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格·班多:不拆散中俄,美國要吃大虧
關鍵字: 中美關系美俄關系中美博弈特朗普奧巴馬【觀察者網(wǎng)譯】
在新保守主義和自由干涉主義陣營中,超級鷹派都十分狂妄自大。他們不但樂于在世界各地樹敵,甚至態(tài)度堅決地同時應付所有對手。因此他們不斷強調世界處于危險之中,軍費必須一升再升。
美國要對付中國、朝鮮、俄羅斯、伊朗、古巴、委內瑞拉、“伊斯蘭國”、各種恐怖組織以及任何反抗美國“領導”的勢力,但它只能孤獨地作戰(zhàn),無法依賴那些不斷哭鬧著尋求安全保證的盟國們。通過中立的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亞洲大多數(shù)工業(yè)化國家、中東最有權勢的國家,以及余下的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親西方的,美國要“對付”的國家不但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彼此存在矛盾,它們都稱不上是美國的勁敵。然而美國鷹派卻一直向民眾鼓吹美國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而且危難程度甚至超過了內戰(zhàn)、冷戰(zhàn)、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
但是,如果持“永久威脅論”的鷹派游說團體真的相信這一套說辭,那只能怪他們自己了。畢竟,美國越來越把中國和俄羅斯當作對手相待,迫使冷戰(zhàn)時期反目成仇的中俄兩國化敵為友,甚至有可能再度結盟——而這原本是不可能的。
在斯大林時期,中共得到了蘇聯(lián)的大力支持,包括1945年接手了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接管了日占國土。雖然中蘇兩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緊張關系,但總體而言,毛澤東仍然接受了斯大林的領導地位。例如,斯大林決定避免與美國發(fā)生軍事沖突時,中國介入朝鮮戰(zhàn)爭,拯救了附庸于蘇聯(lián)的朝鮮政權。然而新中國成立后僅過了4年,斯大林就逝世了。
尼基塔·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導致中蘇兩國政府圍繞誰繼承了馬列主義正統(tǒng)展開激烈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毛澤東批評蘇聯(lián)接受與西方“和平共處”,蘇聯(lián)領導層則擔心中國對盤踞在臺灣的國民黨殘部發(fā)起魯莽的軍事行動。1961年,中共宣布蘇聯(lián)領導人是“修正主義叛徒”。兩國在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爭奪影響力,形成了各自的陣營。蘇聯(lián)支持印度對抗中國,中國則指責蘇聯(lián)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妥協(xié),并與美國簽署限制核武器的條約。
1966年,中國重提沙俄時期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三年后中蘇邊界沖突爆發(fā)。中蘇于半年后?;?,雙方傷亡并不慘重,但直到1991年中蘇兩國才正式劃定國界。
中蘇緊張關系的影響還擴散到全球,兩國在非洲的一些沖突中支持敵對的革命派系,在越南問題、阿富汗問題上都有嚴重分歧。盡管7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較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時代有所緩解,但共產主義陣營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統(tǒng)一的了。
中蘇邊界沖突顯然讓毛澤東認識到,中國需要與某個潛在敵國緩和關系,這也就為尼克松政府打開了大門。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放寬了對華貿易和旅行管制,中美關系的緩和從這時開始。同年,中美兩國重啟大使級對話。尼克松也利用巴基斯坦作為中美外交的中間人,巴基斯坦向美國傳遞了中國改善中美雙邊關系的意愿。
珍寶島
1971年,尼克松徹底取消了對華旅行管制,中美開展“乒乓外交”,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了中國。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亨利·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途中秘密訪華,為同年10月的第二次訪華以及美國支持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及安理會席位鋪平了道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他對毛澤東說:“你是一個能夠發(fā)現(xiàn)機會,并且只爭朝夕、把握機會的人。”事實上,兩國領袖都是這樣的人。
盡管中美兩國直到1979年才在卡特政府治下正式建交(需要華盛頓方面斷絕與臺北的外交關系),但是中美兩國的接觸和商貿往來日益增長。中美兩國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軍事盟友,但是美國有效地消除了潛在的安全威脅,避免中蘇兩國建立反美同盟。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國在與蘇聯(lián)的對抗中獲得了更大的籌碼和靈活性,以較低的成本建立優(yōu)勢地位甚至獲得全球主導權。
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弱化,中俄關系逐漸改善,但是張力仍然存在。中國不尊重俄羅斯武器的知識產權,中亞地區(qū)的國家曾是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但是現(xiàn)在它們在經(jīng)濟上與中國聯(lián)系更為密切。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地廣人稀,因此仍然擔憂中國吸收蠶食其領土。
但是在奧巴馬任期內,美國與中俄兩個大國同時陷入沖突。為了遏制中國,奧巴馬政府推行了“重返亞太”或稱“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美國加強了與盟友的關系,強化了海外軍事部署,軍事調遣一再升級。美國投入的資源足以惹惱中國,但不足以使中國害怕。不管美國是否愿意承認,中國都認為美國希望遏制中國。
對俄羅斯,美國則公然采取了敵對的政策:它無視俄羅斯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分裂俄羅斯的斯拉夫盟友塞爾維亞(一戰(zhàn)時沙皇俄國曾支持塞爾維亞);將原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甚至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納入北約,美國可能還會邀請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烏克蘭是沙俄和蘇聯(lián)的重要組成部分);煽動街頭“顏色革命”對抗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親俄政府;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對抗俄羅斯的敘利亞盟友;向俄羅斯施加經(jīng)濟制裁;并向歐洲增派美軍。美國也許認為這些政策和舉動是必要的,但俄羅斯的愛國者們都認為這是不友善的。
結果就是中俄之間更為緊密的合作。中俄兩國不是正式的軍事盟友,但是它們對美國共同的厭惡和不信任感大于彼此之間的分歧。短期來看,這意味著中俄兩國將合作限制美國的影響。最終,中俄戰(zhàn)略目的可能發(fā)展為阻嚇美國的敵對軍事行動。總體上看,美國的影響力終將減弱。如果中俄兩國建立更加密切的軍事聯(lián)系,國際環(huán)境可能對美國大大不利,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回應選項將受到限制,如果爆發(fā)沖突,風險和代價也會上升。
美國雖然是個大國,但也不應該無謂地到處樹敵,促成它們彼此結盟。如果特朗普成功改善美俄關系,將牽制中俄兩國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抗美國。尼克松的對華政策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先例:即與至少一個美國的潛在對手大國重修舊好。美國不應該獨力對抗世界。
(青年觀察者張成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wǎng)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A Nixon Strategy to Break the Russia-China Axis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楊晗軼
-
最新聞 Hot
-
三權分立,還是你們美國人會玩啊…
-
以軍總長被曝與內塔尼亞胡激烈爭吵:這么干局勢會失控
-
“是特朗普向媒體爆料:馬斯克吸毒”
-
哈馬斯接受停火框架,特朗普:好事
-
江蘇:縣級以下禁止開發(fā)政務服務APP
-
“家庭主義者”盧特尼克,把歐盟鴿了
-
通話通了個寂寞?特朗普不滿,克宮回應
-
“盯上”西非礦產,特朗普將會晤非洲五國
-
英前防相挑釁:臺灣問題上,西方對中國簡直慫包…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給日本背后捅刀,逼得臺積電沒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過,馬斯克表態(tài)
-
朱時茂自曝被騙錢,“我還是反詐大使”
-
英F-35“趴窩”印度機場20天,快被“玩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