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對話》| AI與國運:AI發(fā)展到了向西還是向東的節(jié)點
最后更新: 2025-03-28 14:14:06中國AI發(fā)展如何應對“奧本海默時刻”?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fā)展已經(jīng)是不可逆的文明趨勢,機遇與風險并存,自由與束縛交織。
導演諾蘭在談到他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時便說:“擔憂人工智能的人都對《奧本海默》感興趣。很多頂級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將當下視為他們的‘奧本海默時刻’,他們將奧本海默看作一個警示故事。”
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時刻”則象征著人類在面對重大科技進步或倫理挑戰(zhàn)時,必須深思熟慮并采取措施,來應對潛在的災難性后果。
AI雖然與核能有所不同,但從能量體對人類的重塑角度來看,意味著發(fā)展與安全、和平利用與非和平利用、公域與私域關系重新界定等重大利弊問題的艱難抉擇,其未來的影響甚至大于核能。
張曉也說:“人工智能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就在想,是否到了‘奧本海默時刻’?”AI發(fā)展的風險到底在哪里?沒有人可以斷言。所以張曉強調(diào),要“邊發(fā)展邊治理”,“同時治理要給發(fā)展留下足夠的空間”。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副主任、聯(lián)合國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論壇(IGF)多利益相關方咨詢委員會、中國IGF常務副主任張曉 觀察者網(wǎng)
AI的治理,是否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中借鑒經(jīng)驗?張曉認為,多利益相關方模式是個比較典型的特征?!爸拔覀冋f管理的時候,更多地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而我們說治理的時候它更多地是一個平面。”
“新技術是全球化的,不僅涉及政府,還有平臺企業(yè)、用戶個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剛剛發(fā)展的時候,因為技術門檻很高,先由科學家、技術社群做一些標準,然后商業(yè)介入,最后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承載了非常多應用以后,看到政府就強勢介入,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它承擔著公共角色?!?
曾毅補充說,需要區(qū)分好“發(fā)展”和“野蠻生長”的關系,AI的技術發(fā)展是有方向的,而“野蠻的生長是沒有方向的”。
“比如說,我要訓練一個更強大的AI模型,需要利用世界上的所有數(shù)據(jù),包括所有人的個人數(shù)據(jù),這意味著犧牲掉所有用戶的隱私權(quán)。”曾毅說,這就不是發(fā)展,而是“野蠻的生長”。
他強調(diào),對AI的治理從來不會影響其發(fā)展進程,而是以護航者的角色避免AI“野蠻生長”。同樣,注重AI安全也不會影響其發(fā)展。
在他看來,所謂“平衡安全和發(fā)展”的說法存在問題?!捌胶馐窍嗷コ钢獾囊馑?,好似在說,注重安全,發(fā)展必然受阻。”
但是根據(jù)曾毅團隊近期的實驗,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全可以在幾乎不影響問題解決正確率的前提下,將安全屬性提升20%-30%。
超級智能看待人類會和人類看待螞蟻一樣嗎?
2023年3月,美國生命未來研究所發(fā)表公開信《暫停巨型人工智能實驗》,提出所有AI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模型至少6個月,以便為制定安全協(xié)議和治理框架爭取時間。曾毅也大體認同這份倡議的內(nèi)容。
“當時很多人問我,我國都還沒有什么像樣的生產(chǎn)式人工智能,你為什么要簽字?是不想讓中國發(fā)展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安全與超級對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聯(lián)合國人工智能顧問機構(gòu)專家曾毅 觀察者網(wǎng)
曾毅解釋說:第一,這封公開信限制的是比GPT-4更強大的模型,但中國當時連GPT-3級別的模型都沒有,“根本不是去限制中國發(fā)展的”。第二,為公開信簽字屬于自愿承諾,他并不代表中國,而是作為科研工作者認識到了AI發(fā)展的風險。
西塞羅(CICERO)是美國Meta公司開發(fā)的一款AI系統(tǒng),曾在2022年8月至10月的線上《外交》游戲比賽中取得過極佳的成績,被稱作“第一款在外交領域以人類水平進行游戲的人工智能”。
曾幾何時,外交被認為是AI絕對無法接管的工作。曾毅也說,西塞羅在外交博弈上的進展令他感受到危險。在應對AI災難性風險能力還很薄弱的當時,“不應當用AI來做這些事”。
事實上,自AI進入人類視野以來,人類對與AI關系的憂慮就如同一道難以驅(qū)散的陰影,始終籠罩在文明的上空。
2024年一項針對在頂級AI領域發(fā)表過論文的作者的調(diào)查顯示,37.8%-51.4%的受訪者認為,高級AI導致人類滅絕等嚴重后果的可能性至少為10%。
2001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人工智能》海報,這部由庫布里克籌備多年、又經(jīng)斯皮爾伯格接手執(zhí)導的電影融合了科幻、倫理與情感。
- 責任編輯: 陸遠聲 
-
事關芯片!我國成功開發(fā)這一新技術
2025-03-28 10:51 科技前沿 -
梁文鋒,首登全球富豪榜
2025-03-27 14:33 科技前沿 -
兆瓦超充,如何讓“油電同速”夢想成真?
2025-03-27 14:11 心智觀察所 -
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fā)布
2025-03-27 11:26 科技前沿 -
全球首款,正式亮相!-20°C至55°C環(huán)境下穩(wěn)定運行
2025-03-27 09:47 科技前沿 -
AGI即將到來?謝耘:理論上和技術上都還有局限
2025-03-26 22:19 心智觀察所 -
AI將引發(fā)失業(yè)?鐘義信:智慧無法被機器制造
2025-03-26 22:05 -
項立剛:對人工智能的理解,不能被美國帶到溝里去
2025-03-26 21:52 -
華為成毫無爭議的“一哥”,怎么看商用存儲的中國式逆襲?
2025-03-26 13:13 心智觀察所 -
全球首款,研發(fā)成功!
2025-03-25 20:56 科技前沿 -
僅重1.7克!我國科研團隊成功開發(fā)
2025-03-25 10:50 科技前沿 -
獨家對話 | flowith郭梓溢:AI Agent殺手級應用將在2025年出現(xiàn)
2025-03-25 08:27 心智觀察所 -
百度少女“開盒”事件,背后的水比你想的要深
2025-03-24 14:18 心智觀察所 -
從聯(lián)通年報讀懂運營商轉(zhuǎn)型的陣痛與未來
2025-03-24 10:37 心智觀察所 -
庫克現(xiàn)身北京
2025-03-22 21:49 -
中國空間站生命體+1!
2025-03-22 17:21 航空航天 -
又一大國重器,來了!
2025-03-22 14:54 科技前沿 -
上海交大發(fā)布蛋白質(zhì)設計模型“Venus”,用AI訓練“六邊形戰(zhàn)士”
2025-03-22 14:22 -
全球首例!我國成功幫助漸凍癥失語患者重建交流能力
2025-03-22 13:59 科技前沿 -
火星取樣返回,美國能追上中國嗎?
2025-03-22 09:12
相關推薦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21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1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3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2佩通坦被停職,泰國副總理出任看守總理 評論 273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nèi)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