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魯鄭:地緣政治——巴黎恐襲改變了什么?
關鍵字: 巴黎雜志社恐襲歐洲伊斯蘭宗教法國猶太人反恐查理周刊一幅漫畫引發(fā)的血案最終演變成一場全球性事件:不僅四十多個國家領導人、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蘭國家走向街頭與之對抗。這正如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所說:這場悲劇改變了法國。然而,一個影響全球的事件,它改變的可不僅僅是法國。
俄羅斯與以色列的意外收獲
從地緣政治角度講,受益最大的有三個國家:俄羅斯、以色列和中國。俄羅斯由于烏克蘭危機而成為眾矢之的,承受了西方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壓力,甚至和恐怖主義并列成為西方的頭號威脅。但《查理周刊》被襲擊后,俄羅斯立即成為西方的次要矛盾,更有可能再度成為反恐盟友。這一次俄羅斯也見縫插針派外交部長參加了巴黎的共和大游行,這和美國缺席形成了很耐人尋味的對比。對于法國民眾來講,烏克蘭實在遠在天邊和自己切身利益無關,相反為了響應美國的制裁還要付出不菲代價,但如今俄羅斯支持反恐卻是看的見的友誼和國家利益需要。試想,一個沒有歐洲參與的經濟制裁還有什么意義?畢竟,美國和俄羅斯才區(qū)區(qū)上百億美元的貿易額,對俄羅斯連隔靴搔癢的作用都沒有。
一個影響全球的事件,它改變的可不僅僅是法國。
可以說,這場襲擊相當程度上令俄羅斯擺脫了全球孤立,隨后歐洲方面的各種制裁也將名存實亡——說不定歐盟正希望有個臺階來改變損人不利已、只利其他競爭者的經濟制裁呢。
這次發(fā)生在巴黎的恐怖襲擊,共造成四名猶太人死亡,使得以色列收獲了更多同情。本來,極端伊斯蘭主義制造的恐怖活動就有利于以色列。世人可能還記得“9·11”發(fā)生時,當被問到世貿襲擊事件對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有何影響時,以色列前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脫口而出:“非常好(的影響)”。隨后他糾正說:“哦,不是很好,但是會產生同情?!焙髞肀尽だ浅姓J是他所為時,聲稱理由是美國偏袒以色列,但后果則是令美國更加偏袒。這也是為什么直到今天為止,還有相當多的穆斯林相信,“9·11”是猶太人一手導演的。
以色列一向被視為西方一員,同時面臨著伊斯蘭國家的敵視和挑戰(zhàn)。當伊斯蘭社會和西方的矛盾越尖銳,獲利的自然是以色列。這一次恐怖襲擊發(fā)生在歐洲,更有利于以色列改變歐洲親巴勒斯坦的立場。說句不客氣的話,表面上以色列去哀悼,內心中說不定是多么興高采烈。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當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英國首相丘吉爾聞訊后,高興的老淚橫流,高喊“好了,我們總算贏了”。據說正在洗澡的他連衣服都不穿,興奮的赤身從浴盆中跳出。蔣介石更是歡喜異常,激動的一夜難眠,居然開心的唱起了京?。。〒n素音回憶錄)??捎心囊粋€國家為美國的慘重傷亡而真正難過?國際政治就是如此,沒什么可好掩蓋的。
中國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會有何變化?
至于中國,這次的收獲或許比俄羅斯、以色列更大。一是有利于消除西方的反恐雙重標準。我相信,剛剛受到重創(chuàng)的法國社會在面對中國之時,會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法國官方和媒體也實在不便于自打嘴巴。西方在支持“世維會”、熱比婭等伊斯蘭勢力時,也會想想歷史上一再重復的教訓。
二是西方即使不主動請求中國參與反恐,也不會輕易再冒犯中國。畢竟,首要的威脅就在眼前,而中國崛起造成的革命性后果還在未來。
三是有利于減輕中國遭受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襲擊的危險。這場襲擊令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沖突再度上升到全球地緣政治的首位,雙方的報復和反報復很可能輪番上演。僅舉一例,《查理周刊》受襲后出版的第一期,仍將矛頭對準了伊斯蘭教。封面上被漫畫的又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而且是落淚的穆罕默德,總理瓦爾斯在亮相時特意手持封面向媒體展示,并在電視上滾動播出。結果立即在全球引發(fā)穆斯林的抗議。世俗化最高的伊斯蘭國家土耳其的總理公開譴責,副總理干脆聲稱蔑視穆斯林神圣價值、刊登先知形象的人,顯然都因挑釁而有罪。埃及遜尼派認為這是“招仇恨”,就是埃及的正教教會的牧首都表示:“這種行為既缺乏人性、又缺乏道義,而且從社會角度也不可接受,對世界和平絕對沒有貢獻”。在巴基斯坦更發(fā)生支持兩名嫌犯的游行.
