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情景喜劇《初來乍到》講述華裔美國夢? 當(dāng)事人:心酸往事一點也不好笑
關(guān)鍵字: 初來乍到美劇初來乍到美劇初來乍到好看嗎華裔故事初來乍到初來乍到評價美國初來乍到美劇華裔美劇拜近來美國電視界掀起的少數(shù)族裔風(fēng)潮所賜,20年后,又一部主要角色為亞洲面孔的電視劇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黃金檔,它就是ABC電視臺推出的《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這部單鏡頭情景喜劇根據(jù)華裔美國廚師黃頤銘(Eddie Huang)的回憶錄《初來乍到》改編,主要描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臺灣家庭來到奧蘭多定居,華裔男孩Eddie在美國白人社區(qū)的成長故事,這個家庭里父母是臺灣移民,三個兒子是出生在美國的第二代ABC。
不過,這部主打種族加文化沖突的情景喜劇被原作者黃頤銘批評“改得太扁平化”,而黃頤銘在接受華人媒體采訪時透露,回憶錄里大部分是心酸往事,一點兒也不好笑:
首部華裔生活劇《初來乍到》每周二晚上8點在美國ABC電視臺播放
當(dāng)兒時的黃頤銘在學(xué)校餐廳里打開傳統(tǒng)中式午餐時,所有人都拒絕和他同桌吃飯,第二天他得意地帶著午餐來到餐廳,卻被一個黑人小孩推到后面,還被辱罵“Chink!”(中國佬);
爸爸說過,“如果有人這么罵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拳打過去”。于是黃頤銘沖過去抓住黑人小孩的手塞到微波爐里,關(guān)上門死死地卡住那只手。還有一次,弟弟被人打,Eddie為他去報仇,還往員警臉上吐口香糖,結(jié)果被抓去監(jiān)獄里,父母親來領(lǐng)人~
父母送他去教會學(xué)校,老師教導(dǎo)他要“讓耶穌進入你的心”,但無論如何他做不到,交了穆斯林朋友,讀《可蘭經(jīng)》,可是覺得《可蘭經(jīng)》也不是他的信仰,他又讀了佛教,覺得那也不是他的菜,后來他讀了《道德經(jīng)》,“覺得有些道理,因為書中說的都毫無道理?!?
劇中家庭里父母是臺灣移民,三個兒子是出生在美國的第二代ABC
情竇初開時他交了一個白人女朋友,兩人關(guān)在房間里親吻,他腦子里卻想著:是不是她父母或員警會來抓我,罵我黃禍呀。這個陰影一直跟隨著他,以至于每次交白人女友都等人家主動。
有一次,“天才班”的老師講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遭屠殺的歷史,他死活不肯按照老師所說的得出“一致結(jié)論”:屠殺猶太人是有史以來最大罪行。老師說:“這是實事?!彼靡环N非常美國式的態(tài)度爭辯道:“你不能說這是客觀真實,那樣對印第安人、對南京大屠殺受害人、對從非洲被強行販賣到美國的黑人來說不公平?!?
大學(xué)畢業(yè)后,Eddie想申請讀研究生,卻因為少年時的犯罪案底而沒有一所學(xué)校愿意接受他。滿腔熱情地想當(dāng)體育記者,卻因為長著一張亞洲人的臉被拒絕,對他刺激很大,他于是下定決心要不讓別人看扁他……
原著里傳統(tǒng)中式午餐被排斥的橋段在劇中都有所涉及
當(dāng)然,本著藝術(shù)高于生活的原則,美國的編劇導(dǎo)演們?nèi)f萬不可能將這些橋段塞入電視劇中,否則就很難把握好政治正確。接下來就看看這部美劇都講了些啥?華裔美國夢又是什么?
美劇政治正確三原則
到這里大家應(yīng)該對這部喜劇應(yīng)該有所明白了:主打種族加文化沖突,用夸張手法拿老中老美一起開涮……盡管有人批評此劇未能如實反映華人新移民在美國的生活狀態(tài),但不得不說美國娛樂工廠中的導(dǎo)演編劇們對劇情的尺度把握很精準,輕松搞笑中觸及族群差異,痛快淋漓中確保美式政治正確。
首先,劇名“fresh off the boat”本身是一個俗語,通常泛指新一代去美國追求“美國夢”的移民,直譯就是“剛下船”。本劇的海報模仿了名畫《美國式哥特》,畫中人表情嚴肅,衣著保守,手執(zhí)耕地的叉子,一般認為這幅畫象征著美國文化中的保守狹隘乃至壓抑,但《初來乍到》試圖對此進行戲謔。
其次,主要角色“臉譜化”。劇中第二集開頭,校長在臺上講針對兒童的毒品犯罪,主角的媽媽Jessica一臉嚴肅站起來問什么時候出成績單,老媽重視兒子學(xué)習(xí)成績,得了全A還嫌學(xué)校教的太簡單…瞧,這就是美國人眼中典型的華人家庭!
