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者茶座】| 英格爾·索爾蒂: 歐盟需要獨立宣言,中國是華盛頓共識的最后捍衛(wèi)者
最后更新: 2025-04-16 09:06:16從歷史經驗看,盡管二者存在差異,自由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本質上是資本主義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兩種形式。關于資本主義政治國家形態(tài)曾有兩個武斷的錯誤結論——即列寧所言“民主是資本主義最優(yōu)秀的孩子”,還有法蘭克福學派斷言“法西斯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理想政治形態(tài)”。歷史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既能與威權主義、法西斯主義國家形態(tài)共存,也能與自由主義體制相容。
縱觀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大危機:19世紀末長期經濟蕭條、1929-193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20世紀70年代福特主義危機,直至當前新自由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危機,每一次危機都在重塑國內生產關系、重構國家治理形式,并改寫全球秩序格局。自由主義體系關心諸如以下問題:是否存在自由貿易?是否存在保護主義?等等。
而在面對右翼威權主義或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時,我認為關鍵是要通過功能(而非形式)來審視它們——判斷它們是否服務于資本主導派系的需求,還是與之利益相悖。此外還需追問:專制主義或法西斯主義是否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所分析的,是階級力量平衡的產物?又或如尼科斯·普蘭查斯所言,恰恰相反,由于社會主義力量過于弱小,無法指明一條平等國際主義的路徑以突破危機,因而這是資本主義面對危機難以為繼的產物?
我認為,普蘭查斯的視角更貼近當下現(xiàn)實。當代資本主義西方的矛盾已激化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極右翼借機崛起,并拋出‘資源已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口號。我們被迫拋棄人權——無論是希臘債務危機中對希臘人民的剝奪,2015年難民危機中對敘利亞難民的排斥,還是對底層民眾的漠視。我認為,這正是極右翼運動興起的根源:它們始終在為剝奪其他社會群體的權利正名,將特定群體排除在民主參與權和經濟參與權之外。
透過這一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清晰觀察到所謂“不守規(guī)矩的極右翼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者”在執(zhí)政后的行為邏輯。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當選,從2017年奧地利極右翼政黨首次參與組閣,這些案例印證了我們的判斷:這些政治力量長期被視為西方資本主義主導階級(即跨國公司集團)的“功能失調”的產物,似乎只是新自由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危機爆發(fā)時的癥狀性反應。
他們高調反對移民,卻對催生移民潮的戰(zhàn)爭保持沉默;他們譴責移民問題,卻縱容摧毀非洲小規(guī)模自給農民生存的自由貿易政策;他們聲討犯罪現(xiàn)象,卻回避加劇社會不公的貧富鴻溝——以拉丁美洲為例,這種鴻溝會進而催生犯罪;他們痛斥城鄉(xiāng)差距,卻維護著造成這種分裂的市場機制——就像倫敦、巴黎、德國南部這些運轉良好的城市區(qū)域,與陷入衰敗的農村形成鮮明對比,后者交通癱瘓、醫(yī)療匱乏、房產貶值,民生凋敝。
