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放行基因編輯蘑菇和玉米 不含任何外源DNA
關鍵字: 美國放行基因編輯蘑菇美國放行基因編輯玉米基因編輯基因編輯玉米美國轉基因監(jiān)管重新定義轉基因?
在過去五年間,已有約30種基因改造生物避開美國農業(yè)部監(jiān)管系統(tǒng),大多數為植物。在每個案例中,美國農業(yè)部均表示,這些生物不符合該機構必須管控的標準。
在這些被豁免監(jiān)管的基因改造生物中,一些是由CRISPR以外的其他基因編輯技術生成。比如,Calyxt公司利用TALEN基因編輯技術,研發(fā)出兩個可以產生更健康油脂的大豆品種,其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甚至與橄欖油和菜籽油相當。目前,這些植物已經在美國的田地里種植。
美國農業(yè)部曾表示,在美國,基因編輯產品是遵循個案分析的原則、以科學為基礎進行的。在無法區(qū)分基因編輯產品與常規(guī)育種產品的情況下,兩種產品應該等同對待。
盡管基因編輯蘑菇已獲放行,但楊亦農還沒想好如何將其商品化,“需要與大學和有關公司商談”。2015年9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已經對這一技術提出了專利申請。
被農業(yè)部“開綠燈”的轉基因生物,如果作為食品上市,還要接受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的監(jiān)管。對于轉基因食品,FDA建議,在將轉基因產品送上餐桌前,研發(fā)公司應自愿向FDA提交產品實驗數據,進行“咨詢”。
楊亦農認為,盡管FDA的審查是自愿、非強制的咨詢過程,為慎重起見,新一代基因編輯作物也會送到FDA審批。只要證明與常規(guī)品種沒有實質性差異,FDA應會放行。
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第一種植大國,美國的監(jiān)管原則是,著重于管理轉基因技術的產品,而不是研發(fā)、生產過程,在確保公共安全的同時,也不會因過于嚴苛的管理而妨礙技術發(fā)展。
其管理政策主要依據《生物技術管理協調框架》,這一框架定義了美國農業(yè)部、食品藥品管理局和環(huán)境保護局的監(jiān)管職責。不過,這一框架自1992年后從未更新過,當時科學家通常使用來自植物病毒或細菌的基因元件來改造作物。因此,框架的一大原則就是行使職權,約束“植物加害物”的釋放。
現在,CRISPR技術的迅速崛起,使得對此監(jiān)管框架的重新思考變得非常緊迫。美國農業(yè)部的觀點是,只要基因編輯作物中不含有來源于植物害蟲的DNA,則不認為其是轉基因作物。
一些國家在重新審視轉基因的定義。2015年,瑞典農業(yè)委員會明確解釋,某些由CRISPR引入的植物突變,并不符合歐盟對轉基因的定義;阿根廷也認為,基因編輯作物并不屬于轉基因的監(jiān)管范疇;德國稱,使用比較古老的寡聚核苷酸法得到的基因編輯油菜,并不屬于轉基因生物,因為無法將它與常規(guī)突變得到的產品區(qū)分開來。
最近,歷來對轉基因植物有諸多限制的歐盟,也開始審視其針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政策,內部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一個比較復雜的原因是,盡管目前基因編輯技術都應用于基因敲除,所得到的新植物在轉基因立法管轄范圍之外;但隨著重寫基因或插入新基因等更復雜的編輯技術出現,引入了外源基因,這樣所得到的新植物又可能需要法規(guī)監(jiān)管。同一項技術,以不同的目的使用,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轉基因作物監(jiān)管是一項巨大的負擔。一份行業(yè)調查表明,一個轉基因作物開發(fā)的費用約在1.36億美元,其中法規(guī)方面需3500萬美元。盡管美國農業(yè)部試著將其縮短至13個-16個月,但實際的審查工作完成一般要2年-5年。
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對《財經》記者分析,如果CRISPR技術被納入轉基因作物監(jiān)管體系,“整個安全評價過一遍大概要花費上億元左右,目前需要5年-10年,這樣可能極大地阻礙這項技術造福社會”。
自1996年美國開啟轉基因作物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種植以來,只有財大氣粗的種業(yè)巨頭能夠負擔耗資甚多的監(jiān)管費用。至今30年過去,只有抗蟲和抗除草劑兩類轉基因作物取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功。
而基因編輯技術所帶來的簡單、高精度和低成本,使得許多小型科研機構和生物技術公司也能參與到被巨頭主宰的游戲中,這將大大增加產業(yè)的活力。
合理監(jiān)管
在向美國農業(yè)部官員講述蘑菇研究時,楊亦農小心地將研究過程稱為“非轉基因的遺傳修飾”,這一經過仔細推敲的詞語,嘗試將CRISPR之類的基因編輯技術,與早期的、需要向某種植物中導入外源DNA的技術區(qū)分開來。
