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東勃:對中國革命史感興趣的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多?
我就講一個例子。這本書中談到了延安時期毛澤東做青年作家蕭軍的思想工作。蕭軍可不是一般戰(zhàn)士,東北人性子直,直到看見什么不滿的都會說出來。他說話沖,沖到冷嘲熱諷懟起人來連自己最好的朋友比如艾青都不放過。他眼光高,高到基本上除了魯迅,很少有他放在眼里的人。
他確有才氣,也為魯迅所偏愛,但這不是說他達到了什么高深程度。但是他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是一位代表性人物,是文藝界重要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毛澤東不信這個邪,就是要廣交八方朋友,碰碰這位作家。他給蕭軍寫了一封信,這信寫得很有技巧,推心置腹,不卑不亢,進退有據(jù),不怕“熱臉貼冷屁股”。
陳晉先生把毛澤東的談心談話技巧概括為三點:誠意交流,取得信任;直面?zhèn)€性,指明弱點;化解牢騷,分類處理。我以為第一點尤為重要,我們做社會調查和訪談,也是同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一定要換位思考,想他人之所想,以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成長之艱辛不易的敬嘆,傾聽對方的傾訴,共情對方的感受,同情對方的遭際。由此才能獲得對方的接納,解除對方的戒備,進入對方的世界。思想工作說來容易,其實不凡。話是開心鎖,可要把話說好,不容易的。
再舉一例。中國共產黨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有特別強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底線思維,經常從最壞的角度出發(fā),去爭取最好的結果,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勝利來到了,高歌慶祝,但絕不自滿,打起背包踏上新征程,再出發(fā)。抗戰(zhàn)前的“論持久戰(zhàn)”,建國后中美蘇三角關系極為緊張的時期講“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甚至“再上井岡山打游擊”一類話,都不是簡單的一時意氣,而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一種信念和風格。
《覺醒年代》片段
據(jù)此,就不難理解毛澤東在傳統(tǒng)神話傳說中格外鐘情“愚公移山”這個典故的原由了。他在七大閉幕會上,還列舉了抗戰(zhàn)勝利后可能出現(xiàn)的十七種困難,如“外國大罵”“國內大罵”“內戰(zhàn)爆發(fā)”“延安被國民黨占領”“黨內意見分歧”“黨員散掉三分之一”等等,提醒全黨高級干部要“準備吃虧”,應付不利局面。
后來,這些困難大多被毛主席言中,但也大多都預備了應對之策,絕地反擊打得虎虎生風。出于保密需要,參加七大閉幕式的人筆記本都上交,但幾十年后,他們回憶當年,印象最深的還是毛澤東說的十七條困難,有的人甚至能背出很多條。
2020年第18期《求是》雜志刊發(fā)了2020年6月2日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的講話,開篇第一句就是:
“2018年1月,我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列舉了8個方面16個風險,其中特別講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范’?!?
經歷了去年的抗疫斗爭,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這也不失為向毛澤東《愚公移山》及其背后向死而生的勇氣、絕不低頭的骨氣和久久為功的銳氣的由衷致敬。
觀察者網(wǎng):面向00后的黨史教育,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值得推廣的形式?能否分享一下您的課堂經驗?
曹東勃:我先談談對00后的觀感。我是2010年博士畢業(yè)后任教的。11年來,我的教學對象從90后變成00后,整體的印象,就如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所講的,這是平視世界的一代人,隨著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增強,這一代年輕人的心態(tài)、思想也在改變。
其實,習總書記在最近一年之內另一次表揚00后是在去年九月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他說:
“在這次抗疫斗爭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xiàn)令人欣慰、令人感動。參加抗疫的醫(y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長輩們說:‘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xiàn)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希望!”
