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之元:鞍鋼憲法與后福特主義
關鍵字: 毛澤東鞍鋼憲法亞當斯密社會分工技術分工后福特主義特征我們已說,斯密的分工理論的第一大弊病是不區(qū)分“社會分工”和“技術分工”?,F在,我們又觸及它的第二大弊病:缺乏對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與否的考慮。
斯密指出,如果要求制鐵錘的工人又會制造鐵釘,必然造成浪費,影響效率(14)。但他這一論證假定了市場對鐵錘的需求是穩(wěn)定的。一旦需求出現波動,制造鐵錘的“規(guī)模經濟”本身便成了浪費;如果工人能轉產鐵釘,則尚有“范圍經濟”(economy of scope)的希望。換言之,斯密式的分工(福特主義)只有在市場需求穩(wěn)定的條件下才可發(fā)揮“規(guī)模經濟”的效率;而當需求不穩(wěn)定時,以技術和工人技能的“靈活性”(flexibility)為核心的“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便大顯身手了。
市場競爭的內在邏輯是導向需求的不穩(wěn)定性。阿羅(K.Arrow)等人已證明,“規(guī)模經濟”是和充分競爭的市場不兼容的(15)。“福特生產方式”既然以“規(guī)模經濟”為核心,則必然要用一系列政治手段去“穩(wěn)定需求”。1890年代開始的大規(guī)模的企業(yè)兼并運動(merger),就是企業(yè)通過“前后向關聯”(forward andbackwardintegration),來穩(wěn)定供貨和銷售渠道的努力。后來的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和旨在控制匯率波動的“布雷頓森林”國際金融體系,也是“穩(wěn)定需求”的重要措施(16)。
當然,最徹底的“穩(wěn)定需求”手段,就是“中央計劃”了。在“中央計劃”經濟中,企業(yè)的產品的“市場需求”總是穩(wěn)定的,因為產品“銷路”已被計劃所指定。由此觀之,列寧最喜歡泰勒和福特的故事,是別有深意的(17)。
亞當·斯密(1723—1790)
于是,我們看到,斯密的分工理論的徹底的邏輯展開,必導致指令性中央計劃經濟。這自然是斯密所始料不及的。斯密的信奉者汪丁丁先生也莫名其中奧妙。他對自動化技術的理解,充分顯示出他是“中央計劃經濟”的不自覺的信奉者。我們前面已提到,汪丁丁認為,今日中國工人的“第五代子孫”,“可以在高爾夫球場里通過手提電腦指揮無人工廠的生產”。但是,我們要問,如果市場需求不穩(wěn)定,“在高爾夫球場”指揮“無人工廠”的大批量生產,又有什么意義?
“后福特主義”認為,自動化技術的真正潛力,不是給福特式的僵化生產體制更加一把油,而是給靈活的分工和生產體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使之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史學家諾伯(DavidNoble)的研究,數控機床(numericalcontroledmachinarytools)有兩種可能的程序編制法:
一種是由熟練工人將自己的操作錄制下來,然后根據錄制給機器編制程序指令(這是所謂“recordandplayback”方法,即“錄制加重放”)再不斷進行調整。
另一種方法,是由工程師一開始就給機器編制好統(tǒng)一的程序。1946年,美國通用電力公司(GeneralElectric)的工程師霍姆斯(LavellHolmes)發(fā)明了“錄制加重放”的方法。但是,由于該方法仍然給熟練工人很大的自主性,不利于管理者對勞動過程的徹底控制,結果被美國企業(yè)界棄之不用(18),而為德國和日本的數控機床制造業(yè)所采用。
美國采用讓工程師一開始就編制好統(tǒng)一程序的辦法,即把自動化技術系于福特生產方式的禁梏之中,其后果必然是生產的不靈活性,終于在70年代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由石油危機觸發(fā))中自食其果,在汽車和電子行業(yè)上被日本和德國打敗。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自70年代以來,美國企業(yè)界開始了向“后福特主義”的痛苦轉變。
美國本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Drucker)直接向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挑戰(zhàn)。他指出,不區(qū)分“技術分工”和“社會分工”,是一個“邏輯謬誤”。他以外科醫(yī)生為例:手術自然是分步驟進行(“技術分工”),但每個步驟卻不見得由不同的人去執(zhí)行。事實上,熟練的外科醫(yī)生往往一個人進行多種步驟的手術(19)?!昂蟾L刂髁x”的“全面質量管理”、“無庫存生產”,恰恰旨在發(fā)揮每個勞動者的主動精神,突破斯密式分工對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性的壓抑。
然而,真正使每個勞動者發(fā)揮積極性是不容易的,它要求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使勞動者能夠分享工資之外的利潤。這就必然觸犯資方和管理者的既得利益。意味深長的是,盡管資方不情愿,但由于國際競爭的壓力,他們不得不訴諸“團隊合作”、“全面質量管理”等手段,向勞動者讓步。
1983年以來,美國已經有27個州修改了公司法,取消了股東是企業(yè)的唯一所有者的概念,要求管理者不僅要對股東(stockholder)負責,而且要對廣大的“利害相關者”(stakehoder)負責,而勞動者是“利害相關者”中的主要成員(20)。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子公司賽頓(saturn)更為徹底,它的每個團隊(team)負責人和各級管理崗位均配備兩人,一人由高層管理者選定,另一人由工會選定。這的確有點“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味道了(21)。
- 原標題:崔之元:鞍鋼憲法與后福特主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李泠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21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1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3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2佩通坦被停職,泰國副總理出任看守總理 評論 273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