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對話白軻:美國大眾比過去更關心中國,卻被“指引”到了歧途……
王文:您肯定認識很多中國人,實際上過去20年,中國人對美國人的認知經(jīng)歷了一個“祛魅”的過程。20年前我們總是認為美國是一個神話,甚至認為美國的月亮更圓。
2022年8月份我在《紐約時報》評論版上發(fā)表了一篇很長的評論文章,講述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對美國看法的變化:“過去20多年美國神話不斷地在墜落,中國人對美國的觀感,從過去的崇拜到了現(xiàn)在多少有些失望,因為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并沒有起到給全世界帶來領導力和榜樣的作用?!?
您在美國是否能感受到這樣的危機?作為法學和公共政策問題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國人對于美國“自由價值觀”看法的變化?
白軻: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其實也很簡單。我先從簡單的開始講起,簡而言之,歷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東西方對于自我的感知或者概念是非常不一樣的:西方更尊崇個人主義,而對于中國來說,個人有責任促進整體的利益。美國人看到中國的體系時,會驚呼中國被一些集體控制了,這是“令人窒息、非??膳碌摹?。東亞社會看到美國的時候,可能會認為美國人是一群瘋子,美國社會很混亂,基本上要崩潰了。所以總的來說,根本的社會秩序是不一樣的,從外部看上去可能要崩潰了,但其實并沒有這樣。在中國這邊也是如此,并沒有那樣僵化、嚴格的控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剛才的問題。很多中國學者看到美國可能會覺得“你們是不是瘋了”?有時候貌似我們已經(jīng)到了邊緣,但實際上并沒有像外部人們所想得那么糟糕。對于東亞秩序,可能美國人看到日本、中國時,會覺得你們就像是“仆人”一樣,實際上這并不是在中國和日本發(fā)生的真實情況。
確實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美國看上去似乎是失序的,實際上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演進的秩序,我把它看成是潛在的穩(wěn)定性危險,對此我們還是需要謹慎對待。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學與國際事務教授白軻參加明德戰(zhàn)略對話2024
王文:正如剛才您說的,雙方相互的理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換句話說,要解決當下中美之間的緊張,恐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認知就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但是現(xiàn)在看來又回到了老問題,相互認知、相互尊重恐怕越來越不容易。比如中國反復對美國白宮講,不要碰臺灣,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但是我們會看到,至少從拜登政府的角度來講,并沒有完全遵從中國人的建議或者要求,仍然不斷地在干預著臺灣。
再比如新疆、西藏,中國一直主張不要干涉他國的內(nèi)政,但是美國政府不斷地在這些問題上挑釁中國主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似乎看不到在不遠的將來,美國不干涉中國內(nèi)政的可能性,中美之間似乎還是要回到“用實力說話”。所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只有中國變得更強大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可能才會變得更好。
在您看來,中美兩國之間如何解決當下相互認知不充分這個問題?
白軻: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我先從一個可能會有爭議的立場講起,但我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時候,如果人們有不同的觀點或者雙方有不同的觀點,他們可能會相互干預,而這種干預往往是不應該發(fā)生的。另一種是批判,用這種方式讓對方聽到自己的聲音,并據(jù)此反駁——這也是交流的一種方式。
批判一方并不是說另一方就要按照這種批判來做,他們可以回應,回應的方式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你說的是錯的。與此同時,每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權利來批判別人,同時也能面向未來。
批判和干預是不一樣的,干預是不可以接受的?,F(xiàn)在中美關系中,批判就是人們聽取彼此意見的一個方式,但是大家都很容易忽視或者忘記批評的界限。
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雙方的情緒可能會越來越高漲,我認為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國家在這方面投入太多情緒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忽視掉干預和批判之間的差別。因為批判其實是要雙方對話,要找到解決方案,一開始是基于批判,但是后來就朝著干預的方向去了。
王文:我們再往未來看,我覺得未來10年的中美關系并不會輕松,甚至有一些智庫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在未來10年會發(fā)生戰(zhàn)爭。所以在這樣的節(jié)骨眼上,我們展望一下未來10年中美關系會是什么樣的演變過程?您怎么樣看待2035年時的中美關系?
