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沃爾特:歐美正在漸行漸遠,北約真的有麻煩了
【文/斯蒂芬·沃爾特,翻譯/觀察者網(wǎng) 郭涵】
當任何團體(比如一所大學、一家企業(yè)、智庫甚至一對夫婦)迎來成立75周年紀念日時,你可以期待其支持者會用各種溢美之詞稱贊它的成就、美德以及不尋常的長壽。在華盛頓特區(qū)召開的北約峰會也不例外:屆時會有許多領導人發(fā)表演講,慶祝這個聯(lián)盟過往的成就,稱贊北約扮演了跨大西洋關系中的基石。
然而,在這場盛會上,人們無法忽視烏云投下的不祥陰影。唐納德·特朗普有可能在2025年再度當選美國總統(tǒng),極右翼的國民聯(lián)盟現(xiàn)已成為法國聲勢最浩大的政治運動,匈牙利的維克托·歐爾班依然是歐盟內(nèi)的“破壞性力量”,歐洲人和美國人也就許多問題存在分歧,包括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zhàn)爭、中國、數(shù)字技術監(jiān)管,以及日益陷入困境的烏克蘭最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一些觀察人士可能會說,這沒什么新鮮的。北約歷史上多次經(jīng)歷嚴重危機,關于它即將消亡的預測(包括筆者本人做出的)也總被證明是言之過早。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在北約內(nèi)部制造了嚴重的分裂,越南戰(zhàn)爭也是如此。冷戰(zhàn)期間,關于軍事理論(尤其是核武器的用途)的爭議始終困擾著北約成員國(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向西德部署“潘興-2”洲際導彈引發(fā)的危機嗎?),199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也暴露了北約內(nèi)部明顯的不和。
2003年,德國與法國公開反對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的決定。從艾森豪威爾到特朗普,每一任美國總統(tǒng)都曾抱怨過——有時甚至以幽怨的方式——歐洲搭便車地尋求美國保護的傾向。也許北約今天面對的麻煩跟過去沒什么不同,每一個人都應該開始準備2029年的另一場盛大生日慶典。
當?shù)貢r間7月9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向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授予總統(tǒng)自由勛章視覺中國
這樣的觀點不應該被輕易否定。機構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存活很長時間,哪怕成立時的環(huán)境在很久以前已經(jīng)消失。這就是為什么英國與法國依然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從布魯塞爾龐大且完善的官僚機構,到由前任官員、親大西洋主義的學者和資金雄厚的智庫所組成的一個支持者圈子處處為北約辯護,強化了北約的持久存在??紤]到來自大西洋兩岸精英的廣泛支持,可以肯定地說,這并不會是最后一屆北約峰會。
然而,今天的形勢明顯不同于過去北約面臨內(nèi)部爭議的時刻。能夠威脅到北約未來的力量遠遠不只是特朗普或勒龐等個別領導人的傾向。事實上,他們就北約問題的主張(以及對這些主張的日益接受)既是一個獨立的變量,也是更廣泛力量所體現(xiàn)的征兆。
最明顯的壓力來自世界權力分配的變化。1949年北約成立時,其歐洲成員國正從二戰(zhàn)中復蘇。蘇聯(lián)似乎對歐洲構成了一種不依靠美國便無力應對的威脅。歐洲也是當時的世界工業(yè)中心之一,是一個尤其具有戰(zhàn)略價值的必爭之地。各國結成聯(lián)盟主要是為了應對共同威脅,因此,美國承諾保護歐洲并在歐洲部署相當規(guī)模的軍事存在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但那個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蘇聯(lián)與華沙條約組織已經(jīng)成為歷史,俄羅斯不再有實力征服與掌控歐洲大陸。雖然俄羅斯正在烏克蘭發(fā)動特別軍事行動,有一天可能威脅到波羅的海國家,但認為俄羅斯軍隊將會“閃擊波蘭”、直抵英吉利海峽的想法實在可笑。就算俄羅斯領導人可能懷有這樣的想法,但一支面對弱小烏克蘭尚且疲于奔命的軍隊,并沒有能力迅速奪占大范圍的土地。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jīng)崛起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也成為了俄羅斯更加依賴的伙伴),在科技領域令人生畏的挑戰(zhàn)者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貿(mào)易國。如今,亞洲在世界經(jīng)濟體量中的占比(54%)遠高于歐洲(17%),對全球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也更大。因此,就算出于純粹的結構性理由,美國也理所當然地需要更多關注亞洲,并減少對歐洲的關注。
這并不是說歐洲對美國一點也不重要,而是它在美國戰(zhàn)略利益中的排位已經(jīng)不再顯要。最近,關于北約想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qū)發(fā)揮更大作用的討論不絕于耳,一些亞洲國家的觀察員也會出席本屆北約峰會。可就算他們有心,北約的歐洲盟國也沒什么辦法能影響亞洲的勢力平衡。
蘇聯(lián)解體后,北約存在的意義就開始遭到質(zhì)疑,隨著時間推移,北約成員國為這個組織提供了新的存在理由與使命,這值得稱贊。但問題是,那些朝新目標的努力大多效果不佳。北約的擴容增加了新的安全需求,但北約并沒有提供滿足這些目標的能力。只有當俄羅斯保持軟弱與順從時,北約的擴容才是零成本的。
當?shù)貢r間7月9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華盛頓出席北約峰會期間與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會面 視覺中國