所有這些現(xiàn)象表明,極右翼勢力最初看似與跨國資本體系格格不入。以寶馬、拜耳或戴姆勒等跨國公司為例,歐盟及歐元體系是其進入全球市場的重要跳板;而全球北約軍事聯(lián)盟則是維護全球資本利益的工具——尤其是通過海上控制。因此,極右翼若想?yún)⑴c政權,就必須默認跨國資本的核心利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已顯露衰頹跡象,其鼓吹的“經濟民族主義”——包括懲罰性關稅、貿易戰(zhàn)和保護主義——反而成為維持資本主義體系的實用策略。這種轉變揭示出:當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遭遇困境時,極右翼勢力通過煽動排外情緒和政策轉向,客觀上為跨國資本調整全球布局提供了政治掩護。
法國極右翼政黨領袖勒龐(左)被控濫用資金獲刑四年,禁選公職5年,特朗普及歐洲極右翼政黨領導人聲援
正如我在著作《特朗普的勝利?》(Trump’s Triumph?)中所分析的,特朗普政府曾試圖對美國國家體系進行極權主義轉型。然而,這一進程中更深刻的歷史動力與結構性趨勢,實則與特朗普本人無直接關聯(lián),而更多根植于西方資本主義的深層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我2020年的著作《即將到來的中美戰(zhàn)爭》(The Coming War with China),該書聚焦中美高科技競爭,我提出:中國在走出全球金融危機后展現(xiàn)了超強競爭力——其通過大規(guī)模國家干預實施的危機應對策略,已被證明優(yōu)于西方的緊縮政策。
西方國家在2008年采取的“成本與勞動力的內部貶值”戰(zhàn)略,本質上是將危機代價轉嫁給勞動大眾。因此,我在2020年的核心結論是:西方必須作出抉擇——效仿中國的國家干預模式,建立自身的產業(yè)政策并扶持國家龍頭企業(yè)可能是上策。
從拜登經濟學視角觀察,《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以及歐盟《芯片法案》等政策舉措,實質上都是在嘗試復制中國產業(yè)政策模式——通過稅收優(yōu)惠吸引英特爾、蘋果、臺積電(TSM)等半導體企業(yè)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動態(tài)引資政策與歐洲綠色轉型計劃同樣遭遇失敗。當前西方對中國加征懲罰性關稅、轉向威權主義國家形態(tài)的舉措,正是這種政策失利的必然結果。我的核心論點是:西方正在中國超強競爭力的壓力下,通過被動革命走向威權主義國家形態(tài)。因為它們逐漸意識到,在與中國競爭中,自由議會制框架已顯現(xiàn)功能性障礙——既無法有效動員產業(yè)政策資源,更難以維持科技創(chuàng)新優(yōu)勢。
西方半個世紀的新自由主義已嚴重削弱其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資本積累與國家管理的狹義邏輯框架內亦然。新自由主義令西方社會陷入功能失調:經濟、政治乃至意識形態(tài)層面皆是如此。
如今,維持西方霸權的訴求正促使西方摒棄自由議會制體系,轉向強化行政主導體制。這并不意味著普選權將被廢除,選舉仍將舉行,但議會將被虛化。美國通過行政令治國的路徑,以及德國與歐盟軍事化進程(例如我稱之為德國“內部時代轉折”的轉型)——這一切都昭示著一種歷史性趨勢。
“美國不會疏離歐洲,美國仍需要歐洲加入抗中聯(lián)盟”
觀察者網(wǎng):我剛剛讀到你撰寫的關于烏克蘭危機的文章,這場危機如今既是歐洲的核心議題,也在中國引發(fā)廣泛討論。你曾指出“自由主義妄想”(Liberal delusion)拯救不了烏克蘭,但如今美國政府已經不再堅定地提供軍援給烏克蘭,而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卻仍在援助烏克蘭。那么,你認為驅動德國政策偏離美國路線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這是標志著歐盟戰(zhàn)略自主的顯現(xiàn),還是跨大西洋協(xié)調機制出現(xiàn)了根本性裂痕?既然你斷言“自由主義妄想”無法拯救烏克蘭,那么,哪些力量能夠支撐俄烏問題的實質性解決?
