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嘉:回歸“回鶻文”的背后,是蒙古國靠攏西方的挫敗感
最后更新: 2020-03-27 18:10:15【文/ 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王宏嘉】
近日,一則有關蒙古國將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的新聞頗受關注,據(jù)新華社3月18日報道,蒙古國政府18日正式通過《蒙古文字國家大綱》,決定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即俗稱的傳統(tǒng)蒙古文或老蒙文。
由傳統(tǒng)回鶻式蒙古文(左)、西里爾蒙古文(右上)以及拉丁式蒙古文(右下)書寫的“蒙古”
其實這并非是蒙古國近年來首次在變革語言文字上的行動,早在1990年,蒙古民主改革后的首任總統(tǒng)奧其爾巴特,在其上任后曾發(fā)布第一號總統(tǒng)令,就是計劃在1994年放棄西里爾文字,全民改用傳統(tǒng)蒙文;2003年,蒙古政府又出臺《拉丁字母國家計劃》草案,再次表明決心廢棄已經(jīng)使用半個多世紀之久的西里爾蒙古文,但轉而采用的卻是拉丁化的蒙古文;2008年,蒙古國政府頒布了“2008~2015年蒙古文字國家計劃Ⅱ”,則要求科教文藝界擴大傳統(tǒng)蒙古文的使用;2010年,蒙古前總統(tǒng)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也下達了關于恢復擴大使用傳統(tǒng)蒙古文的命令,要求政府高層的公文和信函必須使用傳統(tǒng)蒙古文,蒙古公民的各類證件也必須在使用西里爾蒙古文的同時注明傳統(tǒng)蒙古文;2014年,蒙古議會更是下令至2020年正式廢止西里爾蒙古文等等。
蒙古國在廢除西里爾蒙古文上可謂立場堅定,決心十足,不過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改換語言的進程中,傳統(tǒng)蒙古文也存在著強力的競爭對手——拉丁蒙古文。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左右蒙古國的立場?而其近代以來一波三折的文字改換歷程,又能在背后反映出哪些深層次的潛流呢?這就要從蒙古國采用現(xiàn)行文字的歷史源流說起。
蒙古國的官方文字曾經(jīng)歷了一個較為復雜的變化過程,傳統(tǒng)的回鶻式蒙古文(后文均以老蒙文代稱)據(jù)傳為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前后最初創(chuàng)立。元明易代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群分裂為瓦剌、韃靼以及兀良哈三部。1578年,三部中最強大的韃靼部首領俺答汗為了樹立在蒙古世界的權威,著手重建蒙藏之間的政治和宗教關系,此后藏文開始對蒙古文產生影響,逐漸形成了今日老蒙古文的雛形。
此后無論是長城沿線的漠南蒙古(大致在今內蒙古活動),還是繼續(xù)占據(jù)蒙古高原的漠北蒙古(大致在今蒙古國活動),都使用老蒙文進行書寫。
在這里我們必須說明,內外蒙古之間的差異并非完全由近代以來的政治因素決定,而是一個較為長久的歷史問題。1635年,后金汗皇太極西征打敗漠南科爾沁部的林丹汗,此后漠南便臣服后金,直接成為其版圖的一部分;1691年,清康熙帝利用調解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的契機,在多倫主持會盟并借此成為蒙古諸部的共主大汗,漠北蒙古從此“內屬”清朝。因此二者在地位上有所區(qū)別,內蒙六盟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相當于清王朝的一個行省,而外蒙各部則由相當于“外交部”的理藩院和當?shù)氐氖酪u札薩克管理,比前者更具獨立性,內外蒙古之間的割裂也由此逐漸產生。
16世紀下半葉以后,沙皇俄國勢力進入西伯利亞,開始與蒙古產生接觸。19世紀后期,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和俄國新建成的西伯利亞鐵路,沙俄開始向清王朝要求外蒙的“特殊權益”。此時的外蒙王公們也希望能夠借助沙俄吸收先進的西方文明,擺脫落后的經(jīng)濟社會狀況。由此,俄國極力推進和蒙古各部的交流,并受到了各部統(tǒng)治者的歡迎。面對這樣的局勢,清政府雖然推行了一系列增強外蒙與中央聯(lián)系的措施,但由于罔顧蒙漢差異而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二戰(zhàn)后蒙古國中的軍事學院里面的崗哨,右邊是斯大林,左邊是喬巴山
清朝覆滅后,隨著作為“共主”的清朝皇帝不復存在,外蒙王公開始醞釀獨立。1911年末,外蒙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外蒙古獨立,僭稱“大蒙古國皇帝”,取年號“共戴”。隨后聯(lián)合俄軍驅逐清朝駐軍及行政人員。次年,沙俄與日本簽訂了第三次《日俄密約》,雙方劃分了各自在滿蒙的勢力范圍,俄國勢力徹底取得了外蒙的主導權。
