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ena K:《明報》風波為什么令我失望
關鍵字: 香港明報事件明報開天窗香港媒體公信力傳統(tǒng)民主派新興本土派香港反對派Omena K明報總編輯說到香港,所謂的“港獨”份子闖軍營成了內地人民最熱議的話題。然而在我們這邊,這只是不起眼的小事:一是因為這確是小事,搞事的不過三數人,整個“港獨”群體也只有一千幾百之譜;二是因為我們素來沒有國家觀念,比起諸如“新聞自由、政治干預”之類的渲染,國家主權還真不是我們關心的焦點。
而《明報》總編劉進圖被調職、新總編即將從馬來西亞“空降”的風波,就正是這樣的渲染題材。消息一傳出,《明報》好些專欄作者紛紛“開天窗”,指控“中共打壓”云云,而反對派也發(fā)起攻勢,把事情說得仿佛香港媒體已經兵臨城下,覆滅在即。
有消息指,前《南洋商報》總編輯鐘天祥很有機會接管《明報》?!赌涎笊虉蟆泛汀睹鲌蟆吠瑢購垥郧淦煜碌?ldquo;世界華文媒體集團”,所以如果消息屬實,那么也不過是集團內部的高層調動,其中能有什么政治含意?一些反對派的文章指張曉卿在內地有不少投資和合作,比如說“中馬欽州工業(yè)園”等等,還有他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的紀錄片《下南洋》,無疑“證據確鑿”。
最近《亞洲周刊》江迅的文章《冷戰(zhàn)心態(tài)綁架香港》,指出這是反共意識形態(tài)大勢下盡捕風捉影之能事,是白色恐怖。這樣的心態(tài)和思潮,很多評論者也提到過,而內地人民昔日的戲言“不到臺灣不知文革還在搞”的主語,也漸漸置換成了香港。
然則,我們不妨順著反對派的思路來想,假如這是真的,我們也要看看這“真”在什么地方。對反對派來說,其中“政治意味”的主體是“打壓”,那么打壓的客體,就是其一直所標榜的“中立、公信”。與其聚焦于臆想的主體,倒不如看看明擺著的客體,更有收獲。
事實上,《明報》就長期以“公信力第一”自居,在中文大學的研究中,亦與英文大報《南華早報》并駕齊驅多年;直到今年才跌出前二名,被《經濟日報》趕過了。這是什么原因?
明報在紙媒公信力排名中長期位居前二位
在香港日趨激烈的政治氣氛中,言論日漸非黑即白,要保持公信力,這混水就沾不得。但相對于《經濟日報》,《明報》并沒有少顯示立場,而一旦顯示立場,在大多數厭倦政治內耗的市民心目中,不管到底誰是誰非,亦必失去“公信力”。
《明報》不同于《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后兩者雖然銷路最高,但始終是小報本色,《蘋果》作派人盡皆知,而《東方》雖然立場不同,但手法也不遑多讓?!睹鲌蟆肥莻鹘y(tǒng)大報,表面上報導中立、包容并蓄是起碼的條件,然而在中立的外表下,讀者越來越感受到“正文”以外的偏頗立場。專欄就不用說了,主要都是反對派的地盤,不過這和文化界、教育界主流被占領有關,也不全怪報紙方面??墒窃谝恍┚庉嬜灾鞯臋谀?,“正文”之外的立場卻俯拾皆是。
比方說,在面向中學生的“通識科漫畫”部分,貌似羅列了正反觀點,客觀分析;可是,如果我們只看對學生造成更深刻的、潛而默化的影響的漫畫部分,卻幾乎是一面倒揶揄針對政府,或者干脆把反對派單方面看法說成既定的事實。
香港《明報》的通識科漫畫,貌似中立,實則一面倒揶揄針對政府
《明報》這種旁敲側擊的、斯文含蓄的立場宣示,和《蘋果》赤裸裸的鼓吹正好相反,如果把《蘋果》比喻成半夜街頭兇神惡煞的混混,那么《明報》大約就是CBD高級辦公室衣冠楚楚的金融吸血鬼。
盡管目前反對派在輿論上占了優(yōu)勢,但并不意味著社會大眾的立場也一面倒。何況《明報》向來走中產界、知識教育界路線,讀者更不容易被煽動,其日漸偏頗的立場肯定會在民眾心目中扣分??梢哉f,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中,客觀中立的媒體是難得的凈土,因此,即使從生意考慮,《明報》也不應該在混水之中越走越深。
那么《明報》自己又怎樣看待“客體”?反對派政客固然自知造謠生事也必須厚著臉皮抬著“中立、公信”的招牌,然而《明報》大量員工的抗議聲音,又不似都是厚臉皮的。在Facebook上,我有不少明報的員工、甚至前員工朋友,也對這次事件抗議聲援。由此看來,《明報》的公信力的確存在于大眾心目中,即使編輯方向漸見偏頗,員工也真心相信自己在捍衛(wèi)“珍貴的社會公器”,以至于站出來抗爭。