在烏克蘭戰(zhàn)火紛飛、烏俄關系深度凍結的今天,關于北約無限制東擴將帶來一個“完整、自由與和平”的歐洲的預言顯得非??斩础1奔s可以宣稱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中取得了部分成功,但那場戰(zhàn)爭并不能證明歐盟內(nèi)部的團結,今天的巴爾干地區(qū)政治也只能說是勉強維持在微妙狀態(tài)。
“9·11”恐襲爆發(fā)后,北約成員國團結在美國身后,他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援引第五條款,但聯(lián)軍接下來在阿富汗開展的所謂“國家建設”卻以失敗告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11年,英國、法國與美國對利比亞的聯(lián)合干預并非北約的行動,但卻是另一個跨大西洋安全合作的顯著案例,結果是又制造了一個失敗國家。
顯然,烏克蘭是在北約的幫助下才抵御住俄軍的第一波攻勢,并守住了大部分的領土,但這場戰(zhàn)爭不太可能迎來一個值得北約歡慶的大勝結局。鑒于以上的情況,人們可以理解,為什么在歐洲安全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對北約價值的質(zhì)疑仍然在增加。
最后,北約面臨的困境正是因為它已經(jīng)存在了如此之久,而人們曾經(jīng)熟悉的那套陳舊話語,比如共同價值觀、跨大西洋之間的團結,已經(jīng)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引發(fā)強烈反響,尤其是面對年輕人時。祖籍歐洲的美國人占總?cè)丝诘谋壤粩嘞陆?,這進一步削弱了美國人與歐洲“故國”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對于在全球反恐戰(zhàn)爭與2008年金融危機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美國公民來說,他們的政治意識更多體現(xiàn)在對氣候變化而非權力政治的關注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柏林空運和柏林墻倒塌等歷史在他們眼中仿佛陳年舊事。
一點也不意外的是,相比父輩,美國年輕人更不愿意相信“美國例外論”的說辭,更不愿意支持美國扮演積極的國際主義角色。對于一個不管池塘對岸出現(xiàn)什么麻煩,都要高度依賴美國扮演救火隊員的安全伙伴關系來說,這可不是好兆頭。
重復一遍:就算特朗普再度當選總統(tǒng)、更多的北約懷疑論者在歐洲掌權,筆者都對“北約即將崩潰”持保留態(tài)度。但是,相當強大的結構性力量正在逐漸將歐洲與美國拉開,不管11月的美國大選、烏克蘭戰(zhàn)況或者歐洲發(fā)生了什么,這些趨勢都會延續(xù)下去。所以,請各位盡情享受北約的75周年紀念活動吧,但不要對你可能聽到的“跨大西洋團結”之類的豪言壯語過于當真。歐洲和美國正在漸行漸遠,唯一關鍵的問題是這種疏遠的速度與程度。
(原文發(fā)布于美國“外交政策”網(wǎng)站,原標題:“這一次,北約真的遇上麻煩了?!?This Time, Nato Is in Trouble for Real.)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郭涵 
-
“美國不應容忍這種暴力行為,每個人都必須譴責”
2024-07-14 08:52 -
特朗普遭槍擊,拜登、彭斯,奧巴馬等發(fā)聲
2024-07-14 08:40 特朗普 -
特朗普遭槍擊后,拜登發(fā)表講話
2024-07-14 08:14 -
以總理:不接受哈馬斯對停火協(xié)議框架的修改要求
2024-07-14 07:04 巴以恩仇錄 -
特朗普遭槍擊:面部有血跡,一名槍手被擊斃
2024-07-14 06:53 特朗普 -
以軍又轟炸難民營……已致71死近300傷
2024-07-13 23:12 巴以恩仇錄 -
歐盟要重罰X?馬斯克回懟:就因為我拒了“非法秘密交易”
2024-07-13 23:09 -
日本為菲方非法主張站臺,我使館駁斥
2024-07-13 22:34 南海局勢 -
中菲執(zhí)法部門合作遣返3名綁架犯罪嫌疑人
2024-07-13 22:34 依法治國 -
118個國家簽了,中方表態(tài)!
2024-07-13 22:07 巴以恩仇錄 -
-
美韓發(fā)布核威懾文件,朝鮮回應:用心險惡
2024-07-13 21:06 朝鮮現(xiàn)狀 -
遭美聯(lián)儲施壓,伊拉克被迫暫停人民幣結算
2024-07-13 20:24 人民幣國際化 -
在這里,美英一直合伙軍援以色列
2024-07-13 19:49 巴以恩仇錄 -
瑞典政要稱若俄羅斯獲勝,將鼓勵中國奪取別國領土?我使館駁斥
2024-07-13 16:54 中國外交 -
猛料!“美國盟友倒吸一口氣,已經(jīng)開始接觸特朗普團隊”
2024-07-13 16:48 美國大選 -
勝訴!美國“中國行動計劃”首位受害者,十項重罪全部撤銷
2024-07-13 16:11 中美關系 -
拜登簽署涉藏法案,外交部、全國人大外事委、全國政協(xié)民宗委等譴責
2024-07-13 16:09 中美關系 -
“不到一分鐘,他毀了北約峰會”
2024-07-13 12:05 美國一夢 -
“馬斯克向特朗普捐款,金額巨大”
2024-07-13 11:13 美國大選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5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60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3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7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4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nèi)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