當(dāng)然,本劇的配角是一眾“臉譜化”的白人角色——愛八卦、虛情假意、品味惡俗的社區(qū)主婦,她們總是成群結(jié)伙,業(yè)余愛好就是玩輪滑,看肥皂劇,以及互相排擠。
第三,一個渴望融入美國的華人家庭。《初來乍到》中的華人一家歡樂逗比又相親相愛,主角Eddie不是書呆子,是個喜歡嘻哈音樂和籃球的小胖子;男女主人公也努力融入社區(qū),第一集片尾,老爸策劃的餐廳電視廣告就為了展示牛排的口味正宗,老爸聘來一個南方口音的白人服務(wù)員,廣告中特別強調(diào)“白皮膚”“自己人”等字眼~
這是一個渴望融入美國的華人家庭
只是,這老爸怎么看得有點眼熟…原來,這個叫Randall Park的韓裔男演員在《刺殺金正恩》(The Interview)中演了金正恩~
美國電影《刺殺金正恩》
目前,《初來乍到》仍在播出,但很難說會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美劇中能獲得第二季續(xù)訂的一般只占三到四成,大部分新劇都由于收視率不佳在故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展開時就早早收場。 例如,1994年那部的講韓裔女孩在洛杉磯成長的情景喜劇《美國女孩》,很多人沒聽說過很正常,就是因為這部劇在播出十幾集后即遭腰斬。
黃頤銘回憶錄里的心酸往事一點兒也不好笑
《初來乍到》改編自同名回憶錄,作者是80后華人廚師黃頤銘(Eddie Huang),書里記錄的都是他的真實家庭故事——父母都是臺灣移民,他的父親尚能很好地融入當(dāng)?shù)厣鐣?,但母親卻時常為白人文化感到困惑。他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家全美國式的牛排餐廳連鎖企業(yè),和全家人一起憧憬著“美國夢”。與此同時,他們還要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
80后華人廚師黃頤銘(Eddie Huang)
對于原作者黃頤銘來說,回憶錄里大部分是心酸往事,一點兒也不好笑,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指責(zé)電視劇把他的人生故事改得太扁平化。據(jù)《僑報周末》報道,黃頤銘在《初來乍到》中講述一個華裔孩子的成長史,有迷惘、痛苦、掙扎,有叛逆、反抗和如何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生存,讀起來猶如一本“菜鳥移民”生存手冊。
真人回憶錄《初來乍到》
以下是《僑報周末》記者林菁的報道:
Eddie是個美食家,也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書寫得很風(fēng)趣,夾雜很多臟話,既嘲諷別人,也更無情地嘲諷、剖析自己。他在學(xué)校里不停地鬧事,不停地打架、轉(zhuǎn)校,但同時還能保持“天才班”學(xué)生的優(yōu)秀成績,最后還像許多亞裔一樣考進了法學(xué)院,當(dāng)了一名律師,盡管他并不喜歡當(dāng)律師?!冻鮼碚У健窂囊粋€小孩的眼光看世界,Eddie雖然是個小孩,心里卻住著一個老靈魂。
帶中餐上學(xué)遭鄙夷
Eddie出生于1982年,父母是第一代臺灣移民,他和兩個弟弟在美國出生,屬于典型的ABC。他們原來住在華盛頓首府,后來全家搬到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父親看中了當(dāng)?shù)氐那熬?,在那里開了一家美國餐廳。
奧蘭多是個白人城市,像很多亞裔一樣,父母把7歲的Eddie送進私立學(xué)校,全校只有他一個華人孩子。在這里他碰到了很多華人孩子經(jīng)歷過的難為情的事情:在餐廳吃午餐,打開媽媽精心準備的飯盒,一股濃重的中餐味道撲面而來,旁邊的孩子全都跑開,站在旁邊指指點點。
劇中的黑人小孩
Eddie難堪極了,只好抱著飯盒坐到外面臺階吃。他回家嚷著要“白人食物”,媽媽只好帶著他到美國超市,買了個雞塊土豆泥速食飯盒。第二天,Eddie得意地帶著午餐來到餐廳,正準備向其他孩子秀一下,卻在排隊等微波爐熱飯時,被一個黑人小孩推到后面,還被辱罵“Chink!”(中國佬)。
他一下子驚呆了,這個字眼他聽說過,但真正聽到別人罵他“中國佬”時,他還是感到尖銳的刺痛。爸爸對他說過,如果有人這么罵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拳打過去。于是他沖過去抓住黑人小孩的手塞到微波爐里,關(guān)上門死死地卡住那只手。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zé)任編輯:關(guān)文平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評論 70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22“美國人,真正該擔(dān)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165“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給日本背后捅刀,逼得臺積電沒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過,馬斯克表態(tài)
-
朱時茂自曝被騙錢,“我還是反詐大使”
-
英F-35“趴窩”印度機場20天,快被“玩壞”了…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dān)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xué)者:現(xiàn)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fù)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dǎo)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fù)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