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靜儀:游歷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舊址
關鍵字: 美國大使館伊朗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伊朗游記參觀美國大使館參觀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文/ 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韓靜儀】
第一次踏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舊址,竟是我來伊朗三年之后。2015年初抵德黑蘭時,這里還不對外開放。敞開的柵欄,一間墨綠色的門房,一條蜿蜒著通向院內的車行道,高筑的圍墻遮掩住一切關于美國的謊言和真相。
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舊址墻上的反特朗普宣傳畫,上書“美國精英為有特朗普這樣的總統(tǒng)感到羞恥?!保〝z:韓靜儀)
我與朋友曾幾番造訪這里,每每向門衛(wèi)打聽是否開門,他總是擺擺手:今天不行,改天吧。誰知這一改天,就改到了三年后。
今年1月底,我又來伊朗辦事,本來都忘了這里,卻又恰巧路過。遠遠就看到圍墻上一行刺眼的波斯語大字“我們把美國踩在腳下”,大概是新粉刷的。而另一變化就是圍墻中央多了一道正門,在主建筑前加開了行人通道。
新補色粉刷的標語“我們把美國踩在腳下”。(攝:韓靜儀)
我興致勃勃上前查看,發(fā)現(xiàn)這里早已被改造成Aban 13博物館。Aban 13是伊朗陽歷8月13日,相當于公元歷的11月4日,也就是1979年人質危機發(fā)生的那一天。
從最開始被伊朗學生圍堵、占領,到徹底被伊朗政府接管收回,再到伊朗科研人員閉門調查,已過去了近40年的時光。而就在特朗普屢屢發(fā)誓要撕毀伊核協(xié)議的這一敏感時刻,伊朗政府終于翻開這段舊歷史,將這一被他們稱作“間諜巢穴”的舊使館公之于眾。
不出所料,這里的門票和伊朗其他景點一樣對外國人不怎么友好,外國人的票價是20萬里亞爾(不到40元人民幣),伊朗人票價僅為3萬里亞爾(約5元)。我試著用波斯語與售票處的老人討價還價,憑著這招我在大多數(shù)景點都能拿到和伊朗人一樣的價格,但在這里卻鎩羽而歸。
美國大使館的正門與門票(攝:韓靜儀)
“我是很想幫幫你,但旅游局對于外國人來這里參觀可查得緊哩!”老人固執(zhí)地搖搖頭,“這兒一天也收不到幾張門票,我最多只能按照學生票給你半價。”我很納悶,美國大使館是多少外國人夢寐以求的景點,自伊核協(xié)議簽訂以來,這幾年來伊朗的外國游客猛增,“一帶一路”更是推動了國人赴伊探秘的熱潮,這種大熱景點沒人來著實奇怪。
老人也有些無奈,“是??!沒什么游客來!一天頂多十幾個參觀者到頭啦!倒是伊朗人來得還比外國人要多些!”
這或許是宣傳不力所致。美使館舊址2016年11月才作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但我卻從沒聽到過任何相關消息,事后詢問了幾家專門接待外國人的德黑蘭當?shù)芈眯猩?,他們也都一頭霧水。
在對公眾開放以前,美使館舊址一直是伊朗的愛國教育基地,僅對學生等特定團體開放參觀。我的朋友在德胡達(位于德黑蘭的一家波斯語培訓機構)上學時,學校曾特意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德胡達的學生幾乎都是外國人,學校這樣大張旗鼓組織參觀的目的不言而喻。
使館正門上斑駁不堪的白頭鷹國徽(攝:韓靜儀)
比我想象中的荒蕪雜亂要好得太多,整個博物館都被清理得很干凈,幾乎沒有留下一點西方建筑的痕跡。如果還有什么能證明這里曾是輝煌一時的美國大使館,恐怕僅剩下主樓入口正上方磨損得只剩下輪廓的白頭鷹像。人質危機時,群情激昂的伊朗學生們風風火火殺至,將使館團團圍住,散發(fā)反美反國王的傳單,焚燒美國國旗,使館正門的美國國徽也未能幸免,被怒不可遏的學生用油漆潑上了巨大的紅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后更新: 2018-04-06 09:19:06
-
最新聞 Hot
-
“美國已解除這項對華出口禁令”
-
“印軍將全面排查中國產(chǎn)零部件”
-
美國和盟友鬧掰?“本質沒變,中國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聲,英財相當場落淚,“哭崩”市場
-
家樂福CEO放話:對中國小包裹,要學特朗普征稅100%
-
莫迪表態(tài):金磚是重要平臺
-
“還想阻撓大陸武統(tǒng)?美國太晚了”
-
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齊同生被提起公訴
-
“美國占一半,中國分四成,歐洲...”
-
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tài)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宮整活,北約秘書長:驚喜且有趣
-
私自留存涉密材料,宋立強被開黨籍
-
印度外長在美表態(tài):要這么對中國
-
中國緊盯貿易協(xié)議,“若誰聯(lián)美抗中,必遭反制”
-
“美國人自豪感急劇下降,特別是民主黨人”
-
“富士康要求中國員工從印度撤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