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和平:中國人均GDP越過1萬美元,遠遠不只是經濟學上的意義
最后更新: 2022-03-14 13:08:04觀察者網:我們注意到您最近在媒體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中國人均GDP過萬的文章,您提到了這一指標對中國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是重大突破,尤其是我們國家還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當中,但另一方面這兩年經濟放緩,再加上疫情沖擊,民眾的生活受到沖擊,對經濟的預期并不好,對于國家發(fā)展和個人經濟提升之間的共情也不高,所以您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怎么來理解人均GDP破萬,以及普通民眾心理落差之間的問題?
曹和平:人均GDP到1萬美元高不高?相較于美國的6萬美元、香港的4萬和新加坡6萬美元來說,確實不高;但是從平均意義上來說,人均GDP過萬,又確實是一腳踏進發(fā)達經濟的門檻里邊去了。這是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到了這個時候,社會上會出現一些特別奇怪的現象,人們吃飽了穿暖了,會開始注重教育方面的發(fā)展,他們會去看別人念書怎么樣,會抱怨自己沒找到好工作。當人均GDP處在4000-6000美元階段時,家庭對教育的積極性、對教育的支出沒那么高,但慢慢起來了,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就是有效教育的需求逐漸提升了。
而有效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結果,就是盼望公平,盼望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別人有一樣的發(fā)展。我們高中以前的教育,是義務教育,都是國家財政撥款,沒有太大差別;也就是說,當人們處于這一收入階段時,相互之間的差別不大,個人對教育的支出份額也不高,當然不排除有些家庭收入低,但對教育看得很重。
那么,現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重視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大大提高了。對有效教育的需求提高以后,人們首先要求的是公平。今年“兩會”期間,就有委員提出,建議北大清華按各省考生比例招生。雖然不是以家庭為單位要求,但是以地域為單位提出的要求。這反映了人們對有效教育的一種期望,這其實是好事;只是說一旦涉及到公平,就會有些“麻煩”。
當經濟發(fā)展處在1萬美元以上,通常是收入兩極分化。為什么111個國家中——如果把美歐日等幾個戰(zhàn)前發(fā)展起來的國家去掉的話,二戰(zhàn)至今,實現增長的國家就中國一個,韓國都算不上。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在低收入階段形成了兩極分化,尤其像通過出口退稅等優(yōu)惠政策,很多企業(yè)家早就把錢揣進自己兜里了。
但中國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中國政府發(fā)起了全面脫貧攻堅戰(zhàn),致力于幫助7000萬絕對貧困人口脫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如果沒有這一步,想想這幾年在香港地區(qū)、在中國周邊發(fā)生的一些騷亂,可能就有機會滲透進來;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大陸年輕人質疑香港的暴力游行以及西方國家的幕后操控,這是全世界發(fā)展經濟學的反?,F象。這說明在全世界范圍內相比,中國雖然也有兩極分化,但是普通老百姓在衣食溫飽問題上沒有受到直接的人身威脅。
所以,人們要求有效教育,但并不能反映到反對兩極分化上去。當下,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所謂的“躺平”,我不要了,反正我怎么干也干不到那個程度,我也不參與你們這個游戲了。躺平所體現出來的憎恨,本質上是一種犬儒主義,但不是貧困極端分化、街頭“顏色革命”,這兩者之間是有等級差別的,但在一個序列上。
正是因為這7000萬人口脫貧,使得中國越過了1萬美元的門檻,我們就沒有犯下中等收入經濟邁向高收入經濟時的陷阱,也就是“收入不平均,街頭顏色革命”的陷阱。這一點,我們國內經濟學者都沒有特別注意。
2019年11月8月,巴西前總統(tǒng)盧拉出獄。圖自央視
其實,有一個詞叫“degree of social tolerence”,“社會容忍度”,就是說社會對不平均容忍度比較大的國家,一定會走向發(fā)達經濟;反之,社會對不平均容忍度小的國家,大多會在1萬美元的門檻上就被掀翻。有三個國家,就是典型例子,一個是巴西,1987年巴西就進入發(fā)達經濟水平,但受到1997年金融危機影響,一下子栽下去了,2008年前又進入發(fā)達經濟,但現在又回到七八千美元,街頭游行,總統(tǒng)盧拉被抓,亂象叢生。
那么,相比之下,韓國也幾乎把每任總統(tǒng)抓起來了,但為什么又進入發(fā)達經濟了呢?韓國社會的群體分布中,受基督教、街頭革命影響的有一部分,受儒家文化的也有一部分,兩者相互對沖,最后還是回歸到經濟發(fā)展上來,他們國家有一群英雄主義者。這和日本又有所區(qū)別。
“躺平”或是“被平均”,雖然是當下社會上對不公平的一種反映,但是要看到中國歷史上的積淀,以及中國共產黨主政下,有意校正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差距、不同人群收入之間的鴻溝,且這些政策仍在持續(xù)不斷地實行。