不過,這一時期的沙俄只醉心于在蒙古掠奪金錢和資源,對在語言文化上同化蒙古毫無興趣。同時,由于民國政府依然在積極籌劃“收回外蒙”。沙俄自然也不會擔心外蒙的王公貴族們離心離德。
然而,“十月革命”的爆發(fā)卻吹響了蒙古文字改革的前奏曲,紅軍在俄國的勝利改變了外蒙的原有政治格局。1921年,蒙古人民黨成立,并在蘇聯(lián)紅軍的幫助下奪取了政權,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完成了所謂的“蒙古人民革命”。1924年活佛去世,蒙古人民黨中央通過決議廢除君主立憲制,實行共和政體,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并開始按照列寧主義的原則建設國家。
“十月革命”后,列寧本人曾在蘇聯(lián)主導了被他稱為“東方偉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運動,力圖對其境內的各民族進行文字拉丁化改革。從20世紀20年代起,蘇聯(lián)開始逐步制定少數(shù)民族新文字體系的工作,為那些沒有文字的或雖有文字但其文字是建立在阿拉伯字母基礎上的民族創(chuàng)制新的文字體系。例如阿塞拜疆和中亞地區(qū)的加盟共和國都在此期間接受了文字改革,其中對蒙古最具有借鑒意義的便是對蘇聯(lián)境內布里亞特蒙古人進行的文字改革運動,蘇聯(lián)也自然希望能夠將其推行至蒙古國。
另外,這一時期不僅僅是蘇聯(lián),全世界各個國家也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展開了文字拉丁化的運動,例如我國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魯迅和劉半農都先后倡導過漢字的拉丁化改造;中南半島諸國也在法國殖民者的主導下廢除漢字和喃字,改用拉丁字母等等。當然,傳統(tǒng)的蒙文也固然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在表音上難以同俄語或其它西方語言轉換,也是蒙古領導人決定改革文字的一個因素??偠灾?,1931年,蒙古成立了蒙古文拉丁化改革委員會,并在同年做出了“關于使用拉丁文字書寫公文”的決定,宣布廢除傳統(tǒng)蒙古文字,改用拉丁字母書寫蒙古語。
不過拉丁化的進程并不順利,列寧死后,與其風格迥異的斯大林成為了蘇聯(lián)領導人,就對待“革命伙伴國家”的態(tài)度來說,相較于“社會主義”,斯大林本人顯然更傾向于“斯拉夫主義”,用所謂的“共同革命理想“來控制人心,顯然不如用“共同的文化”來的有效。1935年,蘇聯(lián)掀起了 “泛斯拉夫化運動”,蒙古則首當其沖,淪為蘇聯(lián)的試驗場。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yōu)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zhàn)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tǒng)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
日本二戰(zhàn)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于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陽首次公布“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相關推薦 -
“美國一退再退,這里也要讓給中國?” 評論 33又威脅上了!“最高70%,12國等著收信吧” 評論 121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評論 155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36最新聞 Hot
-
“美國一退再退,這里也要讓給中國?”
-
“24死超20名女童失蹤”,特朗普“震驚”,地方官卻…
-
又威脅上了!“最高70%,12國等著收信吧”
-
特朗普:這方面,普京很“專業(yè)”
-
特朗普玩爽了,美國人傻眼了…
-
以軍總長被曝與內塔尼亞胡激烈爭吵:這么干局勢會失控
-
“是特朗普向媒體爆料:馬斯克吸毒”
-
哈馬斯接受?;鹂蚣埽乩势眨汉檬?/a>
-
江蘇:縣級以下禁止開發(fā)政務服務APP
-
“家庭主義者”盧特尼克,把歐盟鴿了
-
通話通了個寂寞?特朗普不滿,克宮回應
-
“盯上”西非礦產,特朗普將會晤非洲五國
-
英前防相挑釁:臺灣問題上,西方對中國簡直慫包…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