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之德國時政專欄作者
-
白宮再次上演“請君入甕”,真正虛張聲勢的是歐烏
這次歐洲的確使出了渾身的解數(shù)來促成有利于自己的轉機,至于最終結果如何,目前還是個問號??梢钥隙ǖ氖?,如果歐洲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務中都無法自主處理,而要花九牛二虎之力去爭取被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可見其地位被邊緣化的程度已有多嚴重。[全文]
-
阿拉斯加峰會:既是“慕尼黑”,也是“雅爾塔”?
大象走過,螞蟻焉存?依賴越重,話權越少。[全文]
-
日本遭受了兩顆核彈,為何對二戰(zhàn)的懺悔和反思卻遠不及德國?
日本被美國虐了幾十年,卻依然愿意緊抱“山姆大叔”的雙腿不放,因為只有在這個“投彈者”身邊,它的“受害者”身份才成立;而面對廣大亞洲鄰國,日本再怎么偽裝都無法擺脫“施害者”的歷史定位。[全文]
-
德以關系:從贖罪到縱容看“國家理性”的真實含義
面對這些事實,德國政府卻依然在按照“國家理性”原則處理對以關系,成為西方陣營中除美國之外對以最包容的一個大國。這個“理性”既然可以包容“惡行”,當然也就沾上了無辜者的鮮血。[全文]
-
歐美貿易協(xié)議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低級簡單”的錯誤?
“規(guī)則”和“秩序”只有愿意被遵守時才管用。[全文]
-
如果我們關心中歐關系,就不要問這個問題了
今天中歐之間出現(xiàn)的是一種新類型:合作不順暢,競爭無規(guī)則,沖突不排除的“混合”樣態(tài)。[全文]
-
冷戰(zhàn)形成的西方同盟,如今以“制裁共同體”續(xù)命
布魯金斯學會報告指出,G7成員參與聯(lián)合制裁的概率是非成員國的17倍。從實踐結果看,“制裁”有淪為國際“低級政治”工具和輕易取代傳統(tǒng)外交努力的危險和趨勢。[全文]
-
德國為何再次成為俄羅斯的“頭號敵人”?
“知俄”在德國屬于“少數(shù)派”,雖然時而發(fā)聲,卻被邊緣化;“恐俄”和“仇俄”顯然更有社會基礎。俄烏戰(zhàn)爭中,德國政府對莫斯科的立場越來越強硬,即便在特朗普動搖的時候,依然堅持挺烏援烏。[全文]
-
誰該有核,誰該無核?
任何以核武器相威脅或以阻止擁核而動武的言行,不管是為了所謂的“止戰(zhàn)”,還是赤裸裸地逼對方就范,都是某種形式的“訛詐”或“恐嚇”。[全文]
-
“爸爸”還是“巨嬰”?總之,澤連斯基要的援助是懸了
全世界都發(fā)現(xiàn),在“Daddy”特朗普那里,內坦尼亞胡明顯“受寵”,而澤連斯基已相當落寞,只有歐洲這些“叔叔阿姨們”還在為他爭取利益。[全文]
-
這張照片,把西方政治看得明明白白
“幫派”老大的特點和手段是什么?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恩威并施,籠絡人心,拉幫結派,以強凌弱,損人利己,唯我獨尊。這些特質若放到美國身上,可以說幾乎無一不匹配。而綜合西方陣營中各方的表現(xiàn),以色列是當之無愧的“金牌打仔”,而且是功勛卓著的“雙花紅棍”。[全文]
-
“以貿促變”:西方對華政策為何成少敗多?
西方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是掌握話語權和制定規(guī)則的一方,是“精神燈塔”,發(fā)展方向和現(xiàn)代化楷模。中國只應充當西方理念和價值觀的學生、中低端產業(yè)鏈上的“加工廠”、廉價勞動力和重要能源的供應方以及西方產品的傾銷市場。[全文]
-
默茨上任滿月,特朗普高興、德國人愁
默茨的外交思路不難辯析,它既包含了“舊規(guī)”,也增添了“新意”。[全文]
-
在特朗普的勒索下,歐盟會和中國站在一起嗎?
很顯然,歐洲的“獻媚”是因為“恐美”,是擔心自己無法承受“斷奶”后的痛苦。面對一個“自我優(yōu)先”的美國,歐洲正在努力學會看清自己。 [全文]
-
出師未捷名先損,默茨的新聯(lián)合政府藏了哪些細節(jié)?
政客中一般有兩類人:第一類人追求權力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政治目標,即通過掌權來推動理念的落實;第二類則是為了權力本身而追求職位。曾幾何時,在不少德國人眼里,默茨屬于第一類。如今“食言”似乎成了他的另一個政治標簽。[全文]
-
歷史正在松動,德國人對軍工企業(yè)的看法變了
曾幾何時,非軍工企業(yè)的老板以及政府官員在公開場合連與萊茵金屬CEO帕珀格同框都躲之不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