白軻:我其實沒有辦法獲得任何國家機密,但是我可以分享我的猜測。我想中國和美國都有足夠的智慧從歷史中學習經(jīng)驗,認識到不能再重復一些錯誤,這是基礎。
我們在20世紀見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以擁抱,也可能采取一些最愚蠢的、自我毀滅的行為,正如從上世紀40年代初一直到1945年所發(fā)生的那樣。歐洲國家基本上失去了一切,曾經(jīng)的帝國也灰飛煙滅。戰(zhàn)爭將不僅僅對中美兩國來說是災難,對于世界來講也是災難和悲劇。我們現(xiàn)在就應該知道這一點,因為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而現(xiàn)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來調(diào)節(jié)這種情況。雖然未來會有挑戰(zhàn),國際社會會重新調(diào)整,但我想到2035年時,中美之間將會有一個新的穩(wěn)定關系。
王文:我想問最后一個問題,作為對中國有不少了解的一位美國教授,您怎么看待2035年的中國和世界?
白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收尾問題。中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最為根本的發(fā)展路徑,也就是從2020年到2035年的發(fā)展路徑,這也會對世界產(chǎn)生非常好的影響,中國將會繼續(xù)沿著這樣一條道路發(fā)展。不只是要實現(xiàn)中國自己的發(fā)展,而且要有能力來提供一些基本的框架,把它作為中國的合作伙伴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的參考范本。
任何一個有領導力的國家都應該是處于發(fā)展最前沿的,而且能夠引領全球的發(fā)展,當然一定要有耐心。中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成就和治理方法,已經(jīng)給很多國家提供了一種范式和可行的選擇。如果中國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而且堅持不懈的話,一定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也能夠為全球所適用。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戴蘇越 
-
“如果中國不再試圖拯救世界,那時會發(fā)生什么?”
2024-09-17 14:32 能源戰(zhàn)略 -
美國要承認胡塞“新政府”?
2024-09-17 13:28 也門局勢 -
他對朔爾茨說:我們支持中國和巴西的方案
2024-09-17 11:27 -
“怎么沒人暗殺拜登和哈里斯”,他發(fā)完又自刪了
2024-09-17 11:08 美國大選 -
他“狂熱”挺烏,等待12小時只為…
2024-09-17 09:36 美國大選 -
超740萬人等待救治,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失效了?
2024-09-17 08:07 -
與她矛盾激化,法國委員突提辭職還扔出“爆炸性指控”
2024-09-17 07:49 歐洲亂局 -
“若非美國一再袒護,安理會多份決議就不會遭到明目張膽的拒絕”
2024-09-17 07:13 巴以恩仇錄 -
孟臨時政府尋求改革,美國給2億美元援助
2024-09-16 22:44 觀察者頭條 -
伊朗新總統(tǒng)最新涉華表態(tài)
2024-09-16 22:34 伊朗局勢 -
俄將限制國際領養(yǎng):禁止變性合法國家的公民收養(yǎng)俄兒童
2024-09-16 21:43 俄羅斯之聲 -
普京簽署總統(tǒng)令,“人數(shù)增至近239萬”
2024-09-16 20:45 俄羅斯之聲 -
謝鋒:中國不干涉美國內(nèi)政不賭美國輸,美國也應該尊重中國
2024-09-16 20:31 中美關系 -
“‘臺獨’實際是把自己鎖進小監(jiān)獄,并把鑰匙扔了”
2024-09-16 19:44 臺灣 -
印度警方抓捕上百人,三星罷工抗議“事態(tài)升級”
2024-09-16 19:41 印度驚奇 -
科索沃局勢再度緊張,中方回應
2024-09-16 17:56 歐洲亂局 -
英美所謂英美戰(zhàn)略對話聯(lián)合聲明無端指責中國,中方回應
2024-09-16 17:46 不列顛 -
德國科隆一餐廳發(fā)生爆炸,業(yè)主稱系人為引爆
2024-09-16 16:37 歐洲亂局 -
中東歐多國遭遇數(shù)十年來最大洪災,已致至少8人死亡
2024-09-16 14:57 極端天氣 -
“對華關稅對歐洲消費者不公平,美國車為何不加稅?”
2024-09-16 13:01 歐洲亂局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7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69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6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9最新聞 Hot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diào),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