英格爾·索爾蒂:很好的問題。首先,我不確定——或者說,我認為我們不必過分強調拜登在烏克蘭政策上與特朗普的決裂。表面上看,拜登的政策似乎與特朗普的新政策完全相反,畢竟拜登政府此前還批評過特朗普對烏政策。但無論如何,我認為特朗普實際上是來摘桃的,他正在收割拜登培育的果實——換句話說,美國在烏克蘭已經實現(xiàn)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無需直接部署美軍即可達成的目標,而直接派兵將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和核時代的爆發(fā),這是他們不愿冒險的。
當前局勢可概括如下:戰(zhàn)爭實質上已進入僵局。沖突本身尚未終結,但已陷入停滯——并非因烏克蘭無法獲取更多武器,而在于其政府缺乏自愿參軍的士兵,即那些愿意且有能力使用武器的志愿兵。從根本上說,烏克蘭工人階級正通過抵制強制征兵來終結戰(zhàn)爭:他們藏身躲避、營救同伴、槍殺強征士兵的軍官、炸毀征兵站等。如今,烏克蘭政府正試圖通過“經濟征兵”——即以經濟手段迫使民眾參軍——尋找更多志愿者。
這本質上是在用‘玩俄羅斯輪盤賭’的承諾,吸引可憐的18至24歲年輕人參軍——他們可能喪命、殘廢、精神崩潰,也可能在一年內賺到原本需要十年才能掙到的錢。他們能得到免息抵押貸款、免費大學教育等等。這就是這一切發(fā)生的唯一邏輯。顯然,這些錢來自歐洲,烏克蘭政府根本沒有這些資源。因此,歐洲各國政府實際上是在故意拖延不可避免的結局:一場注定無法取勝的消耗戰(zhàn)、一場極其血腥的戰(zhàn)爭,他們試圖推遲‘真相時刻’,即承認必須通過談判實現(xiàn)?;穑S后簽訂和平條約,并建立歐洲新的共同安全架構。而美國則基本上宣布停戰(zhàn)了,我猜這樣更現(xiàn)實,美國也從戰(zhàn)爭中獲利更多。
我的意思是,烏克蘭政府被西方逼迫私有化其國家資產,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西方結構性調整計劃一貫的做法一樣。這一切由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基金美國貝萊德(Blackrock)公司主導。這種情況早在拜登執(zhí)政時就已經開始實施,而現(xiàn)在特朗普只是更公開地談論此事——比如他想攫取哪些稀土、鋰礦、其他礦物和土地。而歐洲人正被排擠在外,這也是他們試圖反抗卻缺乏實際能力的原因。
有人認為美國正在疏遠歐洲,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他們說,特朗普如同一名“衰落管控者”,正試圖推行新版“門羅主義”——這項“主義”認為,美國應像其過去主導西半球時那樣,重新確立對該地區(qū)的霸權。比如他迫使巴拿馬政府驅逐中國投資,他還強迫巴拿馬退出2017年加入的“一帶一路”倡議。再比如那些認為美國正在推行一種“基辛格式現(xiàn)實主義”的聲音,等等。
但我目前并不認同。我認為美國仍需要歐洲來實現(xiàn)我所說的‘跨大西洋分工對抗中國’的戰(zhàn)略。盡管歐洲現(xiàn)在試圖軍事化,努力成為一支軍事化力量,但歐洲資本仍然需要美國來維護其國際利益。因此,我并不認為跨大西洋關系會陷入長期裂痕。
我認為我們絕不能低估的是,正如我上周在德國國家廣播電臺中也提到的,歐洲社會因這場沖突變得非理性化,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趨勢。
我的意思是,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被引導相信他們可以首次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相信他們此次對抗普京就如同當年抗擊希特勒。他們被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憑借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合力,他們能夠輕易擊敗俄羅斯,并自詡在經濟、政治、文化及道德層面凌駕于俄羅斯之上——這種傲慢姿態(tài)恰如前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將俄羅斯蔑稱為“擁有核武器的上沃爾特”(Upper Volta with nuclear missiles,Upper Volta是布基拉法索的舊稱)的隱喻。
這種敘事方式就像好萊塢電影般,讓‘正義必然戰(zhàn)勝邪惡’,仿佛《指環(huán)王》中夏爾對抗魔多、《星球大戰(zhàn)》中的萊婭公主對抗死星Death Star與達斯·維達(Darth Vader),或是《哈利·波特》中哈利對抗伏地魔一樣。簡而言之,整個戰(zhàn)爭被包裝成了善與惡的終極對決。
恐俄敘事仍占歐洲主流,俄烏沖突被包裝成一場“善惡的對決”
如今, 歐洲社會不得不接受挫敗的現(xiàn)實,而這種挫敗正深刻影響著大眾心理——他們開始自問:“我們曾擊敗希特勒,為何這次會失???”
