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開彬:國內文科學術期刊亟需規(guī)范流程
最后更新: 2022-02-09 08:58:47但是,第一輪審稿意見為邀請修改的稿件,并不一定都能確保最終被接受。有一種情況是,在第一輪審稿中,一位審稿人建議修改再投,而另一位審稿人建議拒稿(主編一般不會把這種意見告知作者,作者只能從審稿評語中猜測審稿人的態(tài)度),主編認為論文有優(yōu)點并作出了邀請修改的決定,如果那位建議拒稿的審稿人在第二輪審稿中繼續(xù)建議拒稿,那主編很可能尊重這位審稿人的意見而拒稿。筆者回國后給期刊Communication Theory的一篇投稿就遇到了一審后邀請修改、二審卻被拒稿的情況。這也是投稿英文期刊以來第一次遇到,從評語看基本上可以推測是這種原因。
從投稿到收到第一輪匿名審稿意見及主編的決定,一般在3個月內。第二輪審稿與第一輪流程相同,但審稿周期往往會縮短到2個月內。如果第二輪審稿決定也是邀請修改,那稿件都會被接受,所以第三輪審稿更快,一般1個月左右。如果需要第四輪,這個時候基本上是些細微的小修改,主編往往不會再發(fā)給審稿人,而是自己來看,合適的話就接受了。
也就是說,從投稿到正式接受,算上作者修改的時間,一般會耗時7-8個月。相較而言,質化研究的審稿周期一般比量化研究長,因為質化研究的文本更靈活,審稿人可能會不斷提出各種新的補充意見。
筆者幾個月前投稿給美國傳播學會旗下一家英文期刊的論文審稿流程,作者能及時看到論文在每一個時間點的狀況,編輯團隊和審稿人都在高效處理
再之后,主編會將論文轉給出版社,約1個月后出版社的編輯會聯(lián)系作者校對清樣,接著很快網絡首發(fā)(Online First),最后主編會根據(jù)期刊的發(fā)表進度安排到具體的某期。
網絡首發(fā)特別值得國內學習,它不僅能讓最新的研究成果盡早發(fā)表,增加文章的引用,也有助于解決稿件積壓的問題,并解決博士生的資格論文被期刊錄用不算、只有發(fā)表了才算的矛盾。
中文期刊現(xiàn)存的部分問題
了解英文期刊的完整審稿流程后,再來看很多中文期刊的做法,筆者相信,讀者肯定會更有感觸。
國內的作者投稿后,如石沉大海的現(xiàn)象很普遍,很多期刊根本不給作者提供任何審稿意見。向這些期刊投稿,無法像向英文期刊投稿那樣體驗到學習和收獲。
有些期刊至今沒有投稿系統(tǒng),還在用郵箱投稿,作者投稿后無法及時了解稿件的狀態(tài),只會收到類似“如果您在3-4個月內沒有收到消息,請自行處理”的自動回復郵件。因此,眾多作者往往希望通過熟人找編輯打聽,有地位的更會直接請編輯幫忙發(fā)表。沒有審稿系統(tǒng),給關系稿開了一道便利之門。
有的期刊即使用了投稿系統(tǒng),也多是擺設。筆者曾投過一家中文期刊,系統(tǒng)里顯示計劃3天該完成的分稿,整整2個月了也沒有完成,筆者在系統(tǒng)給編輯留言后也沒見任何進展。
筆者有位博士生,雖然他的論文從選題到成稿,筆者都把關過,但覺得自己修改的少,就讓學生自己去投,用他一作、筆者二作投到省內的一家C刊《某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后來稿件變成了“責編在處理中”,一年后也不知道何時可以發(fā)表。學生打編輯部的電話問,對方說審稿通過了,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安排發(fā)表,如果有其他地方發(fā)表,可以轉投。
筆者與另一位博士生合作的論文,由筆者投稿到一家期刊,并讓學生當一作、自己二作(選題由筆者提供,幾稿論文幫學生看并親自改,但論文的工作量很大,學生的貢獻比我大)。編輯在發(fā)表前聯(lián)系我,說編審會上大家提議我一作、學生二作。既然是大家的集體意見,筆者只有同意,并把編輯的留言轉給學生;學生也能理解,說論文本來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并由老師修改的,按國內習慣應該老師一作。
后來有國內的資深學者告知,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文摘期刊回避學生的論文,一些期刊很在乎這些,因此不愿發(fā)學生一作的論文。其實,嚴肅的學者都會憑自己的判斷去看相關期刊及其論文原文,誰會去看別人挑選的這種文摘期刊呢?國內卻把這個看得很重。
有位海歸教授朋友的論文,被某期刊匿名評審通過一年有余了,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發(fā)表。一位去年從英國回來的年輕教師,說論文被某期刊評審通過兩年了,也還沒有發(fā)表。
凡此種種,令人感慨。將中英文期刊的審稿流程進行對比,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了,也望能對國內期刊有所啟發(fā)。
英文期刊的分布也對國內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所在的新聞傳播學科,有些英文期刊接受本學科各方向的所有論文,同時,每個分支學科也都有專門的期刊,比如跨文化傳播、健康傳播、組織傳播、新媒體研究、新聞與大眾傳播、公共關系學、修辭學、視覺傳播、環(huán)境傳播等都有各自的期刊,而且辦刊時間都很長了。
