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專訪| 潘英麗:銀行業(yè)產能過剩了嗎?
關鍵字: 民營銀行產能過剩國有商業(yè)銀行利率市場化中國銀行業(yè)【11月中旬,北大國發(fā)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教授的一篇文章,在春秋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陳平教授的“經濟復雜性”微信群引發(fā)爭議。在這篇名為《金融改革與經濟轉型(下)》的文章中,黃益平提出了他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建議,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就是降低準入;第二是開放市場,就是要讓市場機制來決定資金的定價和資金的分配;第三個是改善監(jiān)管。
這是諸多金融專家一貫的改革思路了。不過,上海交通大學現(xiàn)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潘英麗卻觀點鮮明的指出,銀行業(yè)已經是僅次于制造業(yè)和房地產業(yè)的第三大過剩產業(yè)了。潘英麗教授稱,她剛剛完成了一項以此為題的研究報告送至北京,報告建議,“應該立即停止新設銀行,而是要通過大銀行支行的分拆出售推動銀行業(yè)存量改革,使之變成單一社區(qū)銀行?!迸擞Ⅺ愓J為,黃益平的建議放在2006年做是對的,但是現(xiàn)在顯然已經不合適宜了。
商業(yè)銀行利潤在下降,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在上升,銀行在傳統(tǒng)存貸款業(yè)務上惡性競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銀行真的過剩產業(yè)了嗎?為什么當前提降低銀行業(yè)準入門檻不合時宜,就在中信銀行和百度合資,成立百信直銷銀行的當天,觀察者網就此問題,采訪了潘英麗。面對銀行業(yè)這個龐然大物的改革,潘英麗觀點犀利,建議大膽,不過中國的銀行業(yè)改革,恐怕存量改革難度依然比增量來得大。不同觀點,供讀者朋友們思考。】
11月18日,百信銀行揭幕。從左至右:中信銀行行長李慶萍、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百度李彥宏、百度總裁張亞勤
以下為訪談全文
銀行的盈利是政策性補貼帶來的
觀察者網:我們在討論當前金融改革建議的時候,你提到一個很新穎的看法,說中國的銀行業(yè)已經產能過剩,本來應在2006年推出的放寬市場準入的改革,目前推出已不太合適。為什么說,銀行業(yè)產能過剩了?
潘英麗:一個行業(yè)是不是過剩,有個標準。理論上可用利潤平均化趨勢的指標。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狀態(tài),應該是各行業(yè)獲得同樣的平均利潤。如果這個行業(yè)存在壟斷或行政壟斷,就會存在超額利潤,來自于壟斷造成的產品供不應求。如果資本自由流動,超額利潤會吸引更多投資進入,使產品的市場供給趨于飽和,最終生產企業(yè)都只能獲得平均利潤。
如果說產能過剩,就是生產企業(yè)已經不能獲得平均利潤,一個更直接的指標就是,這個行業(yè)已經不能獲得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
從這個指標來看,鋼鐵等重資產行業(yè)虧損得很厲害,肯定是過剩了。我想說的是,銀行業(yè)是僅次于制造業(yè)、房地產業(yè)的中國第三大產能過剩行業(yè)。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銀行看起來還是盈利的,但是這個盈利是政策性補貼造成的。
一直以來,中國銀行業(yè)的市場準入受到嚴格管制。銀行有超額利潤的時候,誰都要辦新銀行,但并不容易,因此銀行可以長期維持行政壟斷性質的超額利潤。同時我們要清楚,銀行的超額利潤不是市場需求帶來的,而是政府的存貸款基準利率中的利差補貼政策提供的。
我曾看到外國學者的一項研究成果,在金融危機前的5-10年,十多家跨國銀行存貸款平均利差為1.44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業(yè)存貸款基準利差1999-2007年維持在3.33-3.6%之間,2008-2013年間維持在3%,目前仍有2.85%的利差。因此與跨國銀行平均水平相比,這里面其實包含了1.5到2個百分點的政策性補貼。
2004-2012年,扣除以CPI計的通貨膨脹率,我國一年期存款的實際利率是-0.4%,因此,1.5-2個百分點的超額利差可看作是存款人給銀行的補貼。
從1999年開始,政府擴大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利差,實施利差補貼政策。主要目的是幫助國有銀行消化其不良資產。國有銀行當時存在很多政策性壞賬,比如給國企的“工資貸款”、“安定團結貸款”,肯定收不回來。這此財政補貼性質的不良貸款,政府也必須采取相應政策幫國有商業(yè)銀行去消化。
這個過程中,新進入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比如民生銀行的創(chuàng)立,它本身沒有壞賬,他們也沒有放過什么政策性的貸款,也搭了高利差的便車。
這兩個百分點的利差補貼跟銀行信貸規(guī)模成正比。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銀行有很大的擴張沖動。根據我們分析的數(shù)據,民生銀行的總資產這幾年年增長率都高達70%。新銀行一要跑馬圈地,二要快速做大,因為做大了,才能大而不能倒,出問題由政府買單。
這個高利差政策2006年就應該退出了。2006年,我們的國有企業(yè)、國有銀行都已盈利,銀行業(yè)的穩(wěn)健指標也已達到國際水平。2006年退出高利差補貼政策,實現(xiàn)利率的市場化,放寬民營和外國資本的準入,正當其時。這樣民營銀行存在硬約束,不能借用國家信用過度放款,虧損、資不抵債就要破產,風險也不致于轉嫁給國家財政。
但是利率市場化和市場準入的改革都沒有推出。金融改革方案是誰提供?還是金融業(yè)的高官和金融專家來做,他們肯定不想改變自己的好日子。于是市場準入、利率市場化等消除行政管制和壟斷的改革被擱置,信貸規(guī)模急劇擴張。
于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惡性透支國家信用的階段。比如地方政府借錢上項目,多多益善,基本不考慮還本,把銀行貸款當?shù)诙斦?。國有企業(yè)追求規(guī)模擴張,投資也是長期低效率。對銀行而言,地方政府不會破產,國有大企業(yè)也是大而不會倒。銀行自已也是大而不能倒。因此,銀行信貸人員也都是我把能賺的錢先賺了,以后會不會壞賬有總行沖銷,由國家財政和央行托底。這就使得借款人、貸款人全都存在道德風險,惡性透支國家信用,使中國經濟陷入高杠桿支撐的過度擴張和產能過剩狀態(tài)。
銀行產能過剩有五大原因
觀察者網:那么為什么說銀行產能過剩?你的論據是?
潘英麗:其實銀行要不了幾年就會陷入整體虧損。原因有幾個方面:
其一是利差的縮小?,F(xiàn)在銀行存貸款利率還有2.5%以上,利率市場化與市場準入條件下,如果銀行利差再縮小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利差減少40%。再假定銀行收入70%來自利差,二者相乘,縮小一個百分點的利差,就相當于銀行減少28%的利潤。利差縮小,銀行利潤就會大幅下滑。
其二是銀行不良資產率仍將快速上升。目前銀行公布的不良率在1-2%,但隱性的不良資產比例顯然要比這高得多。最近有投行分析,目前上市銀行價格隱含的不良率已達13%,銀行價格是低估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4“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90“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0“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評論 241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xiàn)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協(xié)議這一條,旨在孤立中國…”
-
“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
“聽到東方驚雷了嗎?那是14億中國人在笑話美國”
-
“以色列和俄羅斯正進行秘密會談”
-
佩通坦基本盤還穩(wěn)嗎?泰國權力天平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國正建設由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被騙至緬甸的男模特已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