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青年報:告別“喪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關(guān)鍵字: 喪文化別喪了告別喪文化時尚的潮流總是讓人難以捉摸,很多時候,某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流行開來,又在一夜之間沉寂了下去,泥沙俱下之時,許多人不明就里,就沉溺其中,盲目地追逐起“時髦”。
《中國青年報》1月19日發(fā)表文章稱,這些日子來一度在青年群體中頗為風行的所謂“喪文化”,便可歸入此類。“喪文化”最流行的時候,從線上到線下,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社交平臺上出現(xiàn)了不少“喪小組”,網(wǎng)友聊天時隨手就會發(fā)上幾個“喪表情”,甚至連大街上的奶茶店,也“應(yīng)景”地賣起了“喪茶”。一時間,“喪文化”大有席卷之勢。
近日流行的“喪”表情包
消極悲觀的“喪”為什么會流行?許多年輕人為什么會被裹挾其中?它又會對年輕人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在“喪文化”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不少追捧者,其實都是抱著一種娛樂調(diào)侃的心態(tài)。對年輕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壓力與挫折,在所難免,遇挫之后的憤懣不滿,和看似時髦的“喪文化”遇到一起,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化學反應(yīng),讓其在短時間里流行開來。
現(xiàn)實社會,年輕人確實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從校園到職場,從物質(zhì)到感情,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充滿競爭的環(huán)境下,遇到挫折、感到郁悶,是成長的正常態(tài)。誰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成長的煩惱,都難免壓力和挫折,逃避不是辦法。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讓自己越挫越勇,才能真正有所成就。這是每個年輕人成長的必由之路。試想,大好時光在“喪”中虛度,豈不辜負了青春?
有些時候,年輕人會暫時性地陷入負面情緒,偶爾“喪”一下,發(fā)發(fā)牢騷排解情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這種“喪”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個體的“喪”演變成了一種“喪文化”,影響和左右年輕人,就需要警惕?!拔覇饰矣欣怼薄叭松鷽]意義”的扭曲價值觀,只會讓年輕人消極避世,不思進取,一事無成。
或許有人會說:生活本來就不容易,難道就不能喪一喪嗎?其實,對那些深受挫折困擾的年輕人來說,“喪文化”或許能給他們帶來些許安慰,但本質(zhì)上卻是一種讓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淪的“麻醉劑”。要想真正擺脫困境,唯有積極進取。直面壓力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比在“喪文化”中自我沉淪困難得多,但只有告別了“喪”,挑戰(zhàn)自我,執(zhí)著努力,才會有精彩的人生。
再往大處講,當代青年正處在國家民族走向復興的大發(fā)展時期,時代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大好機會,國家需要胸有大志奮發(fā)有為的強國一代,青年也能夠籍此大勢人生出彩,成就自我,當此關(guān)鍵時刻,于國于己,怎能喪,怎忍喪!
反思和批判“喪文化”,并不是要區(qū)分情緒的優(yōu)劣,更不是要對年輕人的負面情緒大加撻伐,而是希望年輕人能擺脫“喪”的困擾,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壓力,以更陽光、更積極、更向上的心態(tài),盡自己應(yīng)盡的國民責任,掙自己想要的個人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年輕人在求學、就業(yè)、婚戀、住房等方面面臨的現(xiàn)實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切實維護他們的權(quán)利,改革制約年輕人發(fā)展的機制體制,是全社會應(yīng)當去共同努力的。只有如此,才能讓年輕人增強對“喪”的抵抗力,讓他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記者 仲青平
- 原標題:告別“喪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 責任編輯:龔國熹
-
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guān)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guān)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yīng)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nèi)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