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暉:科技變革時代人文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
關鍵字: 汪暉:科技變革時代人文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汪暉人文清華演講汪暉 清華大學人文學科學科分布中國人文學科誕生過程我們繼承近代以來對科學主義批判的成果,但是同時如何思考整個現代的社會和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對我們人和社會的影響?我們關于人和社會的知識如何跟自然科學之間重建新的關系?既是相互聯系的,又能夠有批判的、自主性存在的,這個新的關系到底在哪里?這是我們今天要探索的重要問題。
第四個挑戰(zhàn),我剛才其實也提到了,數碼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文研究的領域和邊界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尤其是跨語言、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因為技術發(fā)展而獲得了新的空間。
怎么樣去估價數碼時代的人文學科,這個關系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定程度上,數碼技術所提供的新空間也是一種所謂的空間革命,我們講空間革命,過去是陸地,到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航海技術的發(fā)展、海洋時代的到來,是新一輪空間的革命,導致了人類對于國家、主權、領土范圍、整個自然的邊界,和各種各樣的知識,因為空間革命發(fā)生重大的變化。那么新一輪的空間革命帶來的變化是什么?人文學科的學者和不同領域的學者有必要思考這樣的問題,回應這樣的挑戰(zhàn)。
最后一點,也是剛才我已經提到的,學術分科條件下的挑戰(zhàn)。學術分科有其合理性,如果學術沒有分科,是很難持久積累和發(fā)展的。但是人文學科、人文教育如何能夠成為新思想的發(fā)源地,而不只是一般意義的專門知識的積累?如何在專業(yè)化的背景和市場化的條件下重塑一種真正具有自主性的知識領域和知識界?也就是說,它要形成一個文化的和知識的新空間,來思考這樣的挑戰(zhàn)。
我覺得這是在19、20世紀,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地區(qū)都可以看到的成果。如果沒有一個相互激發(fā)的知識、相互自主的知識領域,新思想的發(fā)源是比較難的,專門學科之間跨界的對話是比較難的,這些知識領域的對話和不斷涌現的社會和現實問題之間關聯的呈現也是比較難的。
所以,在這些意義上,我們確實有一點困惑。一方面今天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資源,包括研究的資源,越來越系統(tǒng)、制度化的研究條件好像在改善。但是另一方面,反過來說,這樣的知識領域反而變得越來越少了。今天的當代世界是什么樣的世界呢?當代世界在我看來,是19世紀和20世紀形成的那些基本前提和范疇遇到巨大挑戰(zhàn)和危機的時代。
我們看看美國的選舉、英國的狀況,包括我們自己社會許多的變遷,我們既有的知識范式很難完滿的解釋這些問題。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部分反思,如果看媒體各種各樣的討論,絕大部分是技術性的,市場波動、金融波動了,我們請一個學者去講一講,但很少再出現在19、20世紀針對這樣的現象大規(guī)模的知識的運用和文化的討論,因為現在需要討論前提性問題的話,沒有新的知識領域的形成是比較困難的,很可能一個知識領域不斷往前的過程,是被它的自身邏輯、被資本投資的邏輯、被其他邏輯推動著,而無法反思它出發(fā)的前提和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這是我理解的今天人文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事實上也在挑戰(zhàn)人文學科在近代形成的那些前提,我們到底怎么思考這樣的問題?
我今天講的基本上是關于人文學科的歷史和面臨挑戰(zhàn)的討論。我希望激發(fā)起更多同行、朋友和同學們共同的討論和探索。
謝謝大家!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清華大學”)
- 原標題:人文清華丨汪暉:科技變革時代人文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李泠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評論 76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評論 169電氣化已落后亞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國雪上加霜 評論 76為什么這支國足被普遍看好? 評論 99最新聞 Hot
-
美兩員“大將”施壓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難啃的骨頭”
-
白宮找補:美國很強,不信去問伊朗
-
終于換了,特朗普:我很滿意
-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
“美國自毀長城,中企憑高性價比一路高歌猛進”
-
兩國矛盾激化,阿媒突然發(fā)文:收到匿名材料,是俄軍擊中的
-
裝不裝空調,法國政客都能吵起來
-
潛入醫(yī)院裝電詐設備,騙走30萬!今年已發(fā)生多起
-
美報告炒作:中企占比近10%,“五角大樓供應鏈極其脆弱”
-
“歐洲定居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
好一個“舉賢不避親”,特朗普推薦兒媳參選
-
開庭前妻子墜樓身亡,柯文哲前副手痛哭:臺灣怎么變成這樣
-
美國放風:伊朗有動作了
-
“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出席”
-
“中國洋垃圾禁令震動全球”,馬來西亞也跟了
-
靠萬斯“決勝一票”,“大而美”法案驚險闖關參議院
-