他們的認知是:“普京等同于希特勒;特朗普等同于普京,因而也是希特勒。如今特朗普-希特勒與馬斯克-希特勒正試圖將德國極右翼勢力推向權力巔峰?!边@種無力感與自戀性屈辱(源于歐洲對烏政策的失?。?,使得歐洲自由派如同遭受創(chuàng)傷的受害者,將自身攻擊行為合理化為正當防衛(wèi)。
這種現(xiàn)象為自由派激進主義提供了借口,助長報復性情緒,最終導致軍費開支的無節(jié)制擴張——全然背離理性邏輯。與此同時,這種非理性主義正被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始終主張?zhí)岣哕娰M、推動帝國式冒險的外交政策精英共識所利用。
歐洲需要共同安全架構,但有些恐俄分子卻在呼吁擁核
觀察者網(wǎng): 從中國人的局外視角來看,特朗普要求北約的歐洲國家軍費開支到GDP的5%,德國計劃將軍費開支從當前的2%增加到3.5%,英國也有類似增加軍費的計劃。這種爭相增加軍費的態(tài)勢會導致歐洲的軍備競賽嗎?而且,我們知道曾經作為歐洲經濟支柱的德國,經濟已經明顯出現(xiàn)衰退,德國怎么去平衡國防開支以及經濟發(fā)展?
英格爾·索爾蒂:問得好。2022年2月27日——俄烏戰(zhàn)爭爆發(fā)僅三天后——德國政府(或者說德國總理)既未與議會協(xié)商,也未與執(zhí)政黨內部討論,更未經德國社會各界(工會、大學、民間團體等)的辯論,便倉促宣布了千億歐元的特別軍事基金。而我當時正擔任德國聯(lián)邦議院的顧問,我反對增加軍費開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蘇堤 
-
“長期來看,特朗普關稅或將增強中國國內經濟”
2025-04-16 08:39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加稅前奏?特朗普下令啟動調查
2025-04-16 08:23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白宮: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學道歉
2025-04-16 07:57 美國一夢 -
兩名中國公民遇害,中國駐意使館發(fā)聲
2025-04-16 07:43 -
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爭端升級,互相驅逐12名外交人員
2025-04-16 07:38 非洲之窗 -
白宮稱在停火前提下或與俄建立經濟伙伴關系
2025-04-16 06:45 -
歐盟抱怨:談了兩小時,不知道美國要什么
2025-04-15 23:48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海關總署召開進出口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座談會
2025-04-15 22:55 -
隔空互懟,萬斯批澤連斯基:荒謬
2025-04-15 22:50 -
“他倆激烈爭吵,姆努欽還被拉出來鞭尸”
2025-04-15 22:31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哈梅內伊表態(tài)
2025-04-15 22:22 伊朗局勢 -
中越聯(lián)合聲明(全文)
2025-04-15 21:35 -
“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壓力更大,想重回談判桌”
2025-04-15 20:48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習近平步出艙門,馬來西亞總理及高級官員熱情迎接
2025-04-15 19:49 -
習近平專機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熱情迎接
2025-04-15 19:16 -
習近平抵達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發(fā)表書面講話
2025-04-15 18:54 -
尷尬!萬斯舉起獎杯,底兒掉了......網(wǎng)友:美國制造?
2025-04-15 18:49 -
習近平抵達吉隆坡,開始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
2025-04-15 18:19 -
“特朗普,白日做夢”
2025-04-15 17:52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習近平在馬來西亞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2025-04-15 16:47 中國外交
相關推薦 -
“不如申請成中國一省” ,德國鋰企竟如此激將歐盟 評論 14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84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81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6最新聞 Hot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