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彈:當我見到張桂梅老師時,就決定要寫一個“喜劇”
03 生態(tài)的營造:人是活在環(huán)境與關系里的
在確定了張老師的人物基調之后,接下來要解決的,是如何營造她周邊的生態(tài),這個生態(tài),既指張老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貧困山區(qū),路途遙遠,多民族混居,重男輕女,整體教育水平低;更指張老師所處的社會關系生態(tài):她身邊有些什么人,生活在怎樣的關系里。
圍繞這個思路,我把要設計的角色分成了幾大類:第一類是學校類的,有老師,有學生。老師們都是為什么來到學校,又各自面臨什么問題?學生寫幾代,都有怎么樣的個性與困境?第二類是政府類的。張老師要建校,要批地,要搞編制,需要面對哪些部門?這些領導上到什么層級?下到什么層級?她的直屬領導是誰,分別與她是什么關系?第三類是社會類的。張老師錢不夠要募捐,可能遇到誰?企業(yè)家,還有無數的普通人,怎么去寫這個龐大的群體?還有學生家長們。他們從事什么職業(yè)?當地有沒有扶貧脫貧建設?他們參與了什么事情?
在構建這個生態(tài)的過程中,我不光鎖定了我要寫的人物,也找到了整個劇本的敘事重心:我要寫的不是張老師從小到大的日常,而是她如何竭盡所能完成一個在外人看來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放棄了過多描寫她的丈夫,這不是我的重點。我選擇從建校寫起,讓周圍的生態(tài)能最大程度與張老師同頻共振;而結束的點則落在了張老師看大象遷徙這么一件小事上。因為大象是母性氏族,象群有頭象,帶著小象,我覺得特別符合張老師當下的狀況:你不知道她走向何方,但是她始終在走向更好的地方,我想傳遞出充滿希望的在路上的概念。
關于寫不寫第二代學生,我和導演一度有過激烈的討論,因為第一代的戲已經寫到極致了,留給第二代的空間不多,導演擔心第二代很難超過第一代。但從社會生態(tài)的角度看,我覺得應該寫,因為張老師面臨的生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只有讓大家看到谷雨等人的回歸,看到教育是可以反哺當地的,才能展現整個社會形態(tài)、意識和觀念的變化,從而讓故事形成邏輯上的閉環(huán)。教育絕非一載之功,張老師也不斷遇到新的問題,在辦學這件事上她并未獲得完全的成功,而是依然在路上。這個連貫性既是社會生態(tài)本身的連貫性,也是人物內核的連貫性。
我想以劇本第一集為例,說明為什么生態(tài)的營造對于人物塑造至關重要。全劇開篇是方瓊拉肚子,張老師騎著摩托車離開。摩托車的選擇和旱廁的出現,非常符合南方山區(qū)的特色,快速交代了張老師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然后是她的閨蜜拉肚子,人物關系出場。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會和閨蜜一起去家訪,這是一個非常親切的形象。她的閨蜜因為鬧肚子在旱廁里出不來,這種情況下正常人會選擇等,她不是,她明明不擅長騎摩托車,卻騎上摩托車走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張老師是個風風火火的人,她非常關心學生,她一刻也等不了,她要去救她。進村后張老師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學生,為了“追”兒子已經懷了四胎,能直觀看到當地重男輕女的程度,這也是谷雨的第一個參照系,讓觀眾看到,如果張老師沒有救她,她的人生可能會是什么樣子。
然后是谷雨為了三萬塊錢要把自己給賣了。這是張老師面臨的直接困境。在張老師與迎親隊伍對峙的同時,我設計了女瘋子的出場,她是農村里隨處可見的被侮辱、被遺忘的女性代表,她只有一句臺詞:“不是我克死的?!钡ㄟ^這句臺詞,你不光能想象她的故事,更能看到在當地像這樣早嫁的、受困于婚姻的女性是非常普遍的,這是谷雨的另一個參照系。
到這里,我還擔心呈現得不夠,又設計了張老師的兩個本子,一本記錄著她手里所有輟學的學生姓名與輟學理由,另一本是募捐的本子,記錄著何年何月誰捐了多少錢。這些對周邊生態(tài)的營造,不光讓觀眾看到了張老師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她面對的是什么層級的困難,也看到了她的解決方案:她想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且已經不是頭一次這么想、這么做了。有了這些鋪墊,張老師才能在半夜敲開教育局長周善群的大門,才能在黨代會上說出我有一個夢想那一番話。
