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雷莎·梅正式辭去執(zhí)政黨黨魁職務
關鍵字: 特蕾莎·梅英國首相(觀察者網訊)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周五正式卸下保守黨黨魁一職。但她將繼續(xù)留任首相,直到新首相產生。
6月6日,特雷莎·梅在法國巴約戰(zhàn)爭公墓致辭
據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6月7日消息,新黨魁提名于同一天開始,至周六結束。特雷莎·梅將留任首相直至產生新黨魁,但她已不再主導脫歐談判進程。
另據新華社消息,英國首相府發(fā)言人7日告訴新華社記者,特雷莎·梅當日尚無任何發(fā)表公開聲明或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的安排。
根據規(guī)定,首相卸任后將由執(zhí)政黨選舉產生的新領導人接替。新首相人選需經女王批準,任期至下次大選。英國新首相預計將在7月底前產生。
報道稱,目前已宣布角逐英國首相大位的共有11人,包括英國前外交大臣、“脫歐派”領軍人物鮑里斯·約翰遜,環(huán)境、食品與農村事務大臣邁克爾·戈夫,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等。
據了解,英國此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xié)議已3次遭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為打破“脫歐”僵局,特雷莎·梅上月承諾提前卸任。
講話最后,特蕾莎·梅淚流滿面(圖源:東方IC)
在5月24日的演講中,特蕾莎·梅表示,對于無法勝任脫歐工作深感遺憾,繼任者必須讓各方“妥協(xié)”,“尋找共識”。
演講中,特蕾莎·梅聲音沙啞,試圖捍衛(wèi)自己的政治遺產,自稱解決了英國的“嚴重不公”。
她表示,“我將很快離任,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我是第二位女首相,但肯定不是最后一位”,“我沒有惡意,而是懷著巨大而持久的感激之情,因為我曾有機會為所愛的國家服務。”
標簽 特蕾莎梅-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何書睿
- 最后更新: 2019-06-07 20:04:17
-
美國這州通過草案:性侵兒童者假釋前需化學閹割
2019-06-07 18:58 美國政治 -
美海軍導彈巡洋艦在東海突然切入俄戰(zhàn)艦航線
2019-06-07 17:55 俄羅斯之聲 -
不提蘇聯(lián),他們只能"尬聊"諾曼底…
2019-06-07 17:27 俄羅斯之聲 -
阿聯(lián)酋向聯(lián)合國安理會報告:襲擊油輪是“國家行為”
2019-06-07 15:37 伊朗局勢 -
駐日大使孔鉉佑向日本天皇遞交國書
2019-06-07 15:16 中日關系 -
意大利烤雞貨車發(fā)生爆炸,20人受傷
2019-06-07 15:11 -
不愧是俄羅斯,56噸重大橋被偷走…
2019-06-07 15:08 俄羅斯之聲 -
華為與俄最大運營商簽署5G合同
2019-06-07 15:05 華為 -
“Hi劉欣,準備好第二輪了嗎?”
2019-06-07 13:49 中美關系 -
“我不想看到他被彈劾,想看他坐牢”
2019-06-07 12:44 特朗普 -
華為要求立即釋放孟晚舟:加方嚴重濫用執(zhí)法程序
2019-06-07 10:22 華為 -
這兩位出席紀念諾曼底登陸活動,“場面冰冷”
2019-06-07 09:30 特朗普 -
寶馬墨西哥工廠投產,下一波關稅還有4天到達
2019-06-07 09:18 特朗普 -
習近平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儀式
2019-06-07 09:13 中國外交 -
中國駐南非大使批“文明沖突論”:無知又危險
2019-06-07 07:24 中國外交 -
默克爾“尷尬”了?美國政客發(fā)推遭批
2019-06-06 23:25 -
流浪者數量激增16%,洛杉磯市長退選
2019-06-06 23:07 美國一夢 -
-
習近平晤俄總理:中俄關系已經邁入新時代
2019-06-06 19:21 中俄關系 -
中石油董事長:俄將成中國天然氣進口增量最大來源
2019-06-06 19:08 俄羅斯之聲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81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77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6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100最新聞 Hot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