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義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關鍵字: 傳統(tǒng)文化儒學宗教化歷史主義三千年大變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全過程表明,立足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而形成的農耕文化,最初就是在同周邊游牧文化、山林農牧文化長時間的接觸、碰撞、沖突、交流、交融中,既鞏固了經驗主義、實踐主義、歷史主義傳統(tǒng)的主體地位,又兼容了游牧文化中盛行的神秘主義、信仰主義乃至有組織的宗教。雙方通過逐步互相認知、互相包容、互相借鑒、互相吸收,才形成中國大一統(tǒng)兼容并蓄的復合型的文化共同體。
隨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陸續(xù)在同西亞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的接觸、碰撞、沖突、交流、交融中,又批判地吸取了這些文化之所長,彌補了自身之所短,用異質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提升了自身。
章太炎在1913年所寫的《駁建立孔教議》,論及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一個最重要的特征:
“蓋自伏羲、炎、黃,事多隱怪,而偏為后世稱頌者,無過田漁衣裳諸業(yè)。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嫁,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為真宰,此華夏之民所以為達?!?
總的看,中國古代這些神話傳說都是以現(xiàn)實的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超越人世的神為中心,是以人的政事日用、工商耕嫁等現(xiàn)實生活為中心,而不是以虛構的鬼神世界為中心,這就是“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人思自尊”。在論及形成中國文化軸心的先秦諸子時,他指出,這也是他們共同的特征:
“逮及衰周,孔、老命世,老子稱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孔子亦不語神怪,未能事鬼。次有莊周、孟軻、孫卿、公孫龍、申不害、韓非之倫,浡爾俱作,皆辨析明理,察于人文,由是妖言止息,民以昭蘇?!?
梁啟超此前所寫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曾指出,先秦諸子“無余裕以馳騖于玄妙之哲理, 故其學術思想,常務實際,切人事,貴力行,重經驗,而修身齊家治國利群之道術,最發(fā)達焉?!边@也適用于整個中國文化。
然而,知性過強,理性便常常缺位;語絕于無驗,抽象思維和超越現(xiàn)實的對未來世界、未知世界的想象及探求,便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發(fā)展的空間便非常有限。而這些,恰好可以從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古代及中世紀文化中得到啟迪與借鑒。中國宋明理學的勃興,對人較為抽象的心性、理氣問題深入進行的討論,就是吸收和融匯了印度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的結果。
陽明心學在宋明理學中可以說最具獨創(chuàng)性,貢獻最大。他在知識論、認識論中,特別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強調了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他認為,朱熹訓格物致知為即物窮理,其格的后果只會析心與理為二,使主觀之心與客觀之理不能統(tǒng)一。他說:“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他所強調的是,人用以界定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外部的物質世界所運用的語言、概念、符號及其使用規(guī)則,原本都是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物,人正是利用自己的這些創(chuàng)造物認知自我、認知外部世界,完成自我修養(yǎng),相互進行溝通,組成人類社會,確立人類和外部世界交往的秩序。
王陽明提出必須“致良知”,以為良知人人俱具,自圣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它是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精神本體。和“致良知”緊密相連的是知行合一。他認定,知行是同一個功夫,知則必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將人的內省的功夫和實踐的方法真正統(tǒng)一起來。
陽明心學高揚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精神,是以人、現(xiàn)實的人、人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中心的傳統(tǒng)知識論、認識論、本體論的繼續(xù),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充實和重大的提升,它為人、現(xiàn)實的人在認識自身、認識世界以及提高自我精神境界、變革整個社會的實踐中,更具主動性、積極性、原創(chuàng)性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提供了異常強大的原動力。
近一個多世紀來,中國為適應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曾如饑似渴地從西方、從日本、從蘇俄吸取了大量近代文化成果。近代西方文化,是一種立足于人與物的二元化的文化:人之本、人之情、人之義,仍舊歸原于上帝,歸原于宗教;而物之本、物之理、物之成,則歸原于科學,歸原于邏輯、數(shù)理、實驗。
170年多前,中國被迫打開大門后,特別迫切需要解決科學技術與物質生產落后問題,于是,師法西方文化,窮究物之本、物之理、物之成,重邏輯、重數(shù)理、重實驗,彌補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此時,中國自己所固有的非宗教化的人之本、人之情、人之義,竟在一定程度上為物之本、物之理、物之成所壓抑、所支配。生存競爭、優(yōu)勝劣汰這一自然法則曾被一些人無條件地移用于人類社會,倫理人在這些人那里要完全變成經濟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拜物教在這些人那里被說成必須無條件地取代以人為本、以人情、人性、人義為本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
人之本與物之本、人之情與物之理如何做到不是彼此絕對互相排斥,而是恰當?shù)鼗ハ嘟患⒒ハ嘟Y合、互相融匯、互相融通,是近代以來中國學習西方、學習蘇聯(lián)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而必須面對的歷史性課題。事實證明,在這一點上我們如果走偏了,就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一步如果走正了,我們就能事半而功倍。
今天,全球化、信息化已經席卷整個世界,誰最善于利用世界各種不同文明精神生產、物質生產乃至制度生產的優(yōu)秀成果同自己所固有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機結合起來,在彼此融合和融通中開辟自己的新路,誰就能夠占得先機,領跑于世界。這毫無疑問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神圣職責。
四
要理直氣壯地正面闡明,中國共產黨人在近一個世紀奮斗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成功結合起來,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中繼承、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的偉大踐行者。
- 原標題:姜義華:“弘揚傳統(tǒng)”應避免排外主義和儒學宗教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韓京霏
-
最新聞 Hot
-
三權分立,還是你們美國人會玩啊…
-
以軍總長被曝與內塔尼亞胡激烈爭吵:這么干局勢會失控
-
“是特朗普向媒體爆料:馬斯克吸毒”
-
哈馬斯接受?;鹂蚣埽乩势眨汉檬?/a>
-
江蘇:縣級以下禁止開發(fā)政務服務APP
-
“家庭主義者”盧特尼克,把歐盟鴿了
-
通話通了個寂寞?特朗普不滿,克宮回應
-
“盯上”西非礦產,特朗普將會晤非洲五國
-
英前防相挑釁:臺灣問題上,西方對中國簡直慫包…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給日本背后捅刀,逼得臺積電沒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過,馬斯克表態(tài)
-
朱時茂自曝被騙錢,“我還是反詐大使”
-
英F-35“趴窩”印度機場20天,快被“玩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