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8米!中國超級鉆機完成首秀,創(chuàng)亞洲新紀錄
關鍵字: 中國科技新華社6月3日消息,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后,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
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fā)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鉆井深7018米,創(chuàng)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tǒng)(6月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7018米深的松科二井,屬于我國實施的松遼盆地白堊系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是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實施22年以來最深鉆井,也是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
這是中國入地工程的一項標志性成就,將為我國地球深部探測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松遼盆地深部頁巖氣、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fā)的新空間,引領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顯著提升我國在地質歷史古氣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十年磨一“鉆”!“向地球深部進軍”
科學鉆探是獲取地球深部物質、了解地球內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學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面臨的資源、能源、環(huán)境等重大問題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手段。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發(fā)達國家陸續(xù)實施了多項科學鉆探計劃。具有代表性的有蘇聯科拉半島12262米超深鉆,是目前世界上最深井;德國KTB超深鉆,9101米,排名第二。
1996年2月,德國、美國和中國作為第一批成員,發(fā)起了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目前,我國已成功申請到“大別—蘇魯”大陸超深鉆、中國環(huán)境科學鉆探青海湖工程、科鉆一井和二井工程等多項ICDP項目,在大陸科學鉆探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前,我國地球物理的儀器主要依賴進口,但國外高精度的儀器對我國是封鎖的。
這是夜幕下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tǒng)(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如果說我們是‘小米加步槍’的部隊,人家就是有導彈的部隊?!蔽覈麘?zhàn)略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學部長黃大年教授生前接受采訪時說。他深知,這是國家發(fā)展無法回避與繞開的話題,必須突破發(fā)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
參與“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是黃大年回國后的第一項重要任務——擔任專項第9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負責人。
該項目第五課題——“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研制”,由吉林大學作為主要承擔單位進行研發(fā),以滿足我國地球深部探測任務中對超深鉆探用高端裝備的需求。
經過四年多的技術攻關,2013年吉林大學成功研發(fā)了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專用裝備“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填補了我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領域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超深井科學鉆探裝備的技術水平。
攻堅克難!中國科學家突破高溫、“取心”等技術難題
在我國東北部,松遼盆地靜臥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的懷抱中。2006年8月18日,在松遼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區(qū)開鉆的中國白堊紀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松科一井)分兩孔進行。2007年10月20日,松科一井順利完鉆,總取心進尺為2577米,心長共計2485米,為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tǒng)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作人員在鉆井平臺檢查井口(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松科二井于2014年開鉆,目標是打穿松遼盆地白堊系,探索松遼盆地深部能源潛力,建立松遼盆地深部地層結構,尋求白堊紀氣候變化地質證據,研發(fā)深部探測技術。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成為完成松科二井項目的不二選擇?!啊貧ひ惶枴浭茏×丝简灒@機無故障率達97.5%,最高日進尺286米,充分體現出我國自主研發(fā)鉆機的能力?!彼煽贫こ炭傃b備師、“地殼一號”萬米鉆機研發(fā)負責人、吉林大學副校長孫友宏說,“地殼一號”突破了四項關鍵技術,一些技術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得我國鉆探裝備研發(fā)水平成功躋身國際第一梯隊。
這是夕陽下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tǒng)(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如何保障鉆頭在持續(xù)超高溫下不“中暑罷工”,是科學家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松科二井工程總指揮、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所長張金昌介紹,鉆井越深,溫度越高,鉆井液的技術難度越大。松科二井每往下鉆進100米,地下溫度會升高3至4℃,鉆到孔底的時候溫度已超過240℃。通過反復研究和實驗,團隊研發(fā)出新型鉆井液配方,經受住了井底高溫的考驗,刷新了我國鉆井液應用的最高溫度紀錄。
“鉆地”成功后科學家們又面臨“取心”的挑戰(zhàn)。在一個極不均勻和復雜的球體上“動刀”,在保證鉆的井眼不能坍塌和崩裂的同時,還要完整無缺地取出深部巖心,難度極大。
這是夜幕下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tǒng)(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松科二井采用國內首創(chuàng)的大直徑同徑取心鉆探工具,使用鉆探工具直接鉆進一個大井眼,并一次性鉆進至設計井眼直徑,攻克了大直徑取心鉆頭破碎巖石和粗大巖心抓取、攜帶出井等關鍵技術難關。
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傳統(tǒng)的“小徑取心,大徑擴孔”過程中的諸多工序,避免了“從小井眼到大井眼”鉆進過程中的很多風險,也節(jié)約了大量物資,同時,獲取的巖心樣品實物量也比設計量多了5倍。
入地7018米!開啟中國“地學”新起點
在5月21日進行的松科二井成果鑒定會上,李廷棟、康玉柱、武強、侯增謙、楊經綏等院士及有關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實現了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重大突破,對拓展我國深部能源勘查開發(fā)新空間、引領白堊紀古氣候研究和服務“百年大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深部鉆探技術和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松科二井巖心已經全部采集完畢,這將會在研究白堊紀古氣候演變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環(huán)境演化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爸匝芯堪讏准o,因為這一時期是離我們最近的溫室氣候時期,也是高二氧化碳、高海平面和高溫的"三高"時期。搞清楚白堊紀,對于研究未來地球演化——可能會進入這種"三高"時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彼煽贫紫茖W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說。
工作人員在鉆井平臺司鉆操作室內進行準備工作(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王成善形容:“松科二井向整個地球科學界提供了一個大舞臺——首次重建了白堊紀陸相百萬年至十萬年尺度氣候演化歷史,發(fā)現了各個時間尺度陸相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為研究地球氣候系統(tǒng)在溫室氣候條件下演變機制找到新證據?!?
