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一昉:海外華人圈為何看上去逢“左”必反
關鍵字: 加拿大北美華人【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趙一昉】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在中文世界過成了另一個“消費日”。這個節(jié)日的初衷是什么,男人和女人似乎都不怎么在乎了。好在還是有媒體在三月八日當天給讀者們做了些常識普及教育 ——三八婦女節(jié)是左翼人士抗爭和女權運動的產物。有趣的是,就在筆者生活的加拿大溫哥華,不少大陸新移民正在抗議流浪漢避難屋的安置,其中華裔女性為主力軍。她們在抗爭的同時,不忘在媒體和微信群組里一口一個唾棄“左派”。中國(或華人世界)的女性權益運動也有長遠的歷史,同樣也是左派人士為先鋒,當年的左翼若得知自己念茲在茲的婦女同胞百多年后就如此污名化左派陣營,不知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大溫哥華地區(qū)的流浪漢避難屋問題在技術層面筆者不做“應該安置”或者“不應該安置”的討論,關鍵在于部分華裔移民在價值層面的態(tài)度。不論抗爭團體的對外論述多么強調“我們不歧視弱勢群體”,但在他們的微信群組內部的討論,還是私底下言論都在強調一個邏輯:個體的弱勢是因為本身的道德缺陷如懶惰,或者能力缺陷如無能,所以他們弱勢的命運可用“活該”總結,于是反對救助他們就在道德邏輯上成立了。而這批人士還有個很有意思的邏輯,那就是認為西方所有主流媒體都是“極左媒體”。
為什么那么多海外華人會認為主流社會所認知的偏左和偏右媒體都是“極端左翼”媒體?為什么“左”的標簽就等同于負面?而價值上為什么鄙視弱勢群體的思維方式就那么能得到共鳴?左派是如何被一步步污名化的呢?
這些問題筆者也問了周圍的朋友,各有各的說法。
先談談什么叫做“左”,什么叫做“右”。其實這個話題沒有想象那么簡單,籠統(tǒng)說,在加拿大左派強調平等,右派強調自由,但這不代表一個偏左的人不在乎自由或者一個偏右的人不在乎平等。經濟的光譜上講,左派更強調大政府及經濟利益分配,右派更強調小政府及保障市場經濟自由不受政府干涉。從社會及議題的角度看,左派更強調尊重多元,保護弱勢群體與少數(shù)族裔,政治上更趨于世界主義。而右派在同性戀,墮胎等問題上更趨于反對,文化上更保守傳統(tǒng),政治上更偏向民族主義。
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在有些問題上思想偏左,有些問題上思想偏右,更宏觀看沒有所謂的絕對性的對與錯,而是在具體議題面向上個人的價值及利益趨向。在西方(在中國也有類似現(xiàn)象)左右是互相滲透的。一個偏左的媒體不會認為應該消滅市場經濟,而一個偏右的媒體也認同族群歧視是錯誤的。換言之,左派和右派的一些價值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所以當一些華裔移民認為加拿大和美國所有主流媒體都是極端左翼的時候,不經要懷疑是否在北美主流偏左和主流偏右的價值對于新移民來說都太“極端”了?而只有“極端右翼”的思維才符合部分新移民對于正常社會的期待?
筆友的朋友們有不同看法。一派是文化決定論,認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意識形態(tài)里面是合理化等級制度的,所以文化上就是幾千年的“右翼意識”為主體思維定式。這個思路多少有些五四時期,知識分子要打破千年封建社會的邏輯,但同時多少有些逆向文化歧視的嫌疑。還有朋友覺得其實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左派政府更喜歡加稅,對于華人社區(qū)的產業(yè)結構來說這是觸及了利益,那么經濟問題上反對左派那就順便把左派認同的一切價值都給反對了。類似的邏輯就是因為很多人在同性戀議題上站在保守主義一邊,所以一切左派的東西都要反對。這個可能是部分人的現(xiàn)象,但不足以說明海外華人圈那種“逢左必反”現(xiàn)象。
216年10月下旬,美國華裔選民打出的支持特朗普的飛行廣告,成為201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時一道奇怪的風景線。(圖片來源:挺川飛行群志愿者)
政治學普及媒體“政見”的發(fā)起人方可成在一次講座里表達了一個觀點:中文世界如此鄙視“白左”主要是因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作祟。所謂社會達爾文主義,核心就在于認定弱肉強食是唯一真理,叢林法則本質上不應該受到人為干涉。而社會達爾文主義發(fā)展到一定境界那就會出現(xiàn)類似于納粹德國這樣的歷史悲劇。筆者認為除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某種程度是中文世界主流價值觀之一外,還有三個現(xiàn)象要注意。
首先,海外華裔移民社區(qū)缺乏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關鍵在于權利與責任對等,以及自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所以光展現(xiàn)自身權利,而不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是不行的。華裔新移民選民在做政治表達的時候還停留于“我為了孩子”,“我的房價要跌了”和“我很害怕”,而很少從全社會的角度看是某種做法是否更節(jié)省社會成本及鞏固全民安全。誰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但如何結合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是個值得思考的地方。更退一步說,當其他人某種程度“狡猾地”論述自己的立場符合全民利益的時候,部分華裔移民還在自鳴得意地展現(xiàn)“真小人”式的灑脫。
其二,海外華裔移民社區(qū)缺乏歷史常識和“歷史感”。相信大多數(shù)華裔移民是基本認同童工不合理,男女是平等的,華人不該被歧視,上班不能無休止加班,但這些我們看來的常識他們可能不知道歷史上有左派努力的功勞。當他們在某種程度合理化對其他少數(shù)族裔歧視的時候,可能忘卻了華裔是如何被歧視的。而民權運動對于北美亞裔的重要性也被忽視了,幾乎沒有人會曉得民權運動里面也包括了像Grace Lee Boggs這樣的華裔女性左翼運動先驅的努力。
另外,上個世紀后葉,因為冷戰(zhàn)和香港局勢的關系,海外華人社區(qū)里面港臺背景人士里面的確有“逢左必反”的情緒?;蛟S而后進入西方的大陸移民,也被這樣的標簽所影響,雖然他們并不知道一開始“反左就是反大陸”的意思。
其三,海外華裔移民社區(qū)缺乏人文學科的邏輯訓練。當然學科鄙視鏈也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人文學科本身或許在華人心目中就是失敗者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面對社會問題,如果一整個社區(qū)都缺乏專業(yè)人文學科訓練人才的時候,的確容易產生看問題只看表面的思維慣性。“黑人社區(qū)就是犯罪率高啊,所以黑人xxxx”,類似這種不懂得思考歷史脈絡和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對于個體和一個群體影響的思維方式,的確在網絡上是一種主流。如果一個圈子或社區(qū)思考社會問題永遠停留在“看山是山”的階段,那么“逢左必反”也就成了自然。
縱觀歷史,不論左派,右派,還是“蘋果派”都有先驅和群體為人類作出貢獻。如何理性看待不同的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探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梁福龍
-
最新聞 Hot
-
“沒客戶!”獲47億補貼后,三星在美芯片廠推遲投產
-
8年后,默克爾吐槽特朗普:真裝!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
“還想阻撓大陸武統(tǒng)?美國太晚了”
-
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齊同生被提起公訴
-
“美國占一半,中國分四成,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