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天下講壇|田雷:假如林肯還活著,會如何看待美國的文化內戰(zhàn)(下)
關鍵字: 林肯林肯紀念堂涂鴉美國南北戰(zhàn)爭美國分裂德克薩斯州獨立那么,美國現(xiàn)在所遭遇的大麻煩就是,某些社會群體顯然失去了(或者從來沒有形成過)對建國憲法的信仰。他們不再認為這個憲法是他們自己的憲法,他們開始追問這個憲法的根源,一旦去偽存真地追根溯源,那么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憲法不過是兩百多年前已經死去的白人有產者男性制定的一個文件而已,是一部有奴隸主參與起草并且最終也保護奴隸制的憲法。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袷剡@部憲法,我們?yōu)槭裁匆炎约旱恼握J同建立在對這部憲法的信仰上?
這一幅圖大家也都很熟悉,我相信也是我們今天命題的一個啟發(fā)。林肯紀念堂無端受到侵擾,這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當然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根據我前述的那一套美國憲法史敘事,林肯是再造共和的國之子,前兩年就有一本英文傳記用“Founders’ son”來形容林肯。林肯終身生活在早期憲法史的歷史進程內,而在他逝去后,增修進入美國憲法的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三項修正案,也終結了早期憲法史。林肯在憲法史上的地位,原本是蓋棺論定的,但現(xiàn)在顯然也遭受到了挑戰(zhàn)。
這就是原本行之有效的立憲政治在遭遇文化內戰(zhàn)之后發(fā)生的故事。原本,整個憲法信仰的系統(tǒng)都建立在這一套關于“我們人民”的歷史敘事上。而對于這種歷史敘事,萬萬不要以社會科學的方式追問“我們是誰”,任何一個歷史悠久的政治共同體大都經不起這種追問。我時常認為,現(xiàn)代社會要承認多元性這個基本前提,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男人和女人,同性戀和異性戀,黑人和白人,非法移民和公民。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但一個政治共同體,還要在這個基礎上,要確保政治秩序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生生不息地延續(xù)下去。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林肯的時代和當下作一個對比。林肯的難題為何?當兩條憲法路線的斗爭逐漸定性為南方和北方之間的地域分裂后,南方就是在用腳投票,說我不玩了,我要退出憲法構成的共同體,分裂出來另組新共同體。而美國現(xiàn)在的多元社會已經裂變?yōu)橐环N雜多、混亂的文化政治局面,某些邊緣團體即便喪失了對憲法的認同,用腳投票的空間已經不復存在了,我也不認為美國真的會分裂。新聞有時會講得克薩斯州要搞退出,那大概也只是一種姿態(tài)。因為蓋棺論定,林肯通過內戰(zhàn)中的血與火確立了美國政治最根本的規(guī)矩:在美國的立憲政治框架中,任何地方政治單位都沒有單方面退出的權利,雖然沒有寫入憲法,卻是不成文憲法中最基石性的規(guī)范。
現(xiàn)今美國的文化內戰(zhàn)提出了不一樣的挑戰(zhàn)。林肯當年,美國地分南北,但都是白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考察美國近年的人口構成,正如亨廷頓在《我們是誰?》這本書中所擔憂的是整個美國的拉美化或墨西哥化。我是做憲法研究的,研究憲法不能僅僅停留在如何尊重既有的多元性上,放任身份自治。美國憲法發(fā)展過去半個世紀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right of privacy。關于私人生活的某些議題,比如墮胎、同性婚姻、安樂死,在憲法上如何解決都要回到right of privacy這個概念和學說。
所謂right of privacy,說的是一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權表達自己的存在方式,有權處分自己的身體。這種私人自治的權利聽起來美妙,但推到邏輯上的極端也會導致我們不愿見到的情況,尤其是對社會倫理關系的破壞。比如,在同性婚姻案中,羅伯茨首席大法官就在反對意見書中寫道,你們多數(shù)意見用來主張同性有權結婚的依據,同樣可以用來證明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制,因為歸根到底都是人有完全的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憲法學說應當更關注眾人如何生活在一起的問題,以及如何建構起一個可持續(xù)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政治秩序的問題。
最后我簡單說一下三個方面的個人反思。
第一,美國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觀察一個民族是如何以憲法作為自己的根本構成和延續(xù)方式的。怎么理解美國,在過去40年,對中國知識界來說一直是個大問題,將來也許不會像過去那么重要,但仍然是爭論之所在,因為究竟如何理解美國很多時候跟我們怎么理解自己是息息相關的。曾經一度,我們對美國有一種頂禮膜拜的態(tài)度,把美國作為一個榜樣來學習。不過最近我也能感受到,更年輕的一代看美國,則顯得矯枉過正。其實,我們沒必要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無端的膜拜不行,無緣由的恨也不至于。
研究美國憲法,有一點必須承認,就是美利堅政治民族從創(chuàng)生到現(xiàn)在是成功的,而這個成功中間有個憲法故事,更特別的是,除了美國,我們恐怕再難找到一個大國,可以觀察到一批人是如何起草一部憲法的,如何通過起草憲法來創(chuàng)設政治框架,又如何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調試、改造以至延續(xù)至今。我們可以以一個人類學者的立場,像托克維爾一樣去觀察美國法律和政治從誕生到現(xiàn)在,再到未來最終衰落的過程。
第二,我們應當保持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不要太入戲,不要讓美國成為中國當下政治意見分歧的源頭。必須承認,我們有時候還不是特別理解美國,舉個例子,我覺得特別能夠反應出我們在理解美國時的偏差。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剛出來的時候,好多朋友都在朋友圈撒花慶祝,將最高法院的這個判決理解為人類爭取自由、平等道路上的一次里程碑。但是過了半年,在斯卡利亞大法官去世時,朋友圈又全是蠟燭。這個顯然就不對了,我們知道斯卡利亞在同性婚姻案中是持反對意見的,這樣說,任何一個為同性婚姻判決歡呼的人,在斯卡利亞去世的時候,不必要歡呼,但至少心里應該暗自慶幸,因為老天收走了同性婚姻的一個很重要的阻力。
第三,放寬歷史的視角,不要比西方記者跑的還快,不能聽風就是雨,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F(xiàn)在的信息傳播技術快的可怕,我剛研究美國憲法那會,很多最基本的材料都很難找,現(xiàn)在反過來了,材料極其豐富,看都看不完。斯卡利亞去世的三、五個小時內,我們在美國法學院留學的學生,就可以寫出來比較深入的介紹斯卡利亞生平和法理的公號推文,但我覺得越是這樣越要反思一個問題,我們研究美國憲法、美國政治,我們自己的研究議程在哪?不需要在美國文化內戰(zhàn)中選邊站,不要比美國一些法律博客跑得還快,要形成自己的判斷。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7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49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1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4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3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