2021—2022年采風時,主創(chuàng)團隊在張桂梅老師一直擔任院長媽媽的兒童之家與她合影。參與者有制片方歆光影業(yè)集團總裁康捷(左一),以及制片人李行(左五)等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然活在某種環(huán)境與關系里,他的行為與所處的生態(tài)息息相關。我們花大工夫去營造張老師周邊的生態(tài),不光是因為這種生態(tài)是張老師成為張老師的原因,更是因為人物的互文為她之后的一切選擇、行動提供了理由和外部支撐。也只有充分呈現張老師所處的生態(tài),觀眾才能對女校的難和張老師的強真正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建校的急迫性和必然性,真正沉浸到劇情里去。
04 配角的打造:95%的平庸和5%的閃光
《山花爛漫時》是一個大女主戲,也是一個群像戲。因為張老師已經足夠高尚,已經承擔了太多理想主義的光芒,所以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我堅持找到屬于普通人的視角,而不是把他們寫成跟張老師一樣的理想主義者,或者天然的追隨者。
我寫這部劇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對于普通人來說,通常95%的人生都是暗淡無光的,有著最普通的人性和最平庸的煩惱,只有5%是稱得上高光的瞬間。所以在除張老師以外的人物上,我極力尋找這種普通的人性和平庸的煩惱。
比如基層干部的代表馬永強和周善群。馬永強是一個有進取心的官員,我抓到他的第一句話是“副的,副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公務對話,很能展示他的得意和油滑;而周善群清高,我抓到他的第一個點是茶杯,跟他這個人一樣,走到哪兒都端著,所以張老師薅走他,首先是薅走他的茶杯,這些細節(jié)是非常普通但又能讓人物充分成立的。
馬永強前期一直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張老師想要說服他全力以赴建女校卻沒成功,最后給他薅到滑肉館。我設計了一個店主家的小姑娘,在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這個小姑娘始終進進出出,被她爸爸指揮著端酒端肉、加水添飯,她甚至沒有跟馬永強產生任何交流,馬永強卻突然答應了張桂梅的請求。為什么?因為他看到了真實的困境。當這個問題沒有呈現在面前時,你可以計算得失,但這個瞬間就是那不普通的5%,是馬永強的人性閃光。
同樣的,當開學遭遇暴雨,學生們無法趕來上課時,周善群也放下了他的清高和上下級規(guī)矩那一套,堅決站在了女校這一邊,讓馬永強不要再打官腔,不管想什么辦法,都得把孩子們接出來。這場戲是他的人生高光,但除此之外,他也怕事,也想躲。我決不回避這種躲。因為這才是普通人該有的想法和人性。
我們劇中有四個主要老師,我要做的,是從非常私人的角度,找到他們各自來女校的理由和人生閃光點。其中丁笑笑脫胎于我采風中采到的一句話,當時女校初創(chuàng),剛來的老師們發(fā)現得睡在一個沒封頂的水泥筒子里,去招一些還不存在的學生,大家都崩潰了。有個老師說:“天啊,張老師你這個學校不垮沒有道理?!睆埨蠋熣J為完蛋了,她肯定要走了,結果她又說:“反正你也干不了多久,你干多久,我就陪你多久吧?!边@非常灑脫、達觀,我們抓住了這個點,設計了丁笑笑。她的困境不在于普通生活的困境,而是被認可、尋找自己道路的困境,所以什么事她都覺得很開心,很酷,是真正為了快樂做這個事的。
魏庭云是典型的繼承了中國君子之風、有著職業(yè)榮譽感的女性,秋瑾、呂碧城興辦女學,是這樣的人物在感召著她,你可以看到她在故事里面任勞任怨,甚至是自我激發(fā)的,不但自我激發(fā),還激發(fā)愛慕者一起努力。戀愛腦姚小山,我給他設計了大量喜劇情節(jié),我們讓他一時戀愛腦上頭就來了,后來得不到回應差點就走了,他和張老師互動,有那種喝醉了吐槽上司之后覺得丟人、不好意思見面的點,特別日常也特別有趣。
還有少數民族贅婿陳四海,我給他找了兩個點:一是他是官迷,人家覺得累、嫌麻煩的工作,他歡歡喜喜就來了,因為是個正經主任;二是少數民族這個點,不光顯示了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做了一定文化宣傳,讓大家進一步感覺到了當地的生態(tài),也跟常見的重男輕女形成對比。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在另一個社會制度下就是不正確的,女性不是天然就該承擔勞役的。到底應該選擇事業(yè)還是家庭?我很開心能在一個男性身上討論這個經典話題。
包括離開的老師蔡虹,我們沒有對她做任何批判,而是真實地呈現了她,甚至讓她質問了張桂梅,讓張老師無話可說。為什么這么設計?因為我真的很想說,做不到像張老師那么高尚很羞恥嗎?不羞恥,這就是普通人的想法,她說得沒錯呀,我們努力學習不是為了搞一份錢多事少的工作嗎?英雄固然偉大,當普通人錯了嗎?沒錯,普通人才是大多數,也正因為如此,才襯托出英模的偉大。我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樣子,大部分人選擇了普通的、平庸的生活,選擇了錢多事少,少部分人燃燒了自己,走向了更光輝、更英雄、更了不起的道路,這就是生活的真實。