所以,你說中國在這方面存在問題嗎?存在。問題大嗎?非常大,但是和社會分化嚴重國家里面的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又是處在良性的、可化解的范圍內。有些地方已經進入發(fā)達經濟水平了,問題也沒解決,比如臺灣地區(qū),天天在“立法院”吵架,香港地區(qū),別人隨便一戳,就上街了;再比如美國,大批民眾把國會山都沖了,法國街頭黃馬甲更是鬧了不知多少次。
就像現在俄烏兩國,俄羅斯的社會容忍度相比烏克蘭更高,但事實上烏克蘭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收入水平比俄羅斯高,而且地廣人稀,資源比較豐富,擁有全歐洲最大的煤礦之一,又是全球第二大糧食出口國,被譽為“歐洲糧倉”,僅是俄羅斯油氣管道從它那經過,一年就是近100億人民幣的過路費。但即便如此,烏克蘭還是向往歐洲,拼命想擺脫俄羅斯,而就在這么做的過程中,把自己國家給干掉了,好幾任總統(tǒng)在街頭革命中被趕下臺,現在國家也陷入戰(zhàn)火甚至分裂之中。
2013年,烏克蘭爆發(fā)“顏色革命”,社會撕裂,經濟惡化衰退,東部地區(qū)陷入流血沖突,人均GDP在2018年淪為全歐洲最窮國。圖自大公網
所有這些事情,對我們而言,都是警示。當中國人均GDP越過1萬美元,用于有效教育的支出傾向提高以后,人們對社會公平的需求可以在一套良性機制內被解決,但是解決的路徑還很長,而且以后還會出現。
話說回來,中等收入經濟進入到高收入經濟階段,都會出現社會撕裂,它其實反映了人們對高生活的一種調整和適應。當社會在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上出現分裂,哪個國家能把分裂給較好地解決,哪個國家就能進入發(fā)達經濟,你看印度、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阿根廷、南非,這些國家都沒能進去。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可是這個問題是處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之間的一門學問。它既是美國的問題、歐洲的問題,也是中國等所有經濟體的問題,聰明者能有驚無險地過去,而糊涂人就在這個問題上被干倒。只是現在很多人都不討論,但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大難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香港防疫中的“央企速度”
2022-03-14 13:07 抗疫進行時 -
出清36氪股份,阿里系傳媒領域布局收縮
2022-03-14 12:09 觀網財經-海外 -
中概股回歸板塊領跌!恒生指數6年來首次跌破2萬點
2022-03-14 12:02 觀網財經-宏觀 -
銀保監(jiān)會發(fā)風險提示:警惕過度借貸
2022-03-14 10:41 觀網財經-金融 -
10家公司新冠抗原檢測盒獲批上市,何時能用上?
2022-03-14 10:16 觀網財經-消費 -
“分一間屋子給烏克蘭難民,每月補貼350英鎊”
2022-03-14 10:05 -
美聯(lián)儲3月加息?中國“以我為主”降準降息可期
2022-03-14 09:37 觀網財經-宏觀 -
大公司早報 | B站回應“用戶賣隱私換會員” 特斯拉否認收購眾泰汽車
2022-03-14 09:06 大公司 -
美國SEC發(fā)布退市風險清單,中概股如何應對?
2022-03-13 23:27 觀網財經-海外 -
美國這款UI設計軟件封停被制裁中企賬號,國內有替代嗎?
2022-03-13 16:13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
兩部門發(fā)文:證券違法行為人財產優(yōu)先用于民事賠償
2022-03-13 09:57 -
電子煙監(jiān)管升級:僅售煙草口味,零售需有煙草專賣許可
2022-03-12 11:43 產業(yè)萬象 -
美國自動駕駛監(jiān)管里程碑:自動駕駛汽車可不配方向盤
2022-03-11 21:07 觀網財經-汽車 -
2月金融數據階段性走弱,居民中長期貸款近15年首次減少
2022-03-11 21:03 觀網財經-宏觀 -
京東“吞下”德邦,昔日“零擔之王”隕落
2022-03-11 19:55 觀網財經-互聯(lián)網 -
“俄羅斯堡壘”——深度解析制裁下的俄羅斯經濟
2022-03-11 19:14 觀網財經-海外 -
有色協(xié)會:當前鎳價嚴重背離基本面,失去對現貨價格指導意義
2022-03-11 19:05 觀網財經-金融 -
電子煙國標二次征求意見稿:不應對未成年人產生誘導性
2022-03-11 19:02 觀網財經-消費 -
“土豪交易員”事件后續(xù):信息披露不及時,金字火腿被出具警示函
2022-03-11 18:58 觀網財經-金融 -
安信證券回應風水研報事件:責令投顧人員立即整改暫停展業(yè)
2022-03-11 18:43 觀網財經-金融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5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60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3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7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4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