和安全目標的道路?,F代歷史提供了以共同繁榮為目標的合作倡議的范例,其中東盟最為人所熟知。這種合作的基礎是排除政治事務中的專制,擴大實際互動以滿足每個國家的獨特需求。這些原則為思考現代世界的區(qū)域安全可能呈現的面貌提供了一個起點??傮w而言,區(qū)域安全體系構成了普遍安全的基礎。
歐亞大陸的安全與全球安全密不可分,這使得它尤為特殊。
第一,俄羅斯和中國的安全直接取決于它們各自與美國的關系。這是國際政治的關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政治的內容。因此,美國的戰(zhàn)略野心直接影響到歐亞大陸的安全。此外,歐亞大陸的西部邊緣——歐洲——仍然是西方集體的一部分,并追求其集團利益。
歐洲的未來是影響未來幾十年國際政治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歐洲作為全球中心的時代即將結束,但由于其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它仍然是其他地區(qū)實現發(fā)展目標的一個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2022年至2024年間的事件加強了跨大西洋關系,削弱了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的自主權,因為歐洲繼續(xù)堅定不移地追隨美國政治。
然而,鑒于全球變化的速度和規(guī)模,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歐亞大陸的主要大國都認為,隨著國際體系的轉變,歐洲的定位在未來幾年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可能吸引一些歐洲國家參與更廣泛的歐亞項目。
第二,歐亞國家集團的安全也是集體安全的一部分。其中許多國家在歐亞大陸之外找到了發(fā)展所需的關鍵金融、技術和文化資源。它們在國際政治中發(fā)揮著重要角色,并對世界各地的許多發(fā)展產生了影響。它們在全球的重要性以及參與最高級別的“大博弈”,確保了它們在維護歐亞和平的利益攸關。這有助于解釋歐亞大陸內部的相對穩(wěn)定,并支持在歐亞大陸建立共同安全平臺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二戰(zhàn)后從未爆發(fā)過一場涉及歐亞國家的重大軍事沖突(西部邊緣地區(qū)是個例外,因為歐洲“零和博弈”方法在這一地區(qū)主宰了幾個世紀)。
隨著全球政治和經濟體系的持續(xù)多樣化,橫跨歐亞大陸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歷史路徑和路線正在重新煥發(fā)活力,這些路徑和路線早于大航海時代和歐洲殖民時代。諷刺的是,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實施的懲罰性經濟措施,反而有助于發(fā)展替代性的全球貿易網絡,促進經濟靈活性和尋找替代解決方案。
第三,客觀上,歐亞大陸覆蓋了相當一部分宜居土地,是多種文明和數十個國家的家園,容納了世界70%的人口。這一地區(qū)引起了古典地緣政治理論家的興趣,他們將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視為全球進程的中心,這并非巧合。
歐亞安全與全球安全密不可分,其具體原則、國家間合作機制和制度形式很難只針對一個地區(qū)進行定義。歐亞大陸的國家間關系復雜,但鑒于其對可持續(xù)的相互關系體系的追求,且不存在過時機制的現狀,因此潛力巨大。歐亞大陸有可能發(fā)展出歐洲安全原則和制度形式的替代方案,這些方案因歐洲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而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赫爾辛基協議》建立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會),以及后來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這是歐洲在建立普遍安全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然而,歐安組織未能適應1946年至1990年冷戰(zhàn)后的新的力量平衡,導致歐洲持續(xù)出現重大軍事和政治危機。
從普遍到特殊
歐亞大陸是一個可能會催生出新的國際安全概念的地區(qū)。這一潛力一方面源于其與全球安全和發(fā)展問題的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各國對一個沒有生存威脅的穩(wěn)定環(huán)境的期望。歐亞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并不要求各國像西方國家那樣僅僅為了獲得統(tǒng)一的好處而聯合起來。然而,在歐亞大陸,建立明確的地緣政治和文明壁壘的可能性不大。歐亞大陸在應對新的國際趨勢中截然不同的經驗,最終可能為全球轉型奠定基礎。
