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上最后一天:臺媒評點馬英九“八年功過”
關鍵字: 蔡英文就職馬英九卸任馬英九蔡英文520就職馬英九八年功過馬英九下臺馬英九評價習馬會是最高峰 兩岸關系是最大政績
臺《聯(lián)合晚報》18日評論,馬英九執(zhí)政8年,是兩岸分裂分治后,關系最和平的時期;這個和平不只是抽象的氛圍,而是由無數(shù)的措施與作為砌筑出來的。兩岸簽署了23項協(xié)議,生效了21項,并達成兩項共同意見,分別是金融合作、與產(chǎn)業(yè)合作,讓臺灣與大陸有綿密的互動網(wǎng)絡。
去年11月7日,馬英九在新加坡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互不稱頭銜的見面,打破兩岸領導人相隔66年不曾見面的禁忌,將兩岸關系帶向新的境界。
在“習馬會”之前,馬英九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張王會”、“張夏會”一共四次的兩岸事務官方部門負責人正式會談,這也是大幅超越前人的成就?!傲曬R會”后,陸委會與國臺辦負責人架設的“兩岸熱線”,讓兩岸雙方可以不定時就重大關切事項盡速溝通,也是前所未有。
“中央社”記者所拍此張“習馬會”照片在2016臺灣新聞攝影大賽中獲得最佳新聞圖片獎。
此外,馬英九2008年一上臺,就完成數(shù)十年難有進展的兩岸直航,并讓陸客來臺觀光。2008年的12月中旬,兩岸海、空運直航協(xié)議同時生效,兩岸貨物與人員,不再繞道而行。陸客也在試行初期一個月不過數(shù)百人,進展到一年上百萬人;隨后每年約以50萬人次以上的規(guī)模成長,去年突破四百萬人次。
陸生來臺就學也是一項新業(yè)績。2011年在通過“陸生三法”后,馬英九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在不能加入健保等“三限六不”帶有歧視性的條款之下,人數(shù)仍逐年攀升;去年2015年學位生包括大學部與研究生約有5881人,而短期交換生則高達3萬4千余人,形成臺灣各大學校園中的一道風景。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17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fā)表文章說,馬英九執(zhí)政8年以來,兩岸關系可以說是其最大的成果所在。但在肯定之余,張亞中教授也表示遺憾,指出馬英九并沒有利用他執(zhí)政8年的優(yōu)勢,結束兩岸法理的內戰(zhàn),也未能與北京確定兩岸的政治定位關系、建構和平發(fā)展的架構,而使得馬英九8年來所建構的兩岸關系僅是一種聯(lián)系性的關系,而非結構性的架構,極容易隨著人去而政息、內外環(huán)境因素的改變而不復存在。
文章稱,這8年來,馬英九對外的說法是“先經(jīng)后政”,但后來證明,他要的是“只經(jīng)不政”。說實在的,兩岸關系對于馬英九而言,只是一個經(jīng)貿(mào)交流、外交休兵的“工具”而已,但是由于沒有為兩岸建立一個以和平協(xié)定為基礎的結構,又沒有強化兩岸認同的作為,致使不僅兩岸互信難以鞏固,兩岸認同的歧異反而在馬英九任內達到高點。
這種“工具性”的兩岸政策,缺少理想性與目標性,利益落入少數(shù)人的口袋,也沒有為國民黨加分,最終反而失去政權?!巴稀钡膬砂端季S,讓臺灣錯失了8年向北京爭取簽署“和平協(xié)定”的機會。他讓“文化“臺獨”壯大,又未能扭轉兩岸的分歧認同;在他卸任之時,一手打造的兩岸關系就馬上面臨質變。
從陳水扁到馬英九:藍綠惡斗的果子
也有臺媒從陳水扁的角度來對比看馬英九的八年功過。文章指出,雖然兩人都辜負了臺灣民眾的期待,不過在本質上仍大有不同。但與此同時,兩人的失敗不能僅僅從個人角度反省,而要從臺灣的政黨政治上來反思,陷入藍綠惡斗中的臺灣,似乎迷失了自己的位置。
