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興揚:儒之失與道之末——由儒家建制化運動說起
關鍵字: 道家儒家儒教儒學建制化新儒家皇權科舉儒釋道祭祀、求學等帶來的不僅僅是信仰的寄托,還有大量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哪怕產生一個新的儒教,再來瓜分這部分信仰市場,佛教、道教答應嗎?吃到嘴里的肥肉哪有那么容易吐出來!
如果儒學建制化模仿佛教、道教來承接這部分功能,佛道教已經有了完善的制度,民眾還會選擇這碗半生不熟的儒家飯嗎?
就連儒生最為自豪的國學,也早就被各式各樣的國學班占領了市場,新興儒教能夠與原有利益占有者搶奪利益嗎?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當建制化的儒學組織漏出一絲壟斷國學市場的時候,就會被聯(lián)合絞殺。
余論:儒家未來如何發(fā)展?
那是否儒家就沒有了出路?儒家思想注定要沒落,儒家應該如何發(fā)展?建制化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儒教已經消亡,儒學思想卻不會消亡,儒生已經消失,儒家文化的精髓卻不會過時。與時俱進不代表非要在成立一個宗教或者類宗教組織,留存在哲學意義上的儒教或許更有利于發(fā)展和變化。
如果精神上的儒生能夠拋開利益的誘惑或者重新掌控政治主動權的誘惑,踏踏實實將儒家思想傳承出來,通過儒學思想的弘揚結合經濟利益,來引領民眾對儒家思想本身的認識,或許是一條更合適,也不那么討厭的路,否則,連國學班都被和尚、道士、商人、雞湯販子把生意搶干凈了,還指望啥弘揚儒家文化?
儒家的發(fā)展,應該有自己真正的思想者,形成穩(wěn)定的學術團體,在弘揚儒家文化的同時,獲取足夠的經濟利益,支撐儒家文化的發(fā)展。
儒道兩家都有各自優(yōu)勢,對于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精髓,側重面不同,道教的道法自然,儒教的仁義禮智信,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儒家建制化的方向,我個人覺得不應該再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宗教,應該與道教一樣,在各自優(yōu)勢上,讓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包括道教在內,也需要摒棄糟粕,盡可能傳承優(yōu)秀文化,繼承文化難,與時俱進更難。
全真教掌教丘處機。史學家錢穆在名作《國史大綱》第三十五章云:“蓋蒙古初入中國,其野蠻最甚,長春真人丘處機以宗教得成吉思汗之信仰,其徒得免賦役,全真教遂大行,文人不能自活者多歸之。”
如果精神上的儒生愿意有個載體,進入道教或許是個選擇。道教尊崇先賢,一定意義上,大成至圣先師也在道教內部被供奉,與其花費力氣單獨將大成至圣先師神化,不如效仿歷史上的儒生,進入道教;同時,精神上的儒生進入道教,可以更多的豐富道教的內容,讓儒家思想通過道教的方式表達出來,不也是一種對儒教的另類恢復嗎?
儒學的建制化,我覺得可以用個成語代表:刻舟求劍,以為劍遺失了,準備模仿佛道教,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想尋找到自己的劍,其實,這把劍就在你的手中,這把劍就是儒家思想。
關于開頭那個故事,答案很簡單,財神爺就在那個游客的背后,他轉身進去就可以看到。儒學建制化的問題也一樣,答案很簡單,孔圣人就在這里,儒學就在這里,真正去弘揚儒學精神即可,而不是刻舟求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最新聞 Hot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
“越南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惹惱中國”
-
最新民調:4成支持馬斯克成立新政黨
-
美伊下周在挪威談?
-
“俄美有興趣共同實施經濟領域一些‘有前景的項目’,特別是能源”
-
人才引進被舉報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圍名單與此前一致?包頭通報
-
特朗普威脅:周五,接關稅吧
-
“歐洲領導人向我求助,我提了建議”
-
“我簽署時候,B-2、F-22將從頭頂飛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