我去年曾有機會對上海的援鄂醫(yī)護人員做調研訪談。一位專家對我說,各行各業(yè),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像汽車的養(yǎng)護一樣,要經常拉一拉高速,往郊區(qū)開一開,把各個零部件練一練,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看一看,是不是經得住考驗。常在市區(qū)開車,常在溫室中成長,是不行的。醫(yī)生們每年都去農村做衛(wèi)生健康扶貧,到了那里,你能感受到這一身知識更大的用武之地,更大的意義。前段時間去興國給老百姓看病,那是將軍縣,當初那些犧牲了的紅軍戰(zhàn)士,也都很年輕啊。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這批年輕人,絕對是大有可為的一代!他們在武漢,每個人都小宇宙爆發(fā),有很強的素質。可能他們年資還低,未必能夠進入人們的視線,但確實值得我們用心培養(yǎng)、關注和重視。
我講上面這些就是想強調,00后是很有主見、很有定見、很有洞見的一代人,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中成長起來的具有開放視野和世界眼光的一代人。
如同80后在18歲左右遭遇到北約炸館、中美撞機事件,20歲左右遭遇到非典疫情一樣;00后在他們18歲左右遭遇了中美貿易沖突,20歲左右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這既是對我們國家治理能力的兩場大考,同時也是對當代青年的兩場思想大考。事實證明,他們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令人民滿意的答卷。
所以我想作為教師面對00后的時候,一是要接觸信任,不要猶疑疏離;二是要平等交流,不要頤指氣使;三是要破壁共生,不要剛愎自用。經常有人覺得年長者跟00后有深厚的代溝,有次元之壁。其實,他們在認真地研究我們,我們沒有很好地研究他們。他們是有品位的,不然他們?yōu)槭裁丛谥貜偷厝プ肺覀儺斈昕催^的那些影視經典——老《三國》、老《水滸》、《雍正王朝》、《亮劍》、《大明王朝1566》,他們可以“鬼畜”諸葛亮王朗、李云龍和楚云飛,但那是一種善意的“二次創(chuàng)作”。
抗疫一線,22歲感染科護士的雙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機密文件首次證實: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zhàn)犯骨灰被美軍揚進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為發(fā)現(xiàn)215具原住民兒童遺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彈幕這句話,讓我流淚了
2021-05-13 00:25 建黨百年 -
“一個共產黨員與廣大群眾取得密切聯(lián)系時就具有無比的勇氣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河南鞏義宋陵上種田,河南考古院:正在進行環(huán)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經歷過哪些“至暗時刻”?
2021-05-04 08:17 人間正道·中共建黨100周年 -
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逾億人次,毛主席故居修繕開放
2021-05-03 15:16 -
基辛格:毛主席親自指示邀請美國乒乓隊訪華
2021-04-24 15:22 中美關系 -
“中國抗戰(zhàn)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他是國家占人口80%的農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將是我度過余生的地方”——“紙老虎女士”的六次訪華
2021-04-15 10:19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打仗總要死人的…不要是我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2021-04-04 15:32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遺憾:沒能看到臺灣解放,祖國統(tǒng)一
2021-04-04 08:38 人間正道·中共建黨100周年 -
這件國寶級器物,證明三星堆人是“龍的傳人”!
2021-03-24 08:49 -
僅剩7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蔡麗華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恥,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觀學院 -
登上《國家寶藏》的王貞儀,是當時“才女”無奈的縮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選國家工業(yè)遺產: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fā)射場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組部部長: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12-13 10:24
相關推薦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評論 27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評論 107“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評論 152“美國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揮霍,直到…” 評論 140最新聞 Hot
-
操心中國,美國“黑手”又要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
-
“特朗普要想訪華,先把臺灣問題說清楚”
-
“對以色列感到憤怒和警惕,沙特將與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給日本背后捅刀,逼得臺積電沒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過,馬斯克表態(tài)
-
朱時茂自曝被騙錢,“我還是反詐大使”
-
英F-35“趴窩”印度機場20天,快被“玩壞”了…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團體急了:沒中國不行
-
“美國人,真正該擔心的時候到了”
-
涉及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
-
歐洲學者:現(xiàn)在,中國能不能反過來幫幫我們?
-
印度“硬剛”:將報復美國
-
“歐洲同行都覺得,未來十年誰將主導已無懸念,不會是美國”
-
普京:全世界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
馬斯克:對!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復出口,“不是恩賜也不是讓步,是我們斗爭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