《聯(lián)合報》19日發(fā)表評論文章《兩種辜負:陳水扁到馬英九》,文章稱,陳水扁號稱“臺灣之子”,其執(zhí)政的八年是玩法弄權、見縫即鉆,利用權力來增益自己家族和親信的風光,利用沖突來擴大操弄人民感情的空間。最后,他深陷貪污風暴,終于鋃鐺入獄。馬英九的特色,則是謙抑保守到畫地自限的地步,以為溫和可以感動對手,以為退讓能爭取好感。這種“唾面自干”的風格,卻導致自己權威掃地,政府行動魄力直降,臺灣人民也失去了對他的敬意。
蔡英文邀請陳水扁參加520宴會,陳水扁表示拒絕。(資料圖,來自“中央社”)
文章稱,陳水扁和馬英九同樣出身臺大法律系,前者是視法律為無物的政客,后者是奉法律如天條的法匠;兩人分別當了八年“總統(tǒng)”,卻使臺灣陷于原地打轉的漩渦。陳水扁的作為,除驗證“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的鐵律,更說明貪腐如何借由“本土”的包裝,騙得人民團團轉。這種手法,八年之后,似乎仍有卷土重來之勢。
馬英九的困局,則說明一個徒有理想而缺乏斗志的領導人,如何在消極自持的守則中,失去了因應環(huán)境變動的能力。他的溫良恭儉讓,終歸止于個人教養(yǎng)的層次,無法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這點,馬英九在為自己的無能辯解之余,是他必須認清的事實。
如果再站高一點看,陳水扁八年的濫權貪污,和馬英九八年的欲進不前,難道只是兩名領導人失職所致,別無其他因素?試想,如果臺灣的民主真如臺灣自豪地那般美好,如果政黨政治真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健全,為什么在陳水扁貪腐之際,沒有任何監(jiān)督機制提出示警,黨內反對者立即被打成“寇”;在馬英九疏離人民卻自我感覺良好之際,為什么黨內外的諍友不全力向他提出諫言,政壇唯聞一片詛咒之聲?
文章指出問題有三:一,全民直選的領導人擁有莫大的權力,但在他們做錯事或不求作為時,我們在政治上有何鞭策機制來提醒他們及時導正?二,當臺灣政黨政治發(fā)展成藍綠惡斗,朝野以奪權、互相毀滅為目標,“忠誠的反對黨”即不可能存在,臺灣的利益也必然遭到犧牲。三,政黨輪替的意義,在于人民可以通過選舉淘汰不適任的政黨;但如果缺乏深刻的檢討,政黨輪替將淪為一個彼此拉扯、互相清算的垃圾處理機,卻無法提煉出品質更好的政治。
從陳水扁的八年,到馬英九的八年,表面上看,臺灣似乎在常態(tài)的政黨輪替中保持穩(wěn)定的前進;但實質上,這整部民主機器,除了供人民自由、公平的投票之外,政府解決政經(jīng)、社會、民生各項問題的能力卻毫無增長。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藍綠互相指責及仇中恐中意識交雜作祟下,臺灣人民有時甚至變得盲目,而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
馬英九辦公室書柜已被清空(圖片來自《聯(lián)合報》)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雪
-
最新聞 Hot
-
“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政策也不會變,中日韓要合作”
-
“船到橋頭自然直”,印外長回應美議員
-
俄海軍副總司令陣亡
-
“在越南的中國制造商松了一口氣”
-
他倒戈后就躲起來了,電話都不接,同僚評價:聰明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chǎn)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
“還想阻撓大陸武統(tǒng)?美國太晚了”
-
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齊同生被提起公訴
-
“美國占一半,中國分四成,歐洲...”
-
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tài)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宮整活,北約秘書長:驚喜且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