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臥底”??谂掳?反駁講師竟然被罵是“西方反華勢力、漢奸”
關鍵字: 大學生臥底女德班??谂掳?/span>女德馬益玲女德講座女德講座視頻槽點四、對傳統(tǒng)文化極大的誤讀
很恰好,筆者是中文系的學生,尤其對我們傳統(tǒng)經(jīng)典甚是感興趣,平時也對《論語》、《四書五經(jīng)》、《禮記》略有所了解。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將《弟子規(guī)》推崇為經(jīng)典,并用來育肚子里胎兒的事情。
①關于《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因為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時代人對于他的記錄很少。臺灣師范大學的劉雅苓同學在她的碩士論文里比對了各家的觀點,大致確定李毓秀生于順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東北師范大學的周明杰同學在他的碩士論文里羅列了大陸?zhàn)^藏的《弟子規(guī)》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于咸豐六年(1856),而劉雅苓同學在臺灣收集到了四個版本,最早的一個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這告訴我們兩點:
第一:《弟子規(guī)》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
第二:《弟子規(guī)》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是近代的事。
其次我們來看《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
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yǎng),后一項屬于智育修養(yǎng),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
不可否定的,《弟子規(guī)》有其中“凡 出 言 ,信 為 先, 詐 與 妄 ,奚 可 焉”“讀書法 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钡炔糠执_實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禮教中所提倡的部分。仁義、禮教、孝道是我們的中華文明延續(xù)已久的文化。
但是同樣,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中指出: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揚棄”
對待《弟子規(guī)》同樣需要我們的“揚棄”
很多人認為《弟子規(guī)》繼承了《論語》與《禮教》的優(yōu)秀經(jīng)典,但其實,《弟子規(guī)》的部分篇目話語也對《論語》存在著誤讀。
首先,《弟子規(guī)》開篇總序的一段,就是它的提綱:“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边@一段其實來源于《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所以可以說,《弟子規(guī)》是把《論語》中的一句話拿了出來,進行再加工,算是一種解讀和延伸。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論語中雖然按照排列順序來說,說的是孝、悌、謹、信,但論語并沒有明確的強調(diào)他們之間的優(yōu)先級問題。而弟子規(guī)中的“首孝悌 次謹信”,則多了一個首和次的差別,就是人為的把論語中提倡的這些品質,進行了重要程度的劃分,把孝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是一個很絕對的位置,連“信”,即信守承諾的信,都排在后面。而這種對于孝的極盡的強調(diào),在《弟子規(guī)》中還有很多體現(xiàn),甚至我們現(xiàn)在看來很扭曲。
比如這樣一句:“父母責 須順承”,就是指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都應當態(tài)度恭順。東漢趙歧《十三經(jīng)注》:“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在不孝中,位第一者是阿意曲從,可見,孔孟可沒有教我們要“順”,恰恰相反,在當今年輕人比許多老年人更有思想,更有閱歷,如果仍一味順從,在父母犯下過錯而不去指出,以“孝”去隱瞞,反而是陷之不義,是很不孝。
《論語》不是一個行為規(guī)范,而是一個建議。論語基本上是講一個大致的道理,孔子從來不越出他的時代和處境隔著幾千年的社會落差直接說“你要怎么樣怎么樣”,而且《論語》之中具備著多個聲部,使得你可以根據(jù)情況選擇一個恰當?shù)慕ㄗh。所以當現(xiàn)代人讀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時候,我們不會有焦慮覺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趕快去弄一張席子鋪在地上。但是《弟子規(guī)》每句都是在說“你要怎么樣怎么樣”,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誰,你的具體處境是怎樣委屈的,它依然以強烈的訓導口吻和死板規(guī)定對你提出種種要求。這使得我們必須歪曲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來湊這個文本,導致生命體驗的虛假化。
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就強調(diào)要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原則: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百家百花
并明確提出
‘古為今用’原則。當然,對這個原則要有一個科學理解,既不能搞實用主義簡單化,也不能搞形而上學的片面性。
——《毛澤東選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855頁
同樣,鄧小平曾也強調(diào):
“要劃清文化遺產(chǎn)中民主性精華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在堅決反對封建主義影響的同時要吸收和發(fā)展民族文化中一切好的東西。”
習總書記強調(diào),要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有一個重要的定語,就是“優(yōu)秀”
而評定這個“優(yōu)秀”的標準,一方面要結合此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意義,同時也應該注重于當下現(xiàn)實情況的結合。
我們不能全盤否認《弟子規(guī)》,確實,其中存在著很多儒雅的‘傳統(tǒng)禮教’,但同樣,我們需要理性、辯證的去分析《弟子規(guī)》。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
第一,《弟子規(guī)》不能代表傳統(tǒng)蒙學的全貌,要防止對傳統(tǒng)兒童教育的窄化;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其中,父母也有并非圣人,無條件的服從,只會從小上孩子捆束與‘慣性思維’。在當今學術思維敏捷的社會背景下,這與我們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質疑’的思維向違背。
第二,傳統(tǒng)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對抗互相補充的因素,這是傳統(tǒng)不斷煥發(fā)生機的動力來源,要防止對傳統(tǒng)的極端化。
例如魯迅先生極力批判的《二十四孝》,同樣,弟子規(guī)中很多關于‘孝’的理解極端化,與當代現(xiàn)實有較大出入,并不能完全適用。
第三,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而言,當下社會以及未來社會,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告別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兒童必須學習如何在陌生人社會中與人合理合法相處的技能。
簡單的說,我們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時俱進,革故鼎新。而不是“不分優(yōu)劣一致引用”而“女德班”全然推崇《弟子規(guī)》為經(jīng)典,并為發(fā)現(xiàn)其中糟粕,未免有失‘講座’之名。
②關于《女論語》、《女戒》等問題
馬益玲的講座,除了《弟子規(guī)》、《太上感應篇》等書之外,女德的重要數(shù)目,乃是《女論語》、《女戒》等
這其中的文化糟粕顯而易見。(人民網(wǎng)曾公開批評過所謂“女四書”,說他們是一鍋“精心熬制的迷魂湯”)
- 原標題:大學生“臥底”??谂掳?反駁講師被罵是“西方反華勢力、漢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張紅日
-
最新聞 Hot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chǎn)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
“還想阻撓大陸武統(tǒng)?美國太晚了”
-
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齊同生被提起公訴
-
“美國占一半,中國分四成,歐洲...”
-
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tài)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宮整活,北約秘書長:驚喜且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