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仍需努力:2017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關鍵字: 科技新聞2017年即將過去。觀察者網照例評選出了今年的十大科技新聞。
今年我國在科技領域仍舊好消息頻頻,“可燃冰”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中國超算力壓美國,在TOP500和戈登貝爾獎上“雙奪冠”。
但也發(fā)生了許多事情,在提醒和警示我們。除了韓春雨的論文被撤稿,今年被撤稿并引起輿論嘩然的還有《腫瘤生物學》上的一百多篇提供虛假同行評議的中國論文?!芭治濉卑l(fā)射失利,導致年底由長征五號發(fā)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任務往后推遲。今年“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實驗任務,值得祝賀,但“墨子號”科學應用系統(tǒng)總師彭承志公開表示遭恐嚇的新聞,也讓人對剛剛起步的量子通信產業(yè)化中存在的問題感到擔憂。
還有一些科技新聞報道,反映出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缺失。例如,將從未真正發(fā)生也違背中國法律的“換頭手術”炒作成大新聞?!翱萍忌裢钕蜷?4歲被MIT錄取”的假新聞更是被廣為傳播。
對中國科技進步成果的宣傳有時用力過猛,如《中國震撼黑科技:加點膠水,沙漠變良田》這樣的標題黨新聞不僅出現(xiàn)在自媒體公眾號上,也有不少出現(xiàn)在官方宣傳稿和主流媒體上。例如,只有極少數報道采用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wèi)星“悟空”獲得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這樣的準確標題,而大多數報道都或多或少想把重點引向暗物質的發(fā)現(xiàn)。在“后真相時代”,科技資訊更不能違背科學求真求是的精神。
2017年,我們仍在路上,仍需努力。
1 中國可燃冰試采產氣時長和總量創(chuàng)世界紀錄 南海首次發(fā)現(xiàn)裸露海底的可燃冰
今年7月,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業(yè),取得了持續(xù)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wěn)定、環(huán)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9月,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域發(fā)現(xiàn)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國務院于11月3日正式批準將天然氣水合物列為新礦種,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
“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能量密度高,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資源和化工原料。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出來的天然氣在用途上與常規(guī)天然氣一樣,主要用于民用和工業(yè)燃料,化工和發(fā)電等。
今年7月,執(zhí)行試采技術服務的鉆井平臺“藍鯨Ⅰ號”將返港。 (圖自央視新聞)
今年9月,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fā)現(xiàn)了裸露的“可燃冰”。 (圖自央視新聞)
2 C919成功從上海浦東轉場西安閻良,已具備城際航線飛行能力
11月10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飛機10101架機順利完成首次城際飛行,從上海浦東成功轉場至西安閻良。此次轉場飛行,標志著C919飛機具備了城際航線飛行能力,初步驗證性能滿足設計要求,達到了預期的穩(wěn)定運行狀態(tài)。
此后,C919為取得適航證而進行的試飛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C919要想進軍國際市場,就必須獲得國外適航證。10月27日,美國聯(lián)邦航空局發(fā)布公告,稱與中國民用航空局就《適航實施程序》達成協(xié)議,涉及型號認證。中國商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協(xié)議將有助于國產大飛機C919走出國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孫武
-
最新聞 Hot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
“越南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惹惱中國”
-
最新民調:4成支持馬斯克成立新政黨
-
美伊下周在挪威談?
-
“俄美有興趣共同實施經濟領域一些‘有前景的項目’,特別是能源”
-
人才引進被舉報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圍名單與此前一致?包頭通報
-
特朗普威脅:周五,接關稅吧
-
“歐洲領導人向我求助,我提了建議”
-
“我簽署時候,B-2、F-22將從頭頂飛過”
-
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第三個進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
-
馮德萊恩承認:來不及談成,退而求其次…
-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外國游客得加錢
-
美國解除對華C919發(fā)動機出口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