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方明:培養(yǎng)公民成熟心態(tài)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責任
關鍵字:2010年可以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微博相對較低的使用門檻,可以使普通民眾參與到社會話題和公共事務的廣泛討論中。顯然,微博對于中國社會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在眾多的公眾事件中,微博熱點話題對形成社會輿論、促進事件的最終解決,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圍觀文化。這種現(xiàn)象具有很強的進步色彩,微博的大量應用,體現(xiàn)了公民對于社會話題的廣泛參與,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加了公眾對于某些公眾事件的話語權,人們的公民意識得到了加強。這也從另一側(cè)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
在微博和其他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某些涉及核心國家利益的重大外交事件,例如釣魚島爭端和朝鮮核問題,更容易引發(fā)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因為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對國際事務保持著一種濃厚的興趣,但在中國日常的外交決策中,普通民眾很難直接參與到相關的決策過程當中。
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種局面。網(wǎng)民受教育程度較高,政治意識較強,而網(wǎng)絡的相對開放性,使他們能夠利用網(wǎng)絡特別是通過博客、微博等方式,表達自己對于中國外交政策的看法,同時宣泄對政府某些主張的不滿。而在這些事件的討論中,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極端言論,往往更容易引起網(wǎng)民的共鳴和支持,甚至對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
例如,在2005年反對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公眾事件中,有超過上億人次的網(wǎng)民在中國各主要門戶網(wǎng)站上簽名反對日本入常。這場聲勢浩大的公眾運動,對中國政府最終的決定影響不可謂不大。但是在更多時候,帶有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的民意也是一柄雙刃劍,會對政府的對外政策起到阻礙作用,影響與他國特別是周邊國家關系的發(fā)展。
網(wǎng)上輿論有時制約政府外交
一國的外交政策從根本上是為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應該說網(wǎng)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向政府施加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但是,公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他們許多進攻色彩濃厚的言論,在更多時候成為其他國家鼓吹中國威脅的一個理由,反而阻礙了中國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和擴展。因此中國急需培養(yǎng)廣大民眾成熟的公民心態(tài),使他們從更加理性、客觀和包容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問題。而具體的辦法除了適當增強互聯(lián)網(wǎng)的管理力度,以及國民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素質(zhì)以外,另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發(fā)揮公共外交在這當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一國政府針對他國民眾的外交方式。雖然公共外交的主要受眾是外國民眾,但同時也需要本國公眾的積極參與,特別是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夠促進公共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例如,很多中國人很難理解的是,為什么在中國還有許多地區(qū)基礎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卻花大量資金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因此,政府需要向公眾說明的是,大力推動建設孔子學院,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和軟實力的輸出,也是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步驟。而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模糊態(tài)度,常常引發(fā)公眾的不滿情緒。
所以,公共外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必須要考慮到本國民眾的感受。公共外交具有教育、說服、引導和規(guī)范四大功能。這四大功能不僅直接作用于外國民眾,也影響著本國國民的思維方式。因此,公共外交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培養(yǎng)成熟的國民心態(tài),這同時也是中國的公共外交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
公共外交可緩解民族主義情緒
首先,從教育角度來看,在公共外交的執(zhí)行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向本國民眾宣傳相關的政策主張,讓本國國民了解到外交的具體運作機制,普及外交知識,從而使他們了解到本國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并且培養(yǎng)本國民眾對于他國的客觀和正確認識,讓他們意識到一國外交更多需要的是理性和包容,而非情緒化的民族主義推動,讓他們更好地支持政府的對外政策。例如,外交部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以及新近發(fā)起的藍廳論壇,就為普通民眾了解中國外交提供了一扇窗戶。
其次,從說服角度來看,公民的外交主張往往與政府的政策不相一致。民眾相對政府來說,更容易感情用事,也更容易用民族主義情緒去看待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周邊國家的爭端問題。但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通過歇斯底里的黷武主義和強權政治,鼓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來實現(xiàn)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理性、和平的外交方式,才有可能推動國家間關系的發(fā)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友善和非強制性特征,其政策主張更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從而達到說服民眾的目的。
再次,從引導角度來說,公共外交雖然也是由政府做出的決策,但是公共外交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外交,主要集中于軍事、政治等內(nèi)容,其關注的重心比較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這些關注點符合普通民眾的利益,因此可以通過引導民眾,使他們所持的觀點盡可能與政府的對外立場一致。另外,媒體作為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幫手,也是公共外交的主要載體。在中國,公眾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獲得國際關系和外交方面的知識,所以傳媒在公共外交的具體施行過程中,對民眾態(tài)度的引導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媒體通過客觀公正的報道,以及對政府外交政策的理性宣傳,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公共外交的引導作用,讓公眾認識到什么樣的外交政策,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
第四,從規(guī)范角度來說,公共外交在實施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規(guī)范機制,從而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是,這種約束又不是強制性的,公共外交的主體和受眾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特征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本國民眾,使他們能夠更容易接受公共外交中的某些準則,如友好、公正、善意的對待他國人民,使他們能夠更客觀、公正地看待國家間的爭端問題。
此外,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進國家間的民間交流,培養(yǎng)雙方之間的親切感。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出國。一般而言,去過其他國家的中國人,更容易對所到國家持一種更理性和客觀的態(tài)度。因此,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可以通過推動各種人員和文化交流項目,讓更多的普通民眾了解他國情況。同時,公共外交雖然主要針對的是外國民眾,但是當外國民眾對中國親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過來影響中國的普通民眾。這種雙向互動關系,將使普通民眾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義,從而積極踐行公共外交。這種方式,也將促進成熟公民心態(tài)的形成。
作者是中國非官方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的主席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評論 29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84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82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7最新聞 Hot
-
“7年前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一直沒修”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要跟中國對著干?“剛果(金),別斷送發(fā)展機遇”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diào),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