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零: 國際化不是出國看別人挖遺址,中國考古本就是世界考古
導讀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覺得板上釘釘?shù)奈淖肿钪匾?,后來他發(fā)現(xiàn),文字是小,考古是大,盡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東西。 近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睿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王瑞對李零教授進行了訪談,訪談從他們參加的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進行的隴東、寧南學術考察說起,這些行車途中、考察間隙及歸來之后的對話,勾勒了李零從禮儀的角度研究祭祀,從著重文字轉向“拔高”考古的學術歷程。中國人的禮儀可以說就是拜“天地君親師”
在宋代的城寨和一些石窟寺之外,我們這次還看了秦代的朝那湫和要冊湫遺址——都是祭祀遺址。您開始關注祭祀問題應該是在1996年底寫作《秦漢祠畤通考》(收入《中國方術續(xù)考》),搭建了文獻上的框架,不久前,又發(fā)表了《秦漢祠畤的再認識——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文獻記載的秦漢祠畤》(北大文研院“歷史記憶與考古發(fā)現(xiàn)”研討會,2019年4月)。二十多年來您一直關注這一領域,可否為我們談談其中緣起?
李零:《秦漢禮儀中的宗教》(注:1996年底完成,收入《中國方術續(xù)考》)可能是最早的一篇關于這一問題的文章。1997年,我到英國參加“前現(xiàn)代中國藝術、宗教討論會”,這是我在那次會議上的發(fā)言稿。后來,又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了這篇文章。英國的那次會議,大家的議題比較亂。當時美國學者對張光直的理論有所批評,認為張先生的泛薩滿主義有問題。很多人把方術當成巫術來研究,所以當時我就強調,研究祭祀的入手處應該是秦漢時期的禮儀,因為禮儀是更高級形態(tài)、帶有總體性的系統(tǒng)。我把方術視為一種工具性的東西,而禮儀是另一套系統(tǒng)。談中國早期信仰傳統(tǒng),禮儀比較重要。當時我應《文物》的約稿,寫了《入山與出塞》(《文物》,2002年第2期)這篇文章,后來,大概1999年的時候,《入山與出塞》又寫成了一本書(文物出版社,2004年)。
就我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我研究方術是因為之前在做簡帛。我有一些研究是循著學院派的方式走的,而有一些研究就屬于走岔路了,其實就是面對新材料時的自我調整。那個時期,我也開始注意法國漢學,法國漢學幾乎成了宗教迷。我當時寫《入山與出塞》則是為了紀念王國維所說的中國學術的五大發(fā)現(xiàn)。我做學問,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過去的事情其實都淡忘了。雖然我逐漸疏離了這個題目,但它還屬于我所考慮的整體問題中的一部分。最新一期的《法國漢學》,我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中國古代的知識系統(tǒng)》,跟這一問題也相關。
固原南郊東海子遺址航拍,一般認為即秦代朝那湫祭祀遺址(任超/攝)
您認為禮儀和信仰的關系是什么?
李零:近代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和中國人發(fā)生接觸,首先發(fā)生的是“禮儀之爭”。爭論的焦點就在于,中國的禮儀是不是宗教?這是學術史上的大問題。凡是研究傳教史的人,或是研究漢學的人,對這一問題都非常重視。中國人的禮儀可以說就是拜“天地君親師”?!疤斓鼐H師”,其中的“親”是祖宗,是祖先崇拜?!熬?、師”其實也屬于祖先崇拜。至于“天、地”其實中國人也想到創(chuàng)世的問題了,我寫《“太一”崇拜的考古研究》(注:1994年完成,收入《中國方術續(xù)考》)就談到了這個問題。“太一”崇拜后來并沒有完全消失,只是不再浮于表面。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認為“天道遠”,很務實,對“杞人憂天”這一類的故事很排斥。道教和后來引入中國的佛教都關心一些終極問題,可是這些問題不再是主流。當然,國家也有天、地、日、月、先農(nóng)、先蠶等六壇祭祀,但國家祭天只是為了獲得一種天命的合法性。而天命一旦被轉換為“天子”,實際上更重視的就是天子了。天命跟老百姓的關系并不那么直接,相比之下,君王和老百姓才有直接的關系。天授命君主,君主代表老百姓的利益。
那么,您認為造成中國人不太相信“神創(chuàng)宇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祭祀色彩比較濃重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最后是由黃河一線不那么發(fā)達的文明給吸納、整合了?
李零:我認為,跟國家規(guī)模大有關系。要解釋某一個文明里面沒有什么東西,一定有很深的原因。各國的歷史和發(fā)展軌跡其實有很多共同點,大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可能只是在某個地方,不同文明的發(fā)展軌跡開始分叉,并強化某一方面的特點?;浇讨阅馨l(fā)展起來,恰恰是因為“國家”沒有凝聚力。民間宗教都是雜拜,只有統(tǒng)治者才需要獨尊。過去,統(tǒng)治者要想把松散的百姓團結在一起,要么靠王權,要么靠教權。中國更多的是靠國家實體去進行政治統(tǒng)治,而不是宗教。王莽改制的結果是,宗教最終變得多元化,國家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只有統(tǒng)一的王權。
- 原標題:中國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tǒng)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
日本二戰(zhàn)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于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陽首次公布“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
這位“老地下黨”,94歲才恢復黨員身份
2019-07-01 22:01 -
扒一扒炎黃傳說背后的上古史實
2019-06-12 10:50 考古 -
余則成已經(jīng)犧牲!
2019-06-11 22:49 -
升溫10度曾滅絕95%的物種,我們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這個動作羨煞網(wǎng)友
2019-06-03 13:46 暖心聞 -
《切爾諾貝利》熱播,中國女生走進了真實的輻射無人區(qū)…
2019-06-02 14:10 -
“我是毒販!”姐姐收到弟弟一段駭人視頻,真相更可怕
2019-05-30 10:38 禁毒戰(zhàn)爭 -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丨那些激蕩人心的“第一”
2019-05-24 11:16 上海新高度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
“越南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惹惱中國”
-
最新民調:4成支持馬斯克成立新政黨
-
美伊下周在挪威談?
-
“俄美有興趣共同實施經(jīng)濟領域一些‘有前景的項目’,特別是能源”
-
人才引進被舉報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圍名單與此前一致?包頭通報
-
特朗普威脅:周五,接關稅吧
-
“歐洲領導人向我求助,我提了建議”
-
“我簽署時候,B-2、F-22將從頭頂飛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