支撐歐亞安全的因素包括:承認歐亞大陸的空間完整性,在這里劃分界線的不可能性;承認共同利益和集體領導;該地區(qū)所有國家,無論其規(guī)?;驖摿θ绾?,均享有政治平等。
歐亞大陸沒有任何革命國家或修正主義國家為了生存而被迫輸出自己的政治制度(像蘇聯或美國那樣輸出社會政治模式)。激進思想不是來自國家,而是來自跨境極端主義團體。遏制并最終消滅它們是共同的目標。
在奧威爾看來,歐亞地區(qū)安全體系的目的是解決以核大國關系為主導的全球安全問題之外的問題,并增強該地區(qū)應對外部挑戰(zhàn)的能力,這意味著每個特定國家都有韌性。防御外部威脅和防止內部沖突惡化是通過多邊合作而不是嚴格的集團紀律來實現的。目前的一個實際目標是確定外部威脅,使歐亞國家不會被迫在有核大國參與的奧威爾式冷戰(zhàn)中站隊。
關于獨立國家構成秩序基礎的共同理解,有助于闡明相互放棄可能侵犯該區(qū)域完整和該區(qū)域各國平等的任何行動的核心原則。核心價值在于無條件地尊重彼此的社會政治制度,堅決拒絕改變這些制度的努力。這種方法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與1990年代至2010年代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西方政治領導人將包括積極外部干預乃至軍事干預在內的對主權國家進行強制轉型視為一種標準做法。
主權平等使正義成為可能,這一概念雖然主觀,但卻是國際政治的核心。未來的國際秩序將以確保公正的關系為中心,即使過去旨在消除權力不平衡的制度被廢除。未來的規(guī)則越能保證公平,就越能有效地防止武裝沖突。共同目標是維護歐亞各國核心利益和價值觀的正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鄭樂歡 
-
“這個問題的決定權在中國不在美國”
2024-11-04 18:19 -
“特朗普民意基礎更好,但……”
2024-11-04 16:45 美國大選 -
外交部:中印兩軍正落實方案,進展順利
2024-11-04 15:56 龍象之間 -
“美國關稅緊咬,中國太陽能企業(yè)找到新路子”
2024-11-04 14:22 中美關系 -
“他極度親中,或擔當中美關鍵對話者”,可前提是…
2024-11-04 13:58 特朗普 -
猶太人掌握美國?“這個說法有點夸張”
2024-11-04 13:55 美國大選 -
“特朗普要這么干,沒準會成第二個肯尼迪”
2024-11-04 13:40 特朗普 -
塞爾維亞總理:我們不會逃避責任
2024-11-04 13:35 -
“美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公司”
2024-11-04 11:20 -
德國經濟停滯,“執(zhí)政聯盟內訌升級,可能垮臺”
2024-11-04 10:05 德意志 -
涉嫌泄密,內塔尼亞胡助手被捕
2024-11-04 09:25 -
“特朗普若贏了,歐盟將被迫改變立場”
2024-11-04 08:26 歐洲亂局 -
特朗普:我可能會輸,有這種可能
2024-11-04 08:13 特朗普 -
日本女川核電站2號機組剛重啟就停堆檢查
2024-11-04 07:59 日本 -
“伊朗這次計劃使用更強大的彈頭”
2024-11-04 07:49 伊朗局勢 -
“雖然貿易政策問題屬于歐委會權限,但法國應發(fā)揮積極作用”
2024-11-04 07:37 中法關系 -
摩爾多瓦現任總統(tǒng)得票過半
2024-11-04 07:20 -
印尼新總統(tǒng)的“金磚雄心”將如何重塑與中俄關系?
2024-11-03 23:12 觀察者頭條 -
伊朗革命衛(wèi)隊副司令:再次對以開展軍事行動是“確定的”
2024-11-03 20:47 伊朗局勢 -
數量創(chuàng)紀錄!大批富人正計劃大選后逃離美國
2024-11-03 18:46 美國大選
相關推薦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評論 55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85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82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8最新聞 Hot
-
特朗普威脅:敢礙事,就逮捕你
-
“7年前就發(fā)現問題了,一直沒修”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要跟中國對著干?“剛果(金),別斷送發(fā)展機遇”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