反觀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的十多家C刊里,有一半是以“編輯”和“出版”命名的,只有8家是刊名帶“新聞”或“傳播”的。分支學科的期刊要么沒有,要么剛建立起來,還很不成熟。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論文集中投稿到幾家期刊,編輯部工作量大,審稿周期拖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增加C刊的數(shù)量,特別是將分支學科的期刊納入一部分進來,讓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歸為C刊的各大學學報排資論輩現(xiàn)象嚴重,基本上不接受講師和博士生一作的論文。很多專業(yè)期刊也要求導師一作、學生二作,或以這種潛規(guī)則決定稿件的取舍。各種以“省名+社會科學”命名的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由于專業(yè)性不明朗,很多作者也不知該如何才能滿足期刊的要求,要在上面發(fā)表也往往要通過關系介紹。
有些期刊為了增加引用量,靠高昂的稿酬邀請一些領導和知名學者發(fā)表論文,如新疆某C刊主編曾公開表示,其刊物所發(fā)表的論文90%都來自約稿。這種做法雖然保住了期刊的引用量,但不利于發(fā)掘和鼓勵學術新人。文科英文學術期刊很少這樣指定對象約稿。國內有些文科學者平均每年發(fā)表十多篇論文,其中很多是約稿,實際上很多論文是學生寫的,這些學者對論文貢獻了多少,要打很大一個問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廣西新增本土確診病例72例
2022-02-09 08:55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羽生結弦:北京冬奧的冰面,是三屆冬奧之中最舒適的
2022-02-08 23:10 北京冬奧會 -
美企業(yè)家“挑刺”首鋼大跳臺,多國運動員:最好的場地
2022-02-08 22:53 北京冬奧會 -
“韓國沒有資格罵安賢洙!”
2022-02-08 22:25 -
-
省會書記市長帶頭,46名官員公開手機號
2022-02-08 21:54 -
新春走基層丨梅花山上的鐵路醫(yī)生
2022-02-08 21:44 新春走基層 -
新春走基層|國際班列讓“絲路”再飄中國茶香
2022-02-08 21:42 新春走基層 -
更好發(fā)揮網信工作凝心聚力、賦能增效、保駕護航作用!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今天舉行會議
2022-02-08 21:35 上海觀察 -
中方馬島表態(tài)與英國不派官員出席北京冬奧有關?外交部回應
2022-02-08 20:44 -
教育部:今年舉辦首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lián)賽
2022-02-08 20:30 -
速滑男子1500米:寧忠?guī)r獲第七,荷蘭選手破紀錄奪冠
2022-02-08 20:12 北京冬奧會 -
牢牢掌握促發(fā)展、保安全的主動權!市委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今天舉行
2022-02-08 19:54 上海觀察 -
王強越野滑雪獲小組第二被判犯規(guī),中國隊正在申訴
2022-02-08 19:46 北京冬奧會 -
上海個人住房房產稅稅率分界線更新:81948元/平米
2022-02-08 19:44 上海觀察 -
《軍隊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印發(fā):新設紅旗勛章、紅星勛章
2022-02-08 19:39 -
美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商務部回應
2022-02-08 19:03 -
香港新增625例確診病例
2022-02-08 17:59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韓媒惡意揣測中國借冬奧會搞“文化掠奪”,我使館駁斥
2022-02-08 17:48 北京冬奧會 -
沙特王儲為何沒有出席冬奧會開幕式?外交部回應
2022-02-08 17:47 北京冬奧會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5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60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3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7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4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