只是這樣的話西方能聽的進去嗎?《查理周刊》以及法國各界像是覺得極端伊斯蘭勢力在全球部分穆斯林社會中還不夠得人心,再以此助一臂之力。與此同時,總統(tǒng)奧朗德登上極具象征意義的、目前法國唯一一艘正在服役、第二天就開向伊拉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其展示甚至炫耀武力的意味十分濃厚。
顯然,中國不僅遠離西方的“關注”,也將很大程度上遠離極端伊斯蘭勢力的視野。其他溫和的伊斯蘭國家,對西方敢怒不敢言,但會以和中國更加友好來表達對西方的不滿。
四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沖突,也令世俗化的中華文明及其價值觀意外的凸現。
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暴力屠殺雖然不能等同于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明,但卻傷害了伊斯蘭文明。至少讓世人看到伊斯蘭文明沒有經歷宗教改革,沒有走出政教分離,未能實現世俗化的不足。雖然哪怕在當代任何宗教都有極端勢力,比如最為溫和的佛教,2014年也發(fā)生緬甸的佛教徒暴力攻擊穆斯林的事件,此前震動世界的挪威大屠殺也是基督徒所為。但相對而言,打著伊斯蘭教旗號的極端恐怖主義行為最多。這反過來必然損害其文明的軟實力。
雖然這一次西方是受害者,但也令世人看到了西方文明的極端性和傲慢,更讓國人領教了什么是西方的新聞自由以及這種自由所帶來的后果。正如我此前說過的,別說有宿怨的兩大文明之間,就是普通人之間,如果采用《查理周刊》方式交流和對話,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襲擊發(fā)生之后,西方不但不進行反思,反而將新聞自由大旗舉得更高。
非常奇特的是,羅馬教皇反而發(fā)出和《環(huán)球時報》一樣的聲音:“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挑釁,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他進而舉例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我認為不能以暴力回應,但如果我的朋友加斯帕里說了一句詛咒我母親的話,他就要預期會挨一拳,這是正常的”(這挨一拳的行算不算暴力,這個表態(tài)算不算是某種辯護呢?)。不成想,卡梅倫竟公開反駁教皇,恍惚間,世俗政權似乎比宗教更“狂熱”,實在是匪夷所思。或許世俗政權宗教化、宗教世俗化是未來西方的演變方向?
不過這一次受傷最重的恰是新聞自由這一價值觀。面對這樣的后果,全球都不得不思考新聞自由的界線及造成的代價。而且法國接連抓捕為官方定性的恐怖分子辯護人士,人數達上百人,也在全球引發(fā)爭議。特別是法國最新的反恐法律,居然規(guī)定:口頭違法言論,五年徒刑罰款9萬美元,網上發(fā)表,七年徒刑罰款12萬美元——如果中國也有這樣的法律,得有多少網民被抓、被罰?更荒唐的是,從起訴到審訊和監(jiān)禁竟然只需要三天時間!比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特殊的嚴打時期都要高效!于是在這部法律下,就出現了許多難以置信的案例:一名醉漢周六因為聲稱支持嫌犯兩兄弟,周一就被判處四年徒刑!甚至一位法國公民由默哀時沒有遵守禮節(jié)(如要起立和脫帽),竟被吊銷駕駛執(zhí)照!汶川地震時,全國默哀悼念,相信也肯定有人沒參與,但卻沒有人受到懲罰,兩相對照,究竟哪個是言論自由國家?哪個是人權國家?哪個是法治國家?
襲擊后,法國強調加強教育,可是在學校里,老師面臨穆斯林學生這樣的質疑:“為什么污辱伊斯蘭先知是新聞自由,為報復行為辯護就違法?就要被逮捕?”更何況,穆斯林群體日常的感受是:他們才是種族歧視的真正受害者!
在法國許多學校里這種價值觀已經無法解釋現實,也無法說服學生。這也是為什么不少老師表明早已放棄品德教育,很多問題無法解答,因為和現實太脫節(jié)了。所以據媒體報道,襲擊發(fā)生以來,出現了如下現象和言論:穆斯林學生拒絕參加全國靜默哀悼一分鐘的活動、聲稱記者該受襲擊、“我不是查理,我是KOUACHI兄弟”、“我們要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yè)”等等。
人們自然要問:一個連本國民眾都無法說服、不被接受的價值觀怎么還想搞成普世價值全球推廣?恐怕隨著對立和沖突的日益尖銳化,西方徹底撕下面具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應該說,這一次沖突,兩大文明價值觀的正當性都受到沖擊和損害,唯獨向來以無宗教的世俗文化和實用理性而著稱的中華文明脫穎而出。在今天全球化時代,價值觀的博弈同樣也是地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大文明的正當性受損,自然意味著中國文化和制度模式正當性的上升。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4“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90“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0“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評論 241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