通俗說,通過松科二井這一“時間隧道”,中國地質科學家基本還原了白堊紀的場景。
此外,7018米的松科二井還揭示了松遼盆地形成的原因、過程和結果,為支撐大慶油田未來50年發(fā)展,保證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下一步,中國科學家將繼續(xù)研發(fā)15000米國產超深鉆探裝備系列,做好我國超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氣盆地科學鉆探工程的選址和實施工作。
人類的征途不僅僅是星辰和大海,還有探索通向地球深處的隧道,更加貼近地聆聽地球母親的“心跳”。
標簽 中國科技- 原標題:7018米!中國科學家“向地球深部進軍”
- 責任編輯:呂棟
- 最后更新: 2018-06-03 13:51:41
-
我國離無人農場又近了一步
2018-06-03 11:20 -
長三角三省一市領導為何考察這家醫(yī)院?這里有“殺癌利劍”
2018-06-02 20:11 上海觀察 -
重大突破,3D打印眼角膜問世!
2018-06-02 16:11 -
“整個產業(yè)是中間強兩端弱,核心技術被日企壟斷”
2018-05-31 10:43 科技前沿 -
袁隆平團隊迪拜沙漠種“海水稻” 最高畝產超500公斤
2018-05-30 22:57 -
京東8月要推無人餐廳,盒馬高層稱其抄襲概念
2018-05-30 19:45 -
銀隆為何載不動“董小姐”造車夢?媒體稱多地園區(qū)現反常
2018-05-30 13:20 科技前沿 -
美媒:中國學生赴美學高科技,怕要一年一簽了
2018-05-30 09:00 留學潮 -
曾遭美國封殺,如今中國空間站廣邀各國參與
2018-05-29 14:03 航空航天 -
小米時尚低價手機征服中印 在歐洲能成功嗎?
2018-05-29 13:15 IT新浪潮 -
受深圳刺激,默克爾一回國即召開AI峰會
2018-05-29 11:32 人工智能 -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2018-05-28 19:49 觀察者頭條 -
中科院院士:60萬元“土豪保鮮針”扎出無知和愚昧
2018-05-28 09:42 科技前沿 -
液壓工業(yè)的“心臟” 中國只能“神似”不能“形似”
2018-05-28 08:20 -
北斗導航增強衛(wèi)星投入商業(yè)化運行 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
2018-05-26 19:36 科技前沿 -
這家深圳公司福利讓默克爾連問:真的?
2018-05-26 08:57 -
又一架ARJ21完成首次生產試飛,已有5架交付使用
2018-05-25 09:24 中國大飛機 -
“沒有好鋼,永遠造不出高端軸承”
2018-05-25 07:37 科技前沿 -
聯想研發(fā)費用持續(xù)三年走低:不足華為十分之一
2018-05-24 19:52 富豪榜 -
為高鐵鋼軌“整容”,國產銑刀難堪重任
2018-05-24 07:24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2027年起,整個產業(yè)將拱手讓給中國” 評論 18“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評論 73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8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84最新聞 Hot
-
特朗普參觀“鱷魚惡魔島”:拜登就想把我關在這兒,這XX養(yǎng)的
-
公安部通報:陳某為吸粉引流編造“工行假金條”,已被依法追責
-
“2027年起,整個產業(yè)將拱手讓給中國”
-
特朗普威脅:敢礙事,就逮捕你
-
“7年前就發(fā)現問題了,一直沒修”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要跟中國對著干?“剛果(金),別斷送發(fā)展機遇”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