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爾·德茂斯: 《紐約時報》報道巴爾的摩,專挑警察采訪
關鍵字: 美國巴爾的摩騷亂巴爾的摩動亂美國巴爾的摩怎么了巴爾的摩最新消息紐約時報巴爾的摩警察巴爾的摩抗議巴爾的摩黑人28日,《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了由黑人弗雷德·格雷在被警方拘留期間死亡引起的巴爾的摩騷亂。消防員在試圖滅火,而騷亂人群投擲煤塊造麻煩,這是《紐約時報》呈現給讀者的畫面——巴爾的摩正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滋事者所困擾。
但是,這些敘述來自什么人?我們這里從《紐約時報》網原文中引了前6個例子,分別是:
“警方表示”
“警方說”
“警方還報道”
“警方表示”
“國家及市政府官員表示”
“警方承認”
文章到一半時(第12段),才采用了非警方或政府官員的描述。午后,《紐約時報》重新編輯了文章,在開頭引用了一位清理騷亂現場的當地居民的話,然而全文依然沒有任何示威者或前一晚在場群眾的聲音。原先的報道仍通過《紐約時報》通訊社刊登在其他網站上。
美媒報道信任官方來源的現象早已非常普遍,在報道遙遠地區(qū)的沖突時更為突出。但與阿富汗相比,巴爾的摩對《紐約時報》的記者來說可好采訪多了。當然,至少兩名作者中的一位會進行一些現場采訪,文章里也會體現,但那都是等到巴爾的摩警方等官方口徑講完之后的一點兒補充。
事實上,很多新聞網站都有不錯的現場報道?!栋蜖柕哪蟆返牟继m登·索德伯格(Brandon Soderberg)28日就報道了體育酒吧的老板們是如何挑起當地時間周日(25日)巴爾的摩金鶯體育場外的暴力事件,描述參與者呼喊著種族歧視的口號,向示威者亂扔酒瓶。在周日抗議后,《華爾街日報》技術專欄的克里斯托弗·米姆斯(Christopher Mims)在當地時間26日報道,酒吧老板們表現得“異常平靜”,但這沒有在《華爾街日報》上登出,而是出現在米姆斯的推特上。
即使是這樣需要突破官方防線呈現原始報道的新聞,《紐約時報》還是緊盯著政府部門的來源不放,還在因循守舊。29日,《紐約時報》紙質版的頭條主要是講前一晚實行宵禁,及要求增派國民警衛(wèi)隊,分別引用了巴爾的摩市長、馬里蘭州州長和巴爾的摩警察局局長、警察和警官的原話。警方稱,騷亂人群構成了可信的威脅,并謀劃要“清除”執(zhí)法人員。最后引用了格雷葬禮上牧師的話,請求大家保持冷靜。
看來,有人需要告訴《紐約時報》:政府官員并不代表真相。
(原文發(fā)表于alternet網站,觀察者網常蕾翻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佳靜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55“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122“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0“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評論 245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