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主席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知名意見領袖
-
怎么跟特朗普打交道,普京已經研究透了
美方底牌早被普京看透。一,特朗普在白宮對澤連斯基發(fā)火之際,普京已明白他希望烏克蘭從現實出發(fā)接受俄方條件;二,在此后新一輪磋商開啟前,普京也已了解到,特朗普認可俄羅斯關于烏克蘭放棄被占東部領土、并放棄加入北約的訴求。[全文]
-
英偉達15%銷售分成,特朗普販賣出口管制的邏輯是什么?
如果他認定給美國政府擴大收入很重要,而貿易和科技本來就是一體的,安全也不那么重要,那通過“銷售分成”的方式給企業(yè)頒發(fā)出口許可當然是順理成章的。[全文]
-
為什么在加沙交戰(zhàn)區(qū)分發(fā)人道物資?美以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當國際社會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時,以色列一定會高舉雙手辯解:這不是我們干的,是美國幫我們做的,用的是他們的錢。而美國現在根本拿不出像樣的回答,如果我們打算用“不知情”或“只是跟著以色列行動”來搪塞,那真是美國的恥辱。[全文]
-
從傳統(tǒng)電視衰落到晚間脫口秀關停,YouTube贏麻了?
傳統(tǒng)電視(無論美國還是中國),實際上都已經輸掉了對未來觀眾市場的競爭,觀眾日益老去,直到大部消失——這個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全文]
-
中美經貿博弈的底層邏輯已經轉變,中國如何“點穴”美國?
特朗普是美國政治里一個非常特異、極其不具代表性的特殊人物,某種程度上成為美國推行系統(tǒng)性反華戰(zhàn)略的最大“干擾”因素,為中國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戰(zhàn)略機遇。然而,任何因他個人特質所帶來的戰(zhàn)略窗口期都是有限的。[全文]
-
伊朗會政權更迭嗎?
我的判斷是,伊朗政治疲弱,漏洞百出,但政權更迭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另一個性質的東西,它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概率很低。我們所能看到和聽到的關于伊朗政權更迭的信息,更多的是內塔尼亞胡極右翼政府(及其在美國的響應方)為了服務自己的政治議程所做的政治宣傳與運作的回響。[全文]
-
美國對中國的五大共識,以及“非共識”部分
美國是否應該做出努力,嘗試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制度和價值,還是應該完全放棄;美國是否應該守護所謂的“第一島鏈”,希望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臺灣到底是否應當被納入美國供應鏈體系的一部分?美國愿意為此付出多大代價?[全文]
-
區(qū)分特朗普與班底,如何預判美國政治的中長期確定性?
特朗普本人是對白宮政治及“MAGA議程”的一種“嚴重干擾”,使其團隊無法按照既定的方針、原則、理念下設計及執(zhí)行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最大敵人就是特朗普自己。[全文]
-
特朗普再對華加征50%關稅?中國還有“大招”
在美國對華進一步加征50%的關稅后,中國還可以對美國進行有效反制——并不需要全方位提高美國商品的稅率,而是繼續(xù)精準打擊。筆者結合與消息人士的溝通,判斷可能主要落在六個方面。[全文]
-
“樹倒猢猻散”的歷史邏輯:美國、歐洲、烏克蘭、單極秩序
沒了美國,北約還有什么?沒有了美國,很多問題歐洲確實解決不了。沒有了美國,歐洲可能解決不了一戰(zhàn)問題;沒有了美國,歐洲可能解決不了二戰(zhàn)問題;沒了美國,歐洲更無法幫助烏克蘭。[全文]
-
這屆特朗普政府,到底是“草臺班子”,還是“戰(zhàn)略迷霧”?
特朗普政府作為一個整體,有“草臺班子”的特點;對于特朗普個人,有“戰(zhàn)略迷霧”特點。[全文]
-
為什么美國民主最不適合美國?
由于各種歷史上的“巧合”和“偶然因素”,美國已經演變成一個擁有3億多人口的龐大且異質化的社會。在西方文明中,它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異類,肯定不能代表常態(tài)……不難得出一個不幸但很有可能正確的結論:美利堅合眾國是最不適合自身制度的國家。 [全文]
-
特朗普終于拋出了他的TikTok設想
能談成則談成,不能談成拉倒。他已經從這番表態(tài)和行動里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了。[全文]
-
大幅加征關稅只會成為特朗普對華施壓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產業(yè)回流,而短期內的任何交易都不能解決美國本土的產業(yè)問題。所以對特朗普政府來說,大幅加征全面關稅是一個“不能落地的靴子”,維持口頭對中國的關稅威脅,但選擇以其他的方式與中國交易可能更有利的選擇。[全文]
-
TikTok在美國的命運與特朗普的算計
TikTok只是中美談判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角色也可以由其他中國企業(yè)來提供。特朗普是歡迎中國企業(yè),因為他們到了美國,就成了可以被未來政客收割的“人質”和“魚肉”。因此絕不能配合美國出售TikTok,不可以讓TikTok出售成為一個有深遠政治和法律影響的先例。[全文]
-
從怪罪中國到相信一切陰謀論,萊特希澤絕不是簡單的技術官僚
美國傳統(tǒng)工業(yè)帶的凋零對萊特希澤來說,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涉及個人情感的問題。他的所有政策看法都是結合了個人的經歷、背景和感受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