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曉雯:遇上這樣的大陸觀選團,外媒的內(nèi)心是崩潰的
關(guān)鍵字: 臺灣臺灣民主臺灣大選觀選團臺灣選舉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蔡英文民主隨后一位來自河南的24歲耿小姐冷淡地表示,“選舉和我無關(guān),所以我不準備關(guān)注?!?3歲的簡先生對著記者就推銷起“中國經(jīng)驗”:“在中國大陸,人大代表將會出面投票,而普通人則不用”他說,“我們并不感興趣,這個權(quán)利并不重要,只要國家穩(wěn)定,人民想做什么都可以。”《洛杉磯時報》當然不會告訴美國讀者,所謂“出面投票”的人大代表,也是被選出來的。
suixirenjia解讀:
世界是多樣性的,應該允許民主有多種形式,美國認為自己的民主好,盡可以自我享受,又何必拿槍炮逼著向別國推銷?其實后面也有非常自私的心理---讓別國也“民主”了,就可以做它的小兄弟,小家奴,小提款機,甚至小老婆。最好是世界有多國多制,不搞清一色。搞多極化不搞一國獨霸。記得習總訪美時,奧巴馬現(xiàn)在也不得不承認的了。不過,事后,他又反悔說:不!美國還要領(lǐng)導世界一百年??梢娨呀?jīng)腎虧了還強作陽剛。
受挫的外媒:這酸爽
不要以為這樣就能打擊到這群“好事者”,外媒的功力還不容小覷。
細看這些外媒報道,其中瞧不上臺灣民主的,都是學生、勞動者或是普通人,理由無非是有錢任性,或是埋頭打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算盤,一個個too young,too simple。BBC中文網(wǎng)2014年11月的報道里就說了,“國家媒體常常突出基層選舉中的買選票和賄選,給人以‘民主’是個偽概念的印象。”——言外之意是,民眾被蒙在鼓里。
各家外媒于是祭出專家學者,要為臺灣扳回一城。
在出租車司機面前敗下陣來的《華爾街日報》表示不服,調(diào)出2013年陳光誠應邀訪問臺灣時說的話,“今天的臺灣就是明天的中國,中國必須遵循著臺灣的民主道路。”此外,該報竟采用民運人士的言論為大陸代言?!坝慰蛡円矒南蛴浾弑磉_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相信共產(chǎn)黨所說的民主會帶來動蕩?!薄澳贻p時追求過民主的那些人,如今已經(jīng)四五十歲,他們覺得民主不再有希望才自欺欺人地說我不要民主?!边@位民運人士繼續(xù)說道:“他們害怕,如果追求民主,政府會派出軍隊,但我不認為這些人就不想要民主了?!?
也不知用民運人士代言大陸民眾是什么邏輯?是不是和麥卡錫代言美國夢差不多?
被持續(xù)暴擊的《時代》引用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zhàn)略研究所教授林沖平(Lin Chong-pin)的話,稱“大陸學生不能像港臺學生那樣,徜徉在沒有防火墻的自由媒體環(huán)境里。”——千萬保護好林教授,別讓天涯的網(wǎng)友傷害他。
BBC中文網(wǎng)渲染中國媒體刻意低調(diào)報道“大選”,稱中國大陸官方電視臺以及主要報章報導臺灣選舉的篇幅明顯較港臺傳媒小,且在報導時不同程度地避免直接提及“總統(tǒng)”字眼。“在周六(1月16日)投票當天,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以及包括北京《新京報》、上海《新聞晨報》及華南的《南方都市報》等較有影響力的非官方報章均未以頭版報導臺灣選舉。”而是將“亞投行”開業(yè)儀式放在了頭條。
這一大通,真是冤枉??!中國那么大,省換屆選舉這種事兒,上頭也就是知會一聲發(fā)個通稿。像是這樣:
《紐約時報》也和中國媒體較上勁兒了,稱“在國家新聞媒體報道臺灣‘大選’的文章里、甚至在更自由的論壇上,都充斥著委婉語‘大選’、‘領(lǐng)導人選舉’或是‘臺灣地區(qū)選舉’,即便‘總統(tǒng)選舉’出現(xiàn),仍是帶著引號的,就好像這是不合法的一般?!?
——嗯嗯,你們最懂引號了,外媒屢次三番給中國恐怖分子打引號的舊賬,我們都還記著呢。
什么是真正的臺灣“驚奇”
盡管外媒報道就那樣了,但Quora上的一個問答卻讓人心頭一熱。有人問,大陸學生到臺灣感到最驚訝的事是什么?
網(wǎng)友Zijun Yu回答說,這里的人對大陸人很友好,臺灣人對待游客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我們共享中國文化”、“我們是一家人”的熱情。
一位匿名回答者客觀對比了大陸和臺灣各自的優(yōu)勢缺陷,比如臺灣人積極擁抱日本文化,而這在中國大陸很少見。他自述并不是臧否中國,因為大多數(shù)的驚奇是由于臺灣是一個小小的、相對孤立的、更容易管理的小島,這里大多數(shù)人生活比較富足,而中國大陸則處在改革的道路上。
網(wǎng)友Stephen Yan說到,他25到35歲的臺灣朋友都嚴重地受到教科書和政治的誤導。雖然雙方討論中國古代歷史時是一致的,但對中國近代史有所誤解。他在臺灣聽到的第一首樂曲是《小蘋果》,這讓他意識到臺灣經(jīng)濟和文化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
網(wǎng)友Kevin Cheng表示,媒體對大陸的報道偏離常識。Pat Wang也表示,我們互相不夠了解?!坝行┡_灣電視節(jié)目充分體現(xiàn)了對大陸的無知,比如說買不起茶葉蛋云云。還常常把大陸的網(wǎng)絡用語解釋錯,明明這些隨便谷歌一下就能查到?!?
網(wǎng)友Ling Xiang則表示,最讓他驚奇的是,臺灣不如自己想象中的現(xiàn)代化,“原以為臺北會像東京一樣,結(jié)果大失所望”。
這些回答里,沒有媒體的立場,也鮮少偏見和激憤,更多的是冷靜和客觀。
在《紐約時報》2012年的報道里,第一次來到臺灣的東北女孩走出九份火車站,站在雨中,為眼前的一幕感到困惑:一名國民黨政客站在一輛敞篷小貨車上,來來回回地在火車站外行駛,對著喇叭向路人大呼感謝。他剛剛贏得了臺灣“立法院”中的一個席位。報道采訪到一些大陸學生,他們說,覺得“自己有責任在學成后回家,告訴同伴和家人,民主是如何運作的”。
2012年,是臺灣對大陸招生的起點,至今已經(jīng)三年。當年的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輪選舉,再不會“茫然地站在街頭”。他們更多地像Quora網(wǎng)友,在幾番驚奇過后,清醒地面對臺灣的美好和瘡疤。
推及陸客,根據(jù)臺灣觀光局統(tǒng)計,2015年1月到11月赴臺旅客人數(shù)為941萬6888人次,這個數(shù)字到了2015年12月已突破千萬人次大關(guān)。2015年,陸客赴臺人數(shù)占整體觀光客的4成,達到400萬人次,比兩年前成長38.7%。隨著更多大陸民眾踏上臺灣土地,這個小島也將褪去神秘。
此時此刻,似乎只有外媒還停留在原地,只愿這次“打臉”能讓他們醒悟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guān)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鐘曉雯
-
最新聞 Hot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diào),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guān)參議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