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紐約時報》,死多少平民才算恐襲?
關鍵字: 紐約時報新疆暴力恐怖襲擊恐襲引號狄雨霏觀察者頭條新疆暴恐襲擊頭條“烏魯木齊是躁動不安的中國新疆地區(qū)的首府,警方將此次事件稱為‘暴力恐怖襲擊’。”當國際社會與中國一道譴責烏魯木齊“5•22”暴恐案的時候,《紐約時報》依舊不安分,不肯在報道中承認“恐怖襲擊”,熟練地加上了引號。
比烏魯木齊更“躁動不安”的是《紐約時報》記者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她在美國當?shù)貢r間21日發(fā)布的上述報道中寫道,中國政府經(jīng)常將新疆的恐怖活動歸咎于東伊運組織。然后,她引用“要求不具名”的中國專家的說法,暗示對此予以否認,“那些勢力在中國境內(nèi)一般沒有這些能力”。
接著,她開始煽動中國內(nèi)部的民族矛盾,稱“許多維吾爾族人抱怨?jié)h族的壓制越來越嚴重”。
狄雨霏的報道第二天出現(xiàn)在了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標題則改為“新疆年內(nèi)最嚴重爆炸案考驗中國民族政策”。這已經(jīng)是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暴恐事件時慣用的手段——雖然此次“5·22“暴恐案兇手殘忍地、無差別地駕車沖向各族民眾混居的繁忙早市。
狄雨霏出生于香港,是一位在中國生活超過10年的記者。倫敦大學的“中國政治學”學士學位和十余年的當?shù)厣罱?jīng)歷表明,她對中國的情況并非懵懵懂懂。
美國政府已經(jīng)比這位《紐約時報》女記者先走一步,白宮22日發(fā)表的書面聲明直言“美國譴責今天發(fā)生在中國新疆的可怕的恐怖襲擊”。諸多外媒注意到,這是美國首次將新疆等地發(fā)生的暴力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無疑,美國駐華大使館被“打臉”了,在22日稍早些時候。美國大使館的官方微博將“5•22”暴恐案稱為“暴力襲擊”,引發(fā)中國網(wǎng)友一致譴責。
觀察者網(wǎng)編輯注意到,《紐約時報》的另一位記者杰安迪(Andrew Jacobs)23日發(fā)表的報道,已經(jīng)默默地拿下了引號。在題為“中國邊遠西部,城市艱難前行”的文章中,杰安迪稱,“周五早上,中國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之一依然歷歷在目,公園北街披著一層正常生活的外表。”(On Friday morning, a day after one of China’s worst terrorist attacks in recent memory, North Park Street had a veneer of normalcy.)
此前,中國某些媒體主動為西方媒體辯護,稱恐怖主義加引號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表現(xiàn)。“要讓《紐約時報》放心大膽使用‘恐怖分子’一詞來報道某事,也必須滿足兩種條件中的一種:有組織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而該組織已經(jīng)被官方定性為恐怖組織;要么是它信任的官方機構(gòu)定性。”那么,這一次是因為白宮開了“金口”?
近兩年來,中國多地發(fā)生暴力恐怖襲擊,許多民眾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截至觀察者網(wǎng)發(fā)稿時,“5•22”暴恐案已致39人遇難。但對于《紐約時報》的記者編輯團隊來說,似乎不管死多少平民,都可以無動于衷,都抵不過美國官方的口徑——這個每年源源不斷資助世維會的國家。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新偉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評論 70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22“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165“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給日本背后捅刀,逼得臺積電沒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過,馬斯克表態(tài)
-
朱時茂自曝被騙錢,“我還是反詐大使”
-
英F-35“趴窩”印度機場20天,快被“玩壞”了…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xiàn)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