這既由于過去的慣性印象,也由于商業(yè)媒體的生存策略——特別是在香港——必須向政府進攻,才是“公器”。很多人認為,香港是“反共橋頭堡”,針對中國政府、特區(qū)政府是大勢所趨。然而我們可以假設,撇開政治立場不論,商業(yè)媒體為了生存,也須把民眾對媒體權力屬誰的質疑,轉化為對政府的各種不滿。
《明報》員工在總編被撤后,紛紛站出來“抗爭”
別的不說,香港人從小習得的第一個非英語單詞,不是基本邏輯常用的Vice Versa或者Ceteris Paribus,而是Laissez-faire——自由放任經濟。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市場是多么的有效,是社會支柱,政府的作用只是給市場服務。所以,與其說香港是“反共橋頭堡”,倒不如說是“資本主義橋頭堡”,以至于我們相信一家私營公司是“社會公器”,而“社會公器”為了保持自身的光環(huán),也必然順水推舟。香港的私營報業(yè)無不如此,《明報》也不例外。長期下來,員工自然覺得和政府結下梁子,是敵我關系——只是現在越來越不加掩飾。
從這個角度看,媒體還真是政治中的重要一環(huán),總編的撤換怎么都脫不了政治意味,不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賦予的。那么這次事件的意味是什么?主觀的有如上述,是把政治當生意的算盤;至于是否更直接的政治指令,我們無法猜度??陀^賦予的,表面上當然是反對派所聲稱的“打壓新聞自由”和隨之而來的社會風波。
我們總是喜歡看所能看見的,不看還沒有看見的。目前所見,是反對派的又一波政治進攻,近者承接一個多月前的香港電視牌照事件,遠者呼應一年多以前的反國民教育運動,主題都是新聞自由、反對霸權洗腦之類。在這看似一浪接一浪的運動中,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聲勢浩大,卻沒看到其千篇一律、無以為繼。
香港社會發(fā)展停滯,青年前途無望,是最大的社會問題。反對派十分清楚所謂“新聞自由”之類的主題只能局限于學界和知識界??蓵旆词瓴怀桑挥猩縿悠鹕鐣嗄甑膽嵟?,而不是“學民思潮”那種中學生的搞笑嚷嚷,才可能透過社運達到目的。
然而,傳統(tǒng)民主派只要支持2017年的“有篩選”普選方案,就可能參與競逐,為此目的,他們不可能發(fā)動真正的社運;參選無望的新興反對派,特別是有“獨港”傾向的“本土派”,則方興未艾,羽翼未豐。前者要在可能的選戰(zhàn)中保持實力,就不能過早流失新興派的選票;后者要茁壯成長,則不得不仰賴前者成熟的政治機器。算下來,彼此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不管是“反共不反華”的傳統(tǒng)派,還是“反中國殖民”的“本土派”,都可以找到發(fā)揮空間。
我們可以反觀最近香港法院宣判“內地新移民不必住滿七年也可以拿低保(港稱‘綜援’)”一事。這本可以大大煽動基層青年因“切身利益受損”而憤怒,可是反對派卻陷于分裂,無以醞釀成社會運動。傳統(tǒng)反對派“民主黨”說這是維護公義,而以律師為主的“公民黨”自然“尊重法院判決”;新興本土派的右翼民粹再一次把中國內地人說成“蝗蟲”,要在香港搞排華。事實上,建制派也同樣左右為難,右翼與左翼爭持激烈。
說回這次《明報》風波,反對派進攻靶心是張曉卿,而張曉卿成為《明報》大老板已經好幾年,與內地的生意關系也不是新鮮事。他之所以今天才成為攻擊對象,明顯是反對派故意留有一手,用在一朝,這正好說明這步棋是經過選擇的。
如此說來,香港真正的“深層次矛盾”,也就是中央三令五申必須解決的問題,在2017年普選之前是不會有人正視的。《明報》風波之讓人失望正在這一點,不在于反政府的捕風捉影,而在于各種政治力量又一次耗在無意義的偽議題上。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4“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90“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0“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評論 241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