國內的研究者也在討論,將基因編緝育種技術跟“轉基因”切割,建議采用“精準育種技術”或“先進育種技術”等概念。也許通過用詞的重新構造,可以讓基因編緝技術擺脫轉基因技術當下的遭遇。
盡管科學界許多人士認為,轉基因產品對消費者產生的風險并不比常規(guī)作物更大,但各種原因使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難以扭轉。
一個經基因編輯的品種上市,就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基因編輯作物上市還需要幾年”。楊亦農分析。
輿論讓轉基因作物的監(jiān)管者——中國農業(yè)部也倍感壓力,這使絕大部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yè)化種植,遙遙無期。
當CRISPR技術公開發(fā)表之后,一些中國科學家迅速投入研究,并很快做出成果。佼佼者之一、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在2013年8月首次證實CRISPR/Cas9系統(tǒng)能夠用于植物的基因組編輯,并獲得了世界上第一株CRISPR編輯的植物;2014年利用TALEN和CRISPR/Cas9技術,獲得了對白粉病具有廣譜抗性的小麥。這項研究引領了植物領域基因組編輯的浪潮。
論文數據也能說明問題,目前在全球范圍內,CRISPR技術在植物領域的原始文獻大概有100篇,其中約一半是在中國做的。
盡管國內有部分植物基因編輯的研究觸碰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這些新品種沒能像美國那樣、避免跟轉基因作物同等監(jiān)管,成為產品。用姜韜的話講,甚至連推廣的跡象都沒有。
國內的監(jiān)管程序,制約了基因編輯作物的應用。姜韜告訴《財經》記者,美國不對作物改良的過程進行監(jiān)管,只對最后的產物進行監(jiān)管,只要其安全就可以。這和中國的監(jiān)管制度很不同,中國轉基因監(jiān)管有一整套非常復雜的程序,往往陷入一個漫長的審報過程中。
一位知情人透露,近期,農業(yè)部和有關專家在討論,要把基因編輯技術納入轉基因監(jiān)管體系,這使技術發(fā)展情況“不樂觀”。按照《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定義,“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用于農業(yè)生產或者農產品(13.500, 0.08, 0.60%)加工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由此看來,基因編輯技術既然是在作物基因組水平上的遺傳修飾,也許難逃轉基因生物范疇。不過,姜韜認為,基因編緝技術有的是單純把某個基因敲除,沒有引入任何外源DNA,這在最終產品中當然根本檢測不到外源基因,因此,大量的新產品不應作為轉基因產品來管理;而采用同樣的技術,把某段基因加進去,這可能會被列入監(jiān)管。
在美國釋放出給基因編緝育種技術“松綁”的明確信號后,科研人士呼吁,中國也需要一個合理的簡化監(jiān)管程序。
2016年初,農業(yè)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與合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發(fā)表評述文章稱,沒有理由對含有基因敲除或核苷酸變異的基因編緝作物進行監(jiān)管,這些基因組的微小變化,要么已經存在于現有物種或近緣野生種內并有詳細記錄,要么是合理預期通過自發(fā)突變也能夠產生。所以,它們應當被視為與常規(guī)育種方法中使用的那些技術一樣,而常規(guī)育種方法得到的作物并不需要被監(jiān)管。
李家洋等作者呼吁其他國家在基因編輯作物的監(jiān)管上效仿美、德等國的合理做法,“這個世界已無法承受再一次錯失良機”。
高彩霞告訴《財經》記者,她不知道政策走向。她傾向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會被納入轉基因體系監(jiān)管,但不可能與轉基因作物的監(jiān)管體系完全一樣,“我相信我們國家應該會和國際逐漸接軌,只是時間的問題?!?
財經雜志記者 賀濤實習生 郭曉/文
- 責任編輯:張紅日
-
這個前蘇聯國家正在外交大轉向:愿深化對華關系不設限 評論 188“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評論 271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評論 216“2027年起,整個產業(yè)將拱手讓給中國” 評論 129最新聞 Hot
-
“沒客戶!”獲47億補貼后,三星在美芯片廠推遲投產
-
約翰遜急著表決,民主黨領袖連續(xù)講了6小時,還沒?!?/a>
-
“六代機機密會議,扎克伯格突然闖入”,白宮回應
-
8年后,默克爾吐槽特朗普:真裝!
-
美軍評估又變了,“不是幾個月是兩年”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