包括“四朵金花”,她們對應著不同的問題:谷雨敏感,高度自尊,她的困境是完全被物化、忽視,被家庭拿來換錢;蔡桂芝遭遇家庭暴力,她需要挺身而出保護母親,同時面對著因病返貧的窘境;寧華則是被當作男孩養(yǎng)大,缺失了對社會性別身份的認同;柳細鶯甚至把苦難看作理所當然,看不到生活的其他可能……對這些人物現實困境的展示,不僅讓這些女孩顯得鮮活動人,也展露了張老師性格的不同側面,讓人意識到,女校的成功絕非張老師的孤身奔赴,而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感染、共振的結果。
回過頭去看女校這件事,我一直覺得很神奇,因為這是每一個人帶著各自的目的、在里面發(fā)揮了應有作用的結果。中間但凡有一個人沒有這樣做,比如說老師再走兩個,學校就辦不下去了;學生不自強,第一屆學生沒考上,后面撥款就沒了,生源也沒了,這完全可能。正因為無數普通人在其中發(fā)出了自己那5%的微光,女校這件事才得以成立,而不是張老師像太陽一樣,一個人孤懸在上。我要寫的不是太陽的誕生,而是一個星系。我們當然有著太陽這樣能量巨大的星星,但旁邊的星星也一樣重要、一樣璀璨。
- 原標題:《山花爛漫時》創(chuàng)作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打破113項紀錄!從寒假放到暑假,《哪吒2》今日下映
2025-06-30 16:44 -
再添考古新發(fā)現!長沙坡子街又現數百枚兩漢簡牘
2025-06-30 15:45 城市文脈 -
馬伯庸:歷史題材“當下性”不是強行借古諷今
2025-06-29 13:06 新潮觀魚 -
下個文學改編爆款在哪?作協(xié)推薦了…
2025-06-28 15:24 新潮觀魚 -
白玉蘭最佳電視劇頒給了它? 靠八集篇幅創(chuàng)造了歷史
2025-06-28 07:08 三十而勵白玉蘭 -
最新研究證實:哈爾濱古人類是丹尼索瓦人
2025-06-27 13:53 -
“首播后十年沉寂,《大明王朝1566》是我表演生涯很獨特的經歷”
2025-06-27 12:12 新潮觀魚 -
白玉蘭如何選?“傳統(tǒng)數據證明不了這兩年的好劇”
2025-06-27 11:12 新潮觀魚 -
“來內地拍戲我逼著自己練好普通話”
2025-06-26 19:57 新潮觀魚 -
影視人才培養(yǎng)報告發(fā)布:視聽平臺成新人“首機會”核心供給方
2025-06-26 13:02 新潮觀魚 -
返現30%上不封頂! 這些國家為中國“卷”起來了
2025-06-25 11:42 新潮觀魚 -
獲金爵獎評委會大獎的日本片,講什么的?
2025-06-24 16:09 新潮觀魚 -
“作為印度電影人,我非常欽佩中國同行的自信和雄心”
2025-06-24 14:16 新潮觀魚 -
時隔14年,金爵獎再次頒給了中國女演員
2025-06-22 07:35 新潮觀魚 -
“我常跟中國電影人說,別老想著去歐洲電影節(jié)找市場”
2025-06-21 14:12 新潮觀魚 -
“拉美文化基因與好萊塢不同,我們的敘事不是非黑即白”
2025-06-19 11:34 新潮觀魚 -
被前合伙人實名舉報,李雪琴工作室:法院見
2025-06-18 15:26 -
中國電影“已虧損十年”?業(yè)界巨頭都在聊“如何省錢”
2025-06-17 19:24 新潮觀魚 -
那個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的老人陳彼得走了
2025-06-17 12:13 -
改編劉慈欣小說進展如何?《海上鋼琴師》導演這樣說
2025-06-16 17:18 新潮觀魚
相關推薦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34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56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2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5被批評“過于親近中國”,澳總理這樣回應 評論 83最新聞 Hot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
白宮官員:沒人在乎馬斯克說了什么
-
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
-
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話
-
“我會給日本寫信感謝他們,給他們加關稅”
-
特朗普:奧巴馬糟糕小布什低分,拜登史上最差,而我…
-
美財長: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過去
-
“《新華字典》例句稱小孩是累贅”再引爭議,多方回應
-
英國樂隊在音樂節(jié)上高喊“以軍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華田園犬
-
內塔尼亞胡證實下